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旅游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國外各種研究的結論并不一致。本文借鑒庫茲涅茨的標準結構分析思想,對2007年全世界145個國家的旅游產業截面數據統計進行初步比較分析。研究發現: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高度相關,且經濟發展水平對旅游產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判斷更容易獲得世界整體經驗的支持和理論上的解釋。
[關鍵詞] 世界旅游產業 經濟發展 經濟增長
一、引言
旅游已經成為21世紀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經濟產業,在許多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也引起了研究者對旅游產業與經濟發展或經濟增長關系的探討熱情。然而,在這兩者關系的研究上,國外的各種結論并不一致,且主要存在三種認識:雙向促進關系、正向促進關系以及反向促進關系。其中,Dritsakis(2004),Durbarry(2004)分別利用誤差修正模型對希臘和毛里求斯進行實證研究,證實旅游產業與經濟增長是雙向的關系。Kim(2006)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對中國臺灣省的研究中同樣發現上述雙向關系的存在。Ghali(1976)以及Balaguer和Cantavella-Jorda(2002)在分別分析西班牙與夏威夷的研究中得到的是旅游產業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Lanza (2003)分析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13個國家,也證明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正向作用。以外,也不乏與之結論相反的研究,如Narayan(2004)利用誤差修正模型對斐濟的研究中,得到的結論則是經濟增長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Oh(2005)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對韓國的實證研究也得到與Narayan相似結論。在我國國內,雖然強調旅游產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已經成為主流,但與上述相似的多種研究結論同樣出現在我國已有的相關研究之中。縱觀當前研究面臨的矛盾,一方面與國外相關研究樣本的局限性有關,同時受制于研究方法的相對單一。為了進一步厘清兩者的關系,本文采用庫茲涅茨、錢納里的標準結構分析思想,運用經濟截面國際比較統計分析方法,以2007年可獲取數據的145個國家為對象分析兩者的關系,為從整體上探索其內在規律提供一種新視角。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為了克服世界各國國情差異較大對研究結果的干擾,本文借鑒庫茲涅茨、錢納里等建立的經濟截面國際比較統計分析方法,將2007年數據齊全的國家運用分組統計的方式考察旅游產業指標隨著國家富裕程度的改變所發生的變化。
1.國家分組
本文的分組維度主要以人均GDP(根據當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為依據,在兩種方式中擇選其一:一是將截面國家根據國家數量進行相對均衡地劃分成4、5組;二是以全世界的平均值為分界線,將高于或低于均值的國家視數量情況進一步劃分。當某組國家數量過多時,則應進一步細分。本文分別采用兩種方法分組后并無發現結果的明顯差異,因此暫用第一種方法分析。
2.計算每組國家相關變量的“特征值”
本研究綜合采用“總和法”、“平均值法”表征相關變量的特征。其中,“平均值法”采取未加權平均值法,具體方法是:
Yij=∑yij/n
其中,Yij為第i組國家的第j個經濟變量的“特征值”,∑yij為第i組國家第j個經濟變量的每個國家的數值的加和,n為第i組國家的個數。
3.分析旅游產業相關變量“特征值”的變化與關系
本文主要選擇世界銀行數據庫、世界旅游組織出版的《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提供的可比較的2007年世界各國旅游統計數據,在各截面上綜合選擇絕對數量、份額數量以及產業效率等指標,具體包括:國際旅行收入額、國際旅行收入份額、國際旅行接待收入密度、國際游客人次、國際游客人次份額、國際游客接待人次密度。本研究運用不同指標在各分組國家中進行特征比較,分析世界旅游產業與經濟水平的關系特征。
三、主要發現
以人均GDP2000美元、5000美元、10000美元、30000美元(購買力平價)為分界點,對2007年全世界數據齊全的145個國家進行排列(原始數據表略),各組國家數分別是:23個、25個、30個、41個、26個。分組情況如下表所示,旅游產業分布表現出如下鮮明特征:
2007年按人均GDP(PPP)分的組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情況表
注:相關系數為皮爾森相關系數
1.旅游產業的發展規模總體上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度正相關
現有數據統計表明,不論是國際旅行收入的份額或是國際游客人次份額,均是與人均GDP的正向增長方向一致,并同步上升,呈現高度的相關性。5個分組的國際旅行收入均值依次幾乎成倍遞增,分別為:336、1631、3929、4862和24140。各組國際旅行收入所占份額差距也較為懸殊:五組中的最低組別不到1%,而最高組別則超過60%,充分證明富裕國家組在國際旅游產業發展演進中占據的絕對優勢。同時,5個分組的國際旅游接待人次數量均值也從0.5人次/人依次遞增到17.06人次/人,相差30余倍。各組接待國際游客人次的份額依次為:1.32%、4.15%、17.08%、26.33%和51.12%。總體上而言,以人均GDP(PPP)分組后旅游產業的發展規模的相關指標表明,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旅游產業不論從收入還是接待量上獲得更大發展規模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旅游產業的產出效益水平總體上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度正相關
以當地居民的人口數量為基數計算的人均國際旅行收入水平和接待規模作為衡量旅游產業的產出效益水平指標(國際旅行接待收入密度、國際游客接待人次密度),同樣呈現出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度正相關性。5個分組國家的國際旅行收入密度均值依次遞增,且差距較大,分別為:20、167、417、918、2564(美元/人)。5個分組的國際旅游接待人次密度均值同樣隨著人均GDP的變化而提升,依次為:0.04、0.21、0.47、0.82、2.18。因此,從旅游產業的人均接待效益水平來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旅游產業的產出效益也隨著不斷提升,兩者相關性極高。
四、結論與討論
基于整個研究過程,本文認為:旅游產業與經濟增長在總體上具有高度相關性,且經濟發展水平對旅游產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判斷更容易獲得世界整體經驗的支持和理論上的解釋。縱觀世界經濟和近現代旅游產業的演進歷程,兩者在進入迅速發展的時間階段上有著明顯的先后順序。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全球旅游產業直到20世紀中葉起,各種大眾旅游條件逐漸成熟后,才開始在全球迅速蔓延開。全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起點上的差異性在旅游產業發展水平上也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在理論上也并不難解釋,為什么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旅游業更容易獲得較高發展水平:其一,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一般具備既成的發達交通網絡,旅游開發吸引旅游者的效率大大提升,旅游者的可進入性較強。相反,資源品位度較高,交通不便利的經濟落后地區,在發展瓶頸的制約下,旅游產業短期內吸引大量游客、獲得質的飛躍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具備既成的其它良好基礎設施以及雄厚的政府財力,旅游開發政府的可投入資金充足。相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保障旅游項目順利推進的一系列配套設施條件則可能令財政緊缺的地方政府捉襟見肘。在經濟發展水平尚不足以用市場的手段支撐旅游產業超前發展時,更考驗政府的決心和魄力。其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一般具備充足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可以轉變為旅游產業理想的商務客源和投資來源。例如,經濟發達的廣東東莞市由非旅游目的地城市成功轉型成為了旅游目的地城市,其成功的發展模式是經濟推動力效應的典型代表。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相對簡單,而其優勢在于探索整體性趨勢規律的同時,能夠有效避免各國國情差異較大導致的總體結論不明確的現象。但這也容易忽略具體國家的發展差異,是該方法顯而易見的不足。由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會受資源品位、游客喜好、政府干預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就特定國家或區域而論,旅游產業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尚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Dritsakis N. 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An empircal investigation for Greece using a causality analysis[J]. Tourism Economics,2004,10:305-316
[2] Durbarry R. 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Mauritius[J]. Tourism Economics,2004,10:389-401
[3]Kim H J C M. Tourism expan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ase of Taiwan[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5):925-933
[4]楊 勇:旅游業與我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旅游科學,2006(2):40-46
[5]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總產值和生產結構[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6]朱 竑 戴光全: 經濟驅動型城市的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J]. 旅游學刊,2005(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