[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股票市場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有關股票真實價值信息的傳遞就有賴于各上市公司對其信息的公開披露,但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甚至對外發布虛假信息誤導投資者的事件層出不窮,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進行探討。
[關鍵詞] 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模式 政策選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是指上市公司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投資者決策的重要信息以公開報告的形式向廣大投資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披露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變動的貨幣信息及有助于理解、利用、分析上述信息的相關非貨幣信息。國際上研究表明,信息披露做得好的公司其股價相對高于其他同類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建立良好的誠信形象,將成為上市公司一筆不可多得的無形資產,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相反,拒絕或逃避披露義務實質上是一種缺乏誠信的表現,最終將動搖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從證券市場的角度出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目標是:
1、當信息披露者向市場披露了有用的信息而籌集到了必要的資本(股票或借入資金),并因此而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那么可以認為信息披露已達到了資源的最佳配置的目的,即實現了社會資源的最優增長、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其他有益目標。
2、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資者形成一個合理的證券投資組合。當市場披露了有用的信息,投資者在權衡不同證券價格所反映的風險和報酬的基礎上,做出購買、持有、轉讓的決策,并形成一個合理的證券投資組合,分散了投資風險,進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一、信息披露的作用
上市公司一般通過招股說明書、募集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等文件來公開披露信息。在這些信息披露文件中,財務報告是其主要內容,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財務報表附注等。財務報告既具有私有產品的性質又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在財務報告信息披露之前,是企業的私有信息;披露之后,就成了公共信息產品。由于信息披露后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上市公司將傾向于披露有利的信息,不愿披露利差的信息,以穩定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心和股價。這些現象會引起市場失靈,導致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失真。一個公平的資本市場決不能使一部分投資者享有信息,而另一部分投資者遠離信息源。因此,不僅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公開進行信息披露,而且國家也必須以法律手段保證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從而使所有投資者公平利用信息。實踐證明,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的信息披露是否能夠做到真實、準確、完整公正和及時,直接關系到證券市場統一、高效、公平、公開的原則能否得到體現和維護。正是由于信息披露具有這些作用,世界各國的公司法和證券法都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作出了嚴格的、具體的規定。
二、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政策選擇
造成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造假)的根本原因是會計造假預期收益高,成本低。對于經理人員而言,只要預期成本大大低于預期收益,就有“博弈”的理由和沖動。我國的社會信用制度也不健全,目前還沒有對法人、自然人的信用確立、確認、懲治形成一整套完善制度,這使我國市場經濟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道德風險。并且與其他新興市場一樣,我國的證券市場同樣存在著監管體系薄弱、監管手段落后、監管人員不足的現象,因此,上市公司會計造假被發現的概率極小。此外,迄今為止,監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政處罰手段來打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對其直接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少之又少,民事賠償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信息披露失真(造假)即使被發現,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有限的。另外,社會監督特別是輿論媒體監督不力。在我國這樣一個依靠消息和政策炒作的股市中,人們對于消息的處理更多地是利用它。社會輿論、新聞媒體和公眾監督也呈現出較嚴重的“報喜不報憂”情況,對上市公司的違規操作不能及時地曝光。
由于經理人員能夠掌握和控制會計信息系統,且外部又缺乏一定的壓力,在這樣的公司治理結構之下,企業缺乏自愿披露更多、更透明信息的動力。這樣就決定了我國對會計信息披露不可能完全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必須進行規范,即強制要求企業披露會計信息,以盡可能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強制性信息披露可以縮短上市公司自愿信息供給和投資者信息需求期望間的差距,并維持一個能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理性水平,這也是實現資本市場公平性的內在要求。而且經營者在嚴格的監控環境中不太可能為實現個人的利益而隱瞞過多信息,從而導致公司財務報告的可理解性和信息的整體質量水平提高,即公司透明度的提高。當然,我國在制定會計信息披露政策時,已經考慮到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著強制性和自愿性的矛盾。證監會在其《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中,對會計信息除了規定必須披露的內容外,有關條文中同時還注上“不限于此”的字樣,以給自愿披露留有余地,在制定財務報告準則時應加以借鑒,也就是這種強制性披露為主,自愿性披露為輔的披露政策。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模式的協調建議
在現行市場條件下,應以強制披露為主,以自愿披露為輔,即對投資者決策重要的信息應強制披露,而對不重要的信息則允許公司自愿披露,自愿披露只是補充制度。但隨著信息披露模式的發展,我國應最終形成以投資者利益和公司利益并重的制度導向,盡可能實現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與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之間的平行發展。合理分派信息內容,即哪些信息應鼓勵自愿披露,哪些應強制披露,兩種信息披露制度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實現功能互補。
1.在持續信息披露方面要賦予證交所更大的處罰權
證交所與上市公司的密切聯系是其他機構所不及的。上市公司上市后的信息披露,無論是定期報告還是臨時報告都要經過證交所,因此證交所實際上處于持續信息披露監管的第一線,并且由于其特殊職能也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賦予證交所較大處罰權可以與其及時發現問題的優勢相匹配,否則雖能及時發現問題卻無法及時制止,監管效果大打折扣。證交所具有較大處罰權還可以彌補證監會監管的不足,事實已證明,在任何一個國家僅依靠政府監管機構去監督信息披露是遠遠不夠的,由證交所這樣的民間機構通過多種合法手段去預防、制止違法信息披露,其效果往往很明顯。多重方向的監督總好過一個方向的監督,證交所的力量正在于此,這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要求。
2.形成市場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有效需求
我們要加快發展資本市場、經理市場和產品市場,從外部完善我國市場體系,使我國股市由“投機市”轉向“投資市”,股價的高低能夠反映企業真正的經營業績,投資者能夠根據企業傳遞的信息對企業價值做出正確判斷。這樣,社會才會形成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有效需求。
3.激發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行為
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結構很不完善,治理效率低下,直接導致企業管理層缺乏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動力。所以,從內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我們需要完善股權結構,防止內部人控制;加強董事會的職能,引入外部獨立董事,提高董事的獨立性和業務能力;擴大監事會的職權,允許監事檢查公司交易等;制定有效的經理激勵和約束機制等。
綜合看來,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側重于市場激勵下公司的動力機制,而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則側重于政府權威保障實施的懲罰機制,因此應發揮其各自的優勢,有機配合,共同支撐信息披露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可以考慮把信息披露的量更多地交給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度來掌控,而信息披露的質則更多地依賴于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執行。
參考文獻:
[1]羅瑤琦 譚章祿:《對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創新》.《財會月刊》,2007年,第2期
[2]王玉平:《對完善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模式的思考》.《企業論壇》,2006年,第22期
[3]李 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比較研究》.《財會通訊》,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