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零售業在國民經濟中作用的日益增強,零售商業已開始成為引導生產和消費的先導行業。本文主要從信息化、零售業下鄉、國際視野等三個角度談了中國零售業的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舉措。
[關鍵詞] 零售業 信息化 零售業下鄉 國際視野
改革開放30年零售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封閉到開放,從單一到多樣,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歷程,其發展之迅速,讓人側目。以去年走高的態勢,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2。7億元,比2008年增長15。5%,在經濟危機中逆勢上揚。但中國的零售業與外資企業相比,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效益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其經營、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待改善。
一、信息化
1.加大科技投人,提高零售企業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彼得#8226;德魯克曾說:“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經濟權利正迅速從制造商向零售企業轉移,而這種轉移正是信息帶來的”。美國的沃爾瑪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商業交易中運用計算機進行管理,80年代擁有自己的通訊衛星,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沃爾瑪的進貨費用僅為3%,而行業平均水平為4.5%,沃爾瑪的補貨時間為2天,而行業平均水平為5天;沃爾瑪天天平價的真諦在于它不從忽視科技力量,而這種科技力量帶來的則是沃爾瑪今天的“大哥大”地位。而我國的零售業雖然這幾年在信息化上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09年零售行業信息化投入超過80億,今年,零售行業信息化受行業擴張和應用深挖的刺激,市場規模將接近一百億元,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體現在規模上,也體現在利潤上。中國這么大一個人口大國,消費大國,竟然沒有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大型跨國零售集團;中國連鎖百強的平均凈利潤率僅為1.32%,即便銷售額排名前十位的中國零售企業,其凈利潤也僅為1.77%,而國外零售企業的平均凈利潤已達2.22%,我們絕不能以起步晚為借口,只能迎頭趕上。
2.改變傳統單一的管理銷售方式,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升級
目前,我國零售業在業態結構、營銷方式、制度創新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均有較大的差距。第一,業態單一,傳統業態仍占主導地位,目前我國仍以百貨商店、零售店等傳統業態為主。第二,管理上還沿用傳統管理模式,供應鏈成本是其最大軟肋,價格缺乏競爭優勢。
當前,借助于信息科技手段,零售業已進入轉型期,經營粗放和營銷的單一價格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現代零售業的發展。然而本土的大量零售企業仍把大量資金資源用于打價格戰,導致行業企業盈利能力因大幅度促銷而變弱。這種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誠然,價格高低是零售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決定因素,這一點無庸置疑。但如果“人為”的降低價格,對于零售企業來說只能暫時的,這種大規模的促銷勢必造成企業經濟效益的下降,真正的競爭要依靠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營銷手段,要依靠產品和服務的升級,要依靠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二、零售業下鄉
1.目前農村市場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常住人口約8033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3。9%,2003年農村消費品總額16065億元,占全國消費品總額的35。4%。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對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縣域消費市場潛力巨大。與此同時,大型零售企業包括外資在農村的銷售網絡幾乎為零,造成縣域商業流通組織嚴重滯后于城市,90%的縣以下的市場由個體,私營經濟占領,業態單一,經營秩序混亂,不能滿足農民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
2.政策的扶持
2009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意見》,重點關懷千村萬鄉工程的推進工作,將健全農村流通網絡,拉動農村消費排在第一的位置。其中重點提到家電下鄉和農超對接,以舊換新等。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促進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發展目標“擴大內需”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策等,將會長期貫徹。另外,據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政府此次價值150億元人民幣的“家電下鄉”補貼,或轉化為超過1,000億元的漸進需求。
筆者認為“零售業下鄉”不僅是農村市場的需要,也是零售業發展的長遠之措,不僅是拉動內需實行內需型經濟的需要,更是改善民生,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之措。
三、國際視野
這幾年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擴張速度飛快,目前中國的流通領域共有300多家外資企業,分店2200多家,總投資3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為新型流通業態,分布在國內30多個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麥肯錫公司的有關分析認為:在未來35年內,中國零售業60%市場將由3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掌握,這無疑等于外資控制了中國的流通。而一旦流通業控制在外資手中,就勢必向下危及制造業的控制權,向上危及金融業的穩定。我國的零售業必須正視這一現狀,采取有效措施。
1.擴大企業規模,提高與跨國零售集團的抗衡能力
面對外資零售業在中國市場不斷跑馬圈地,中國零售企業必須擴大企業規模,實行強強聯合,組建我國大型零售企業集團,才能提高與跨國零售集團的抗衡能力,這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謀不斷發展的機遇。
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使它們成為在國內領先,初步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商業航母。
2.堅持”走出去”的戰略
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3年內開放零售市場的承諾,自2004年12月11日起,中國取消對外商投資企業在地域、股權、數量和設立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大量外資零售企業紛紛被“引進來”,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零售企業必須“走出去”,“引進來”必須與“走出去”相結合。
我國著名學者陳文玲博士認為,經濟全球化也就是流通的全球化。在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全球分工和貿易空前擴大,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空前發展的階段,流通已經成為一種黏合物,把整個全球經濟連接在一起,從中可以看出,流通業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因此積極鼓勵我國零售企業走出國門,提高零售企業的國與國經營能力是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文玲:《經濟全球化就是流通全球化》,經濟日報,7月21日
[2]葛建化:博士論文《論零售企業的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