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敘述了十堰市旅游業發展現狀,對其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加快十堰市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十堰市 旅游業 對策
十堰市山川秀美,歷史悠久,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別具特色,有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圣地——武當山,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以及中國漢民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民歌村,還有千里房縣流放文化、奇美秀麗的十八里長峽及堵河漂流風景區,同時還有世界罕見的白堊紀恐龍蛋化石群和恐龍骨骼化石遺址等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一、十堰市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十堰市以武當山為龍頭,近年來旅游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9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123.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2.3億元,同比增長22 %和41.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1萬人次,旅游創匯2653.9萬美元,同比增長20%和21%。全市A級旅游區達28家,其中4A級3家;旅行社79家,其中出境國際社2家;星級飯店62家,其中四星級2家;發展農家樂1000多家,其中星級農家樂47家;旅游直接從業人員6萬人,其中持國導證人員861人。旅游業總收入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增強,并發揮了較強的綜合帶動作用。
二、十堰市旅游業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
十堰市是一個旅游資源大市,卻是一個旅游經濟弱市。如果把旅游經濟發展分為混沌、發展、文明三個階段,十堰市的旅游經濟則處于混沌與發展之間的“分水嶺”上。十堰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目前十堰市旅游業的發展還處于較初級的階段,發展尚不成熟。
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交通瓶頸制約
近年來,十堰市交通有了很大改觀,但立體化全方位的交通網絡還未真正形成。縣級公路多在山區,可進入性差,交通的不通達性使許多游客望而卻步,造成景色沉睡、文物沉睡。景區內的小交通也有待提高,由于現階段受內外交通的限制,可進入性差,影響了市場的拓展。中遠程游客,尤其是海外游客進入十堰的代價大,旅行過程艱辛,難以滿足現代旅游“旅快慢游”的要求。
2.資源開發水平不高
十堰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吸引游客較少,而且游客的消費度較低。產生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旅游資源開發水平不高,十堰旅游資源行業分割,地方分割現象突出,由于缺乏戰略層面的合作平臺和聯合運營機制,在對外各景區點各自為戰,甚至相互競爭同一市場造成內耗,同時小規模的投資也造成對資源依賴程度高、項目投入小、運作水平低,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目前,十堰市的旅游資源開發還停留在簡單的觀光旅游和淺層次休閑度假功能上,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文化價值挖掘與創新不夠,休閑度假、特色文化產品和滿足市場需要的創新產品開發不夠,產品附加值低。
3.產業區域關聯度低,帶動力差
十堰市除了汽車、旅游與周邊地區存在一定的聯系以外.總體上看,十堰對毗鄰地區經濟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都比較弱.對區域內統籌力和協調力還不夠。同時旅游產業鏈較為松散,高星級酒店、景觀地產、主題公園等新興業態少,旅游產業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影響力弱,輻射作用不強。目前十堰市雖然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但旅游產業的鏈條還沒有拉長,旅游收入仍以門票收入為主,旅游業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十堰市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要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環節大力發展的十堰市旅館業、餐飲業、娛樂業、運輸業、流通業以及旅游中介、旅游產品加工等配套服務業。
4.體制、機制障礙了旅游業的發展
十堰市旅游業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行政管理體制不順,行政管理權劃整為零,導致政出多門,嚴重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十堰市有些景點、景區管理體制不順,存在同一個景點多部門管理,跨區域的景區點因行政障礙影響了資源整合。例如武當山風景區的管理單位有武當山特區政府、武當山道教協會、武當山文物宗教局等多個部門。這些部門之間部分職能交叉,這樣使企業動作起來效率偏低、質量不高,損壞了企業的形象,沖減了市場競爭力。
十堰市旅游開發投入機制上仍是政府主導型模式,市場化、產業化、集團化程度不高,吸引社會資本能力不強。有的景點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產權不清,不利于市場化運作;有的景區思想不解放,不愿放手引進業主,開發經營方式單一,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著十堰市旅游產業的整體發展活力。
三、加快十堰市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1.解決交通問題,破解瓶頸制約
加快構建十堰對外輻射的立體交通網。以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總體目標,著力構建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交通要素協調互補,快捷高效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把十堰市建設成為國家南北交匯、中西結合部的立體交通運輸樞紐,使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方向的游客都能便利快捷地來到十堰旅游。在大循環方面,鄖房高速公路項目已通過預可行性研究,爭取盡早開工;積極爭取盡快啟動建設襄天高速南北通道;以武當山快速通道建設為重點,打通宜昌——神農架——武當山便捷通暢的旅游線路,形成武當山、神農架、三峽一線串珠的旅游格局。配合襄渝二線建設,確保按時全線貫通。申報建設武當山機場,打通對外空中通道。在小循環方面,以武當山至均縣鎮的高等級公路建設為重點,在丹江口水庫水位線以上建設環湖生態旅游公路,在庫區建設旅游港口。同時完善武當山景區內部交通網絡和配套服務功能,完善武當山景區與配套景區之間的交通網絡,全方位建設便捷、舒適的旅游交通網。保證旅游者“進得來,出得去”,在交通與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2.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抓好旅游項目建設。
要借助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機遇,做好山水旅游大文章,發展山水大旅游。加快旅游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依據國家產業政策,超前考慮市場需求,著眼旅游產業,培育優勢項目。一是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十堰市市政府用于旅游業發展的財政資金,在今后五年每年2000萬元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的增長比例。各縣市區財政也要建立旅游專用資金,并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除政府不斷加大對旅游業的投入外,應積極爭取國家、省部委給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業的扶持資金,并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多種渠道籌措資金的新機制,廣泛吸引國內外資金,解決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過程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二是要以旅游項目建設為龍頭,形成黨委、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企業主體到位的運行機制。按照市場規律和項目建設規則,逐步建立起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的投資體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區域內的大中型企業參與旅游業發展,積極吸引國際、國內旅游大企業落戶十堰,通過他們的帶動示范作用,促進十堰旅游等級的提高和產業擴張。三是要建立節約和合理開發旅游資源的法律保障體系,調節資源所有者與開發利用者及其相互間的利益分配,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環境。
3.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建設精品旅游線路
按照旅游交通、旅游產品和客源市場三者結合的思路,以“問道武當、養生十堰”為主題形象,規劃“三區”(武當山核心旅游區、丹江口水庫生態休閑旅游區、十堰城市旅游中心區),充分發揮武當山的文化優勢和生態優勢,大力開發武當山“道家養生、武術健身、古建筑鑒賞、道教朝圣旅游”等生態休閑系統產品,推進武當山觀光旅游向生態休閑旅游轉變升級。加快開發南水北調探水探源等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把丹江口庫區打造成中部地區獨有的養生休閑度假中心。整合十堰城區伏龍山、龍泉寺、白馬山以及汽車文化資源,形成十堰近郊休閑度假區。“三線”(東部中國民俗文化體驗線路、西部遠古文化尋蹤線路、南部生態旅游探險線路)的空間布局,“三線”的東線由武當山——丹江庫區接河南方向,發展庫區水體生態旅游度假項目。西線由武當山——鄖縣——鄖西接西安方向,開發以青龍山地質公園、上津古城、五龍河景區為主的觀光考察休閑項目。南線由武當山——房縣——竹山——竹溪接神農架方向,開發森林徒步、氧吧氧浴、露營探險、登山攀巖、峽谷探幽等運動休閑項目。實現旅游景區“點—線—面”的優化組合。
4.加大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包裝開發,推動十堰市旅游業向更深層次邁進
游客對文化旅游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成為發展旅游經濟的又一增長點。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在武當文化挖掘方面,啟動“六個一工程”,拍一部電影、拍一部電視劇、出版一套武當文化叢書、制作一部動漫、建一座武術文化城。在汽車文化方面,以民族汽車產業發展為背景,創作一部電視劇。在文化整合方面,以武當山、車城、丹江水、鄖陽人為主題,以民俗文化為基本內容,參照《云南映象》,創作一臺地域風情歌舞劇。注重整體包裝伍家溝故事村、呂家河民歌村、習家店戲劇村。通過深度開發特色文化,打造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特色文化品牌。
5.進一步理順旅游管理體制,共同搞好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現行的旅游管理體制之下,大部分旅游區各景點隸屬關系復雜,其具體管理涉及旅游、建設、宗教、文物等各個部門,綜合協調管理難度比較大。旅游景區旅游資源的權屬不明,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方式不合理,直接影響景區的旅游投資和開發利用。建議加強政府統一領導,改革旅游管理體制,處理好利益分配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集中力量,把旅游資源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
參考文獻:
[1]王云龍:旅游產業問題研究[M].第1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8
[2]鄒統釬: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楊銘鐸:對旅游業品牌經營的分析[J].商業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