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私有制有一個經典的論述:消滅私有制。這一論述我們經歷了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對私有制的教條理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創造性的提出了“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可以利用,社會主義也可以利用”的理論認識,給我們重新認識私有制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空間。站在當前的理論高度,我們既要堅持“最終消滅私有制”的共產主義目標,又要理性認識到消滅私有制是一個長期的奮斗過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社會形態與所有制形式的辯證關系,把握私有制,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終實現消滅私有制的共產主義理想。
[關鍵詞] 私有制 公有制 辯證關系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論述——“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對這句話的教條的理解,使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很多人把“消滅私有制”當做是實現社會主義必須實現的目標,結果卻在實踐中受到很大的挫折。為什么在實踐中會遇到如此大的挫折?是因為理論本身的缺陷還是我們的實踐過程出了問題?這讓我們不得不用審慎的態度反思這一論述的關鍵:消滅私有制。
仔細閱讀《共產黨宣言》我們會發現在這一著名論述的前面還寫著:“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但是,現代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很清楚,這里所說的消滅私有制是消滅資產階級所特有的所有制形態——資產階級的私有制,這種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和剝削的基礎上面的。在很長時期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談私有制就聯想到資本主義國家,似乎私有制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代名詞,這種教條式的理解私有制給我們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瓶頸的作用,大大阻礙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使得社會主義實踐活動陷入誤區和泥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通過歷史經驗的總結,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經驗的總結,對《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個主張又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放棄了一下子消滅私有制的思路,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對私有制采取鼓勵、支持和引導的態度。我認為這種在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中承認私有制的包容態度不僅沒有違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私有制”問題的真諦的真確理解和把握。
一、消滅私有制——作為共產黨人奮斗的終極目標
恩格斯所寫的《共產主義原理》第十四個問題——這種新的社會制度應當是怎樣的?
“這種新的社會制度首先必須剝奪相互競爭的個人對工業和一切生產部門的經營權,而代之以所有這些生產部門由整個社會來經營,就是說,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計劃、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加下來經營。這樣,這種新的社會制度將消滅競爭,而代之以聯合。因為個人經營工業的必然結果就是私有制,競爭不過是單個私有者經營工業的一種方式,所以私有制同工業的個體經營和競爭是分不開的。因此私有制也必須廢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協議來分配全部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產主義者完全正確地強調廢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
這個問題很明確的提出了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新的社會制度的最終目標——廢除私有制。所以,消滅私有制是馬克思主義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政黨所確立的奮斗目標,是《共產黨宣言》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這個目標如果動搖了,就動搖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價值。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觀來評價私有制,它曾經是作為新生事物出現的,私有制并不是一向就有的。在人類的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十分低下,生產資料和產品的公有制曾經是當時的所有制形式。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最先是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工,接著是城市和鄉村、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的產生、產品交換的出現等,因而產生了私有制,產生了階級。最早的私有制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奴隸主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私有者,連奴隸都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從奴隸主階級的私有制到封建地主階級的私有制,再到資產階級的私有制,這是一個私有制發展的過程。盡管這些私有制從一開始就是不合理的,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從前一種私有制到后一種私有制的演變,它們曾經是社會發展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對所有制關系的新要求,是合乎規律的現象。《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并且“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的根源在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即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運動。在所有制的發展歷程中,從奴隸主階級的私有制,到封建地主階級的私有制,再到資產階級的私有制,這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事情。
既然私有制在歷史上發揮過如此重要的作用,為什么《共產黨宣言》又要提出“消滅私有制”呢?因為 “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具體的說,是社會上文明過度,生活資料太多,工業和商業太發達,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即我們常說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消滅私有制是我們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所必須采取的措施,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廢除的不是一般的所有制,正如開篇所寫到的是消滅建立在階級對立和剝削基礎之上的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非消滅私有制而建立公有制不可的程度。
二、消滅私有制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奮斗過程
消滅私有制是無產階級政黨的一個既定的最終目標,它反映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最高綱領,但要實現這個最終目標和最高綱領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
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第十七個問題——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
“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須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
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設想的無產階級革命首先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消滅私有制是建立在“大量生產資料”基礎上的,要經過一個“逐步改造現社會”的漫長的過程,在這樣發達的國家里消滅私有制都必須逐步完成,不可能在短時間做到。由此,我們可以說,在中國這樣生產資料落后的國家消滅私有制的過程將更復雜,時間也將更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所有制問題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指導思想變化,就是一切重大的方針政策都要從我國目前處在并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我們黨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既強調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又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合乎我國的具體實際,因而這個思想是正確的。我認為這種在社會主義社會形態中承認私有制的包容態度并沒有違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它并沒有丟棄消滅私有制的最終奮斗目標,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本身就是消滅私有制在目前時期的體現,它反映著我們的奮斗方向沒有改變,同時,我們也使《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消滅私有制”的目標結合目前的實際進一步具體化了。把消滅私有制放在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來對待,在這個過程中將長期呈現著一種公有制與私有制“共存”的局面,這并沒有改變事物的性質,更沒有改變我們的前進方向。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目前這種“共存”的局面,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共存”的局面里是有主有次、有輕有重的,我們必須明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應該說,我們今天的認識把《共產黨宣言》中所確立的奮斗目標進一步具體化了,進一步從一個理論目標走向實踐過程。
在所有制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占主體地位的所有制的性質,決定著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所有制的構成,決定著是否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完全的私有制到完全的公有制,這中間都將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共存的狀態,只是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公有制將越來越強大,私有制越來越弱化,不過這種強大和弱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對私有制要求兩點:一是公有制必須在所有制構成中占據主體地位;二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可能是單一的所有制形式,而需要多元的所有制經濟。言外之意,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消滅私有制,但是,在社會主義的范圍內,特別是我們目前所處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完全消滅私有制,真正消滅私有制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到來才能達到。
我們以往的問題在于,忽視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對私有制結構多元的要求,而把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達到的目標提前到社會主義剛剛建立就要實行。這種脫離生產力實際水平所形成的單一公有制,其結果是阻礙和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這更是對馬恩關于消滅私有制的理論的誤解。而且這樣做還產生了另一個結果,即習慣于以是不是公有制作為評判標準,而不是以生產力為標準。我們今天獲得的思想進步,不是放棄消滅私有制的奮斗目標,而是把這個目標的實現看作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從我國目前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保留并適度發展一定的私有制是必要的。
黨的十六大強調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要做到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才是建立在大量生產資料基礎之上的,達到最終消滅私有制的可行實踐過程。
我國目前實行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消滅私有制最終目標的創新和發展。作為共產黨人,我們的終極目標——消滅私有制是不可動搖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目前不能立刻消滅私有制,反而還要適當發展私有制,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建立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基礎上的,還不具備馬恩所言的“大量的生產資料”這一重要條件,因此,我們目前需要認可私有制在促進生產力方面的積極作用,使私有制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就是最終消滅私有制與目前支持私有制的辯證法,也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私有制論述的精髓的理性把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頁
[9] 陳占安:最終消滅私有制與目前支持私有制——重讀《共產黨宣言》的一點體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