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與東盟各國貿易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在雙方2010年建立起自由貿易區之后,這種貿易關系在未來必然會得到進一步深化拓展。在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中,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占據了重要地位?;诖?,本文通過搜集1997年~2006年中國與東盟制造業貿易統計數據,對中國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進行測算,同時運用計量模型對影響我國與東盟國家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東盟之間制造業呈現出明顯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趨勢,人均收入水平、我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對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有正向影響,最后文章據此提出了促進中國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優化升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東盟 制造業 產業內貿易 影響因素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國際貿易更多的表現為產業內貿易。隨著中國與東盟對外經貿合作關系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隨著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啟動,產業內貿易在我國與東盟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貿易深化與貿易自由化的重要動力。對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研究有助于中國在現實可能的條件下實現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優化以及比較優勢的動態轉變,以便在全球范圍內掀起的新一輪產業分工重組的浪潮中把握機遇,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對中國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將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
二、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實證分析
1.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當前在測定產業內貿易的方法中,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受到最廣泛的使用,其計算公式如下:
GLi=1- ︳Xi-Mi ︳/ (Xi+Mi)
式中Xi表示產業i的出口額,Mi為產業i的進口額。i為從5到8的整數,分別代表四大類制造業產品。GLi取值范圍在0到1之間,當GLi等于0時,即有Xi=0或Mi=0,表示產業i是完全的產業間貿易;GLi值越大,表示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當GLi等于1時,表示產業i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當GL等于或大于0.5時,則認為該產品的貿易模式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要形式,反之則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本文數據均采用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在大多數研究中,產業內貿易水平是根據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在被選定的層級水平上的統計數據進行匯總計算得出的。這樣在進行歷史資料分析和經驗研究時,可以起簡化程序和統一標準的作用。將所有貿易商品劃分為十大類即(0-9)十大類,根據商品的生產替代和消費替代關系的緊密程度依次劃分為六個層次,即一位數代表類、二位數代表章、三位數代表組、四位數代表分組、五位數代表項目、六位數代表子目,劃分層次越高,對產品的分類就越具體,同一代碼內產品的相互替代性越高或者相互關系就越密切。依據該標準,SITC第5大類(化學成品及有關商品)、6大類(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膠制品、金屬制品等)、7大類(機械及運輸設備)和8大類(雜項制品,如衛生、水運、鐘表等)貿易商品可大致被歸為制造業商品。其中第5大類和第7大類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商品,第6和第8大類多為勞動密集型商品。在估計時,盡管經驗研究中二位數、三位數、四位數層次甚至更細的分類方法都被使用過,大多數研究更傾向于使用三位數層次上的分類數據; 但要正確反映產業內貿易,“產業”的口徑選擇非常重要,既不能太寬泛也不能太窄因此,因此,本文選擇SITC的4位數來進行產業內貿易指數測算 。
2.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測算結果及分析
(1)從國家角度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從橫向比較來看,中國與東盟主要5個國家和地區都存在產業內貿易。且中國與這5個國家在各年份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很不穩定,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各不相同,但變化不是很大。中國與越南在各年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都比較低,說明中國與越南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從縱向比較來看,中國與不同東盟國家之間制造業產品產業內貿易有較大區別。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之間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相對較高,最高達0.68,意味著中國在與這些國家的制造業產品產業內貿易中占有相對的優勢地位;而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等一些國家之間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相對較小,大多在0-0.45之間,產業內貿易呈低下水平。這說明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應區別對待。
從整體來看,中國與作為整體的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值并不是各個成員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值的簡單加總,中國與東盟各國整體在2001年以前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接近0.5,2001年以后雖有波動,但變化的幅度不大;這主要是因為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必須對相關產業做出調整。另外,之前由于中國長期一直是按照傳統的比較利益理來確定制造業產品國際貿易格局,所制定的外貿戰略突出中國并強調發揮中國勞動力工資低、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在實踐中,對外出口的拳頭產品也多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因此主要是以傳統的產業間貿易方式為主。但隨著最近幾年中國不斷的調整產業結構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使產業內貿易不斷得到改善。
(2)從制造業行業角度分析
數據來源: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SITC(Rev.3)4分位數據計算整理
由表2可知:從第五類制造業(化學成品及有關商品)的G-L產業內貿易指數值來看,該類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存在著升降升的總體態勢。在1997-2003年,2004-2006年這兩個階段的此類制造業產品產業內貿易在中國與東盟之間平穩上升,而在2003-2004年間產業內貿易水平有所下降;值得關注的是繼2004年以后,其G-L指數又開始回升,并達到0.53。該現象表明,中國與東盟在第5大類制造業產業間貿易逐漸向產業內貿易形式發展。
從第六類制造業(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膠制品、金屬制品等)的G-L產業內貿易指數值可以看出,該類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存在著與第五類制造業產品相類似的升降升的總體態勢,所不同的是該類制造業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值均在在0.5以上,并在2003年達到峰值0.73,自2003年G-L指數值又開始下降。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類產業內貿易指數和其他三類相比,貿易指數比較高,在2003年達到0.73,這說明,我國在這一類制造業產品的貿易中占有比較優勢,主要是這類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從第七類制造業(機械及運輸設備)指數來看,存在著明顯的升降升的態勢,從1997年平穩的上升到2001年的0.63(除2000年),而2002年雖有所下降,但仍在0.5以上,說明產業內貿易仍比較明顯。從貿易指數來看,這一類在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內貿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第七類制造業產品的零部件比較多,整個產業鏈比較長,這就特別適合東盟要素稟賦多樣化的特征,再加上經濟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種聚集效應,這種聚集經濟帶來外部和內部規模經濟,使得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產業內貿易加強。
從第八類制造業(雜項制品)與前三類制造業產品貿易不同之處在與該類制造業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一直比較低,雖然在1997-2001年有上升的趨勢,但之后又沒有大的改變,說明中國在與東盟國家在第八類制造業產品的貿易進程中一直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國的競爭優勢。這一類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雖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但并不具有競爭優勢或者說競爭優勢很弱。
三、中國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
1.理論模型構建
影響產業內貿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國家特征、產業特征和企業特征因素三大類。國家特征因素包括國民收入、人均收入水平、要素稟賦狀況、FD I總量、運輸距離等;產業特征因素包括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產品差異、市場需求等;企業特征因素則包括技術狀況、企業戰略行為等。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市場體系尚不健全,企業行為對我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影響不大,故本文將重點研究國家和產業層面因素對我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結合理論和前人的經驗研究,加之實證分析中數據獲得的困難性,本人具體考察以下幾個國家和產業層面因素對中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代表著對同類產品需求層次的高低,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時,產品需求的多樣化程度較低,此時產業內貿易的可能性較小;當一國人均收入水平逐漸提高,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程度便逐漸提高,產業內貿易的可能性就比較大。當今,發達國家產業內貿易水平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就是明顯的例子。
第二,外商直接投資。外國直接投資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要依據貿易的性質,如果外國直接投資屬于加工貿易,即從國外引入原材料或產品零部件,然后在國內加工組裝成產成品,最后再返銷到國外,則外商直接投資與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是正相關關系。因為原材料,零部件和產成品都屬于同一產業,加工貿易有利于同時增加進出口貿易額,所以這種投資將極大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當然,如果外國直接投資屬于替代貿易型,則與產業內貿易是負相關關系。因為原先的進口或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投資所替代,有些新辦的企業可能會使產業內貿易逐步變成產業間貿易,這種投資將不利于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第三,對外開放程度。針對我國制造業現實情況,還要考慮到對外開放程度的影響。當一國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或貿易保護較為嚴重時,該國對外貿易活動較少,當然產業內貿易水平就比較低;反之,對于一個開放的國家或貿易保護較少的國家,其經濟更多地融入到國際經濟循環中,因而產業內貿易水平可能就比較高。因此必須將我國對外開放的變化情況納入考察范圍。
其中,AIIT為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
AVGDP為人均收入水平。由于資料的可得性以及人均收入水平與人均現階GDP的高度相關性,本文采用人均現階GDP反映人均收入水平狀況。
FDI為外商直接投資。本文研究的是中國與東盟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因此選取我國對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的總額來代表。
OP為對外開放程度。衡量一國經濟開放度最常用的是該國貿易量占GDP的比重。
2.計量模型分析
根據選定的變量,建立模型如下:
log(AIIT) = C +β1log(AVGDP) +β2log(FDI) +β3log(OP)
采用WLS(加權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結果如下表
表3 回歸模型的檢驗結果
R2 等于0.9984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即所選變量能很好的解釋因變量的變動。從F值來看,F值等于82.69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其檢驗臨界值,因此,方程通過顯著性檢驗。其次,從log(AVGDP),log(FDI)的P檢驗值均小于0.05可以看出所選解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具有顯著性。
具體的結合模型來說:
(1)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與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與理論分析是一致的。當AVGDP增加1%,則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提高0.145個百分點。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逐漸多樣化,而國內生產又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對進口制造業消費品的需求增加;一方面,我國已經形成的一些制造業成品的生產能力,相對于國內需求而言過剩,開始擴大出口,這樣提高了我國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
(2)我國對東盟國家的FDI對我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有正面影響。當FDI增加1%,則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提高0.6283個點。說明FDI在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水平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垂直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這一方面說明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在與東盟國家制造業對外貿易當中具有主導和優勢地位,另外一方面,我國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實行國際化戰略,特別是如華為、海爾等民族企業在東盟國家如越南都進行了直接投資或者設立生產子公司,中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實際上也較大程度地促進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
(3)在本文的研究中,開放的程度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影響不顯著,P值為0.5124;而在有些學者看來,一國的開放度在一定程度上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是顯著的,所以,有可能是本文在選取東盟國家時,所選國家太少的原因造成。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實證分析表明我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現狀是產業內貿易水平不斷提高,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產業內貿易類型以垂直型為主,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進一步促進我國與東盟國家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1.提高產業集中度,努力實現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的規?;l展。我國現在的許多行業,尤其是制造業,普遍存在企業多、規模小的現象。由于行業內沒有極具規模的大型企業,無法形成專業化分工,中國在高端產品的制造上不具價格優勢,依舊從事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生產,阻礙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為此,政府應適時引導各行業企業的兼并、收購與聯合,提高產業部門的集中度,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努力實現企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產業的規?;l展,提高中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
2.大力發展差異化和特色化的產品,促成供給方與需求方的雙向互動。上文提到,一國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對差異產品的消費需求越高,從而越有可能進行產業內貿易。產品差異不但體現在質量和技術上的垂直差異,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產品的營銷渠道和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水平差異上。我國目前的眾多產品垂直差異已超過了東盟國家,但缺乏品牌和可靠的營銷渠道而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應有的價格,與產業內貿易的意義向背。品牌的差異不但體現在價格的差異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產品的營銷、市場、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差異上,因此,實施品牌戰略是我國出口企業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實現出口商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從而提高外貿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發展差異化產品,增強產品競爭力,為更好地進行產業內貿易提供物質基礎,提高已有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水平。
3.加強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雙向交流,謀求發展“文化共通性”。中國與東盟地理臨近是建立和發展東盟國際生產分工網絡的有利條件,但是要使東盟國際生產網絡更大地發揮效用必須致力于各國貿易壁壘的消除和對外開放政策的統一協調。兩國應面對歷史和現實,中國東盟雙方只有在合作、信賴的基礎上,立足于長遠的發展,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協調競爭機制,積極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中國與東盟貿易出現的摩擦和糾紛,盡量避免采取限制措施。除此之外,還要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文化共通性,文化的共通性是交流合作的基礎,而且也對區域內若干國家之間往來降低費用及人與物廣泛交流具有很大幫助。本質上是通過交流溝通,達到互相理解,相互支持,謀求共贏的貿易格局。從而促進中國與東盟乃至世界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佟家棟 劉鈞霆:中日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態勢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15-19
[2] 徐婭瑋: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與成因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1(12):45-50
[3] 陳迅,李維,王珍:我國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4(6):34-38
[4] 林琳:中國制成品進出口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5 (2):19-24
[5] 王云飛: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產業內貿易的相關性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10):53-59
[6] 徐康寧,韓劍:中國和新加坡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5(7):40-45
[7] 史智宇,易行健,唐建偉:東亞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趨勢[J].世界經濟,2003(2):47-56
[8] 林琳:中國制成品進出口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5(2):78-84
[9] Verdoorn,P.J.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M].E.A.G.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1960.
[10]Grubel and Llor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New York:Wiley,1975
[11]Prema-chandra Athukorala. Product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Patterns in East Asia[R].Working paper no. 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