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們面對著這樣的問題:社會不斷加大環保資金的投人,而環境問題卻遲遲得不到根本性好轉。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反思這些投入的使用效率與效果,使得審計界意識到環境績效審計應在環境審計中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從宏觀層面環境績效審計,提出了環境績效審計實施途徑、實施障礙以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 環境績效 審計研究 宏觀
一、環境績效審計的含義
為了更好的了解環境績效審計的含義,先來看看最高審計機關國際和亞洲組織對績效審計定義,即是一種對被審計單位履行其職責過程中使用資源的經濟、效率和效果(“3e”)方面的審計。
目前關于環境績效審計的含義還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看法,但是結合著政府的受托責任觀,并借鑒了各種學者的看法,對環境績效審計做出如下定義:環境績效審計是由有專業勝任能力的獨立人員客觀地收集和評價環境管理活動與環境事項認定的證據,進行綜合的、系統的審查、分析,以便證實這些認定與既定標準的吻合程度,并按照一定的標準評定環境管理活動的現狀和潛力,對提高環境管理績效提出建議,促進其改善環境管理、提高環境管理績效的一種審計活動。宏觀層面的環境績效審計主要是對政府而言的,由國家審計機關來進行,通過評價政府制訂的環境政策執行情況,了解環境政策是否促進了環境和生態的改善,對環保資金的投入使用的經濟、效率和效果進行分析評價。
二、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意義
1.開展環境績效審計滿足了社會的需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環境問題的外部經濟性危害了社會公眾的利益,而政府作為社會公眾的受托人就必須要履行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職責,開展環境績效審計,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
2.開展環境績效審計能夠提高環境保護效率。面對仍然嚴峻的環境形勢,增大環保投入僅僅是一方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環境政策的適當性更是政府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而開展環境績效審計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開展對環境績效審計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三、環境績效審計的實施途徑
1.從環境政策入手來開展績效審計。我國當前出現的諸多環境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環境保護政策不完善,以及環境保護制度與措施落實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深化政府環境績效審計,首先應當立足于對環境保護政策本身和環境保護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的調查分析。該審計主要是對政府制訂的各項環境政策運行的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時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環境政策的實施能否滿足社會對環境的要求;政策的實施費用能否達到最小,以達到“經濟”的要求。
2.從環境保護專用資金的投入開展績效審計。對環保資金的審計師對專項資金的審計,一方面應追蹤環保資金的撥付情況,有無少撥、不撥、漏撥或延遲撥付的現象,追蹤投放的方向是否滿足環保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為了審查環保資金的利用是否有效率,應該對投資該資金的環境項目進行審查,以確定該項目的目標,在審計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是否應以實現項目目標為重點。
3.探索建立新的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綠色GDP。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曾撰文:“單純地用GDP來評估一個地區的發展成果,考核領導班子的政績,必然有失偏頗,容易導致一些地方不惜代價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忽視結構、質量、效益,忽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此必須用一套充分體現環境與資源價值的綜合指標來評價國家的真實發展水平。可以說,實施環境績效審計與綠色GDP具有一體性。環境績效審計可在宏觀領域與綠色GDP核算相互配合,使環境績效審計更加完整、角度全面。
四、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障礙及措施
1.沒有給予開展環境績效審計應有的重要性。傳統上認為,要搞好環境管理,只要增加環境投入和嚴格執行現有法規就行了。而對于環境審計的作用,認為主要是保證環保資金用途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就能達到保護環境的預期,就沒有必要開展環境績效審計,這樣,環境績效審計的發展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由此,要推進環境績效審計,首先必須使環境績效審計受到相當的重視,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環境績效審計對環保資金的審計不僅僅局限于合規性審計,而是更著重在于對環保資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的審計。
2.環境會計發展滯后。在我國環境會計還處在萌芽階段,理論界尚未形成明確的一致,環境會計的實務還未發展。要充分發展環境審計,環境會計的發展就必須使得環境會計先發展充分。加強環境會計理論研究,逐步用于實務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3.作為環境績效審計基礎的環境財務審計和合規性審計發展不充分。在我國現階段的環境管理中,環境信息弄虛作假,環保資金被挪用,這說明我國的環境財務審計和合規性審計做得還很不夠。環境財務信息的不全面、不真實,加上環境管理操作中經常出現違規的情況使得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難度增大。環境績效審計的研究必須以環境財務審計和環境合規性審計充分發展的前提下開展,保證環境信息的存在性、完整性,保證環境管理工作的規范性。
4.現有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體系無法滿足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要求。環境績效審計不但需要財務知識,更需要環境等方面的知識,而現有教育培養的審計人員大部分為專業的財務人員,缺乏相應的環境方面的知識,這成為了阻礙環境績效審計開展的又一原因。可見,雖然可以通過聽取環境專家意見的方式,但是考慮到審計需要大量的職業道德判斷,改善審計人員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甚至改革審計人員教育模式仍是推進環境績效審計的重要方面。
5.開展環境績效審計的理論研究不足。目前,我國環境績效審計的理論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對于各種重要的理論問題,都沒有相對統一的認識。理論上的研究不足,成為了實務部分的一大障礙。因此,鼓勵開展關于環境績效審計的理論研究工作勢在必行。可以借鑒國外關于環境績效審計先進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實際,不斷推進我國環境績效理論研究的發展,為開展實踐工作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
參考文獻:
[1]楊智慧:關于環境績效審計定位問題的討論[J].會計之友,2009
[2]周安:環境審計評價標準思考——基于績效審計的視角[J].財會通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