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中存在股權結構的缺陷直接制約了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因此,本文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幾點建議,從而為上市公司確立相對科學的股權結構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作一點理論建議。
[關鍵詞] 股權結構 公司治理 機構投資者
所謂股權結構,也稱股本結構,實際上是指股東的產權結構,即公司股東的權益構成和分布狀況。公司治理不僅僅涉及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約束與激勵機制設計與制度安排,也涉及所有者之間約束與激勵制度安排;不僅僅是內部治理,也涉及到與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問題。西方現代公司治理理論認為,公司治理結構是在股東產權與法人產權既分離又聯系的基礎上形成的,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其設置狀況是否合理對公司治理結構的效率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而,在設計公司治理結構時,應當首先設置一個合理的股權結構。
一、優化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路徑分析
從理論上講,股權分散和股權集中兩種股權結構的公司治理狀況都各有利弊,國內外專家對這兩種股權結構孰優孰劣的爭議也很大,沒有定論。因此,分析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優劣、探索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完善途徑的同時,一定要考慮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以及社會環境,包括經濟制度、法律制度乃至中國傳統人文特征等種種影響因素,不能一概而論,關鍵是一定的股權結構要在公司治理中發揮最佳作用必須依賴于法律和市場環境。就目前我國的法律和市場條件來看,分散型的股權結構在我國是行不通的,證券市場的不成熟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缺乏分散化股權結構所要求的外部條件,無法使公司外部治理發揮作用,而且這些因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所以在“我國的總體經濟環境下,盲目的提高股權分散化是不切合實際的。”
依照前述對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征分析中可以得出,我國股權結構的結癥不在于股權的集中,因而,在考慮我國股權結構的完善途徑時,必須通過引入機構投資者,轉變國有控股公司的職能等措施建立相對集中的股權制衡模式是我國現階段改進公司治理,優化股權結構的現實選擇。
二、逐步減持國有股,以有效的股權制衡改善公司治理
進行國有股減持,降低國有股的比重,提升社會法人股東和社會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司治理機制,這已經是社會公眾和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國有股減持模式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公開市場模式,即通過證券市場(公開市場),將國有股上市流通,公開出售給數量眾多的投資者,國有股減持和流通同時實現。二是私下市場模式,即通過私下市場,將國有股出售給少數投資者,但國有股暫不上市流通。
從政策法律的角度上看,公開市場操作透明性高,容易監督,但涉及公眾利益較多,易引發市場風險,這就要求政府對國有股減持的態度要明確,要協調流通股東、國有股東及社會集團的利益分歧。私下市場模式則不涉及國有股上市流通問題,不會直接引發多方而的利益沖突,但是在透明度較低的私下減持中,國有資產流失、腐敗和貪污、中小股東利益受損等情況在所難免,這又要求政府必須有一整套非常嚴密的監督機制和完善的法律環境。在我國現有的條件下,這兩種模式的實施都面臨著一定的困難,應采取兩種模式中適合我國上市公司實際的方法進行操作。
三、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善公司治理結構
機構投資者,是指接受投資者委托、以證券投資為主要獲利方式的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就我國目前的股權機構而言,“一股獨大”的現象較為突出,大股東常利用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優勢地位而侵害小股東利益,但小股東由于參與公司治理的成本較高,通常也不愿意花費成本去收集信息,行使對董事會的監督與控制權利。有學者提出,理想的公司治理機制是大股東掌握控制權,同時有完善的體制保障小股東權益。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可以成為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的重要環節。機構投資者具有其它股東所不具備的優勢,已解決了小股東沒有的規模效益、同時也消除了大股東及內部人控制所缺乏的外部獨立性與公開性,機構投資者產生的目的就是為個體投資者規避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收益,作為受托人,它們將個體投資聚集起來,實施集中管理。他們有責任監督持股公司運行情況,也有能力參與公司治理,改善公司績效,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發展我國機構投資者的措施與策略:
首先,要注重機構投資者創新能力的加強。提高創新能力是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根本途徑。而對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變化,機構投資者要緊緊抓住經濟結構戰略轉型的機遇,提高創新水平與核心競爭能力在下一步機構投資的發展創新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要積極跟蹤市場變化,提高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水平。
2.要堅持循序漸進,合理掌握轉軌市場的創新步驟,不失時機地推進機構投資的發展進程。國內的機構投資者既要積極借鑒國際成熟的機構投資者的成功經驗,也要正確認識到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特點,綜合考慮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立足市場的真實需求,循序漸進的進行機構投資的發展創新。
3.創新也意味著會帶來新的市場風險,帶來新的監管問題。從這個角度上,完善監管法規,健全監管體制,強化風險管理在發展機構投資者的過程中是必要的。
其次,規范機構投資者的內部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機構投資者具有一定的公司治理能力,才會對公司進行積極管理。倘若機構投資者沒有優秀的管理人才和完善的管理體制,其本身的機制缺陷就會限制機構投資者的長期投資行為。隨著機構投資者規模的擴大、機制的健全以及相應管理能力的提高,機構投資者對公司進行積極管理和監督的動機將相應增強,投資者的行為也將表現為長期投資有助于資本市場的穩定。
四、穩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實現全流通,優化股權結構
股權分置,是指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一個上市公司的總股份中存在的現象。在上市公司的運行中,由于非流通股的存在,致使股票價格的波動對非流通股股東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價格上漲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收益,價格下跌也不會給他們造成任何直接損失。這樣,非流通股股東就會形成自己的利益追求目標,由此也就形成了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利益目標的背離。兩類股票各有不同的成本權益收益和風險,擁有大量資本和權力的利益集團能以低成本獲得高權益高收益低風險的非流通股,而社會公眾股東卻只能以高成本獲取高風險低權益低收益甚至負收益的公眾流通股。由于非流通股東無法分享二級市場的資本利得,不重視股價的表現,也不樂于分紅派息,在新股溢價發行的條件下,必然導致上市公司的過度融資行為,使流通股東不堪重負。
從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股權分置存在的固有缺陷非常明顯:股權分置造成了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在首次發行股份、配股、增發新股、股利分配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的權利不對稱,流通股股東向非流通股股東支付了大量的轉移性支付,其權利受到嚴重損害。股權分置使得企業治理結構的利益基礎不一致,因而降低了企業運營的效率。所以股權分置改革的現實意義就在于解決目前股權分置的狀況,改變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以建立起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礎,提高上市公司的運作效率,實現股東的最大利益。當然,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股權分置改革是我國市場體制改革中的一大難題,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要穩步進行,堅持一定的原則,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如前所述,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不同的股權結構將會影響其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運作及公司績效的取得。由于公司的治理結構是否良好運作直接關系到股東權益是否完滿實現,又因為股東權益的實現是公司存續的基本價值取向,因而在公司治理視角下的股權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徐曉松:《公司資本監管與中國公司治理》.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版
[2]孟麗榮 王悅:《國有投資公司在完善國有企業治理機制中的角色定位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11期
[3]趙秋君:《美日兩國公司股權結構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啟示》.《會計之友》,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