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職業指導作為一種新興行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職業指導是如何興起和發展的,它是如何運作的,未來的發展情景又是怎樣的。本篇文章將著手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 職業指導 重要性 指導方法
一、職業指導的含義與運作方式
職業指導是指職業學校就業機構針對勞動者求職,單位招聘過程中的問題,為勞動者、用人單位提供心理分析、擇業技巧、心態調整、技能測試、供求趨勢分析、職業設計、用人計劃等幫助的行為。
職業指導的服務對象:
一是勞動者(包括符合法定勞動年齡的求職者,各類學校的學生);二是各類用人單位。職業指導的內容有六個方面:1.勞動力市場供需分析指導;2.勞動就業法律、法規、政策指導;3.求職者素質、職業能力測評。4.求職者職業設計;5.求職技巧指導;6.單位用人指導。
二、職業指導的重要性
其實職業指導從一個人的孩提時期就開始了,而不論人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例如,對兒童進行愛勞動的教育,實際上是未來職業道德與職業觀教育的最基礎的教育內客。到了小學和普通中學階段,開設的勞技課以及一些課外的社會實踐活動,讓青少年逐漸認識到一些職業行業的特點,去憧憬未來職業的向往,從而為后續升學選擇學校和專業奠定了基礎,這也是屬于職業指導范疇之內的教育活動。當青年學生從職業技術學校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還是離不開職業指導。因為產品或服務的不斷更新,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決定了勞動者在其一生中所從事的職業崗位不得不有所變動,因此人們需要不斷地獲取職業的信息,接受轉崗或再就業培訓,這都離不開職業指導的幫助。可以說,職業指導是伴隨著人的一生進行的。對于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來講,在校學習期間所接受的職業指導,乃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指導階段。
三、職業指導的起源
職業指導起源于上個世紀初的美國,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應運而生的,迄今已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的前半葉,1908年帕森斯出任了世界上第一個職業指導機構美國波士頓地方職業局首任局長,是他首次提出了職業指導這個概念,并將其界定為幫助求職者“清楚了解自己、了解職業、正確選擇職業”。1937年,美國職業指導學會對職業指導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是協助個人選擇職業、準備就業、安置就業,并在職業中獲得成功的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的后半葉,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由于關注人的內在動機和生命意義的自我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對人職單向匹配的職業指導理念產生了很大的沖擊。1951年,美國人薩帕提出了職業指導應是“協助個人發展并形成完整而適當的自我形象,同時也發展并形成完整而適當的職業角色形象,從而在現實世界加以檢驗并化為實際的職業行為以滿足個人的需要,同時也造福社會”。這個定義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新觀念,突出了人與職業之間匹配的互適性,職業指導不僅要考慮人如何去適應職業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在確定職業取向時,如何能使人的個性特長和愛好得到發展。因此,職業指導的功能由人職匹配擴展到了幫助人們去進行成功的人生生涯的規劃和設計。
四、職業指導發展迅速
在我國職業指導這幾年才興起。高級職業指導師衛保玲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市場經濟條件下,求職者主動性增強,職業指導越來越明朗化了。1994年,勞動部就頒發了《職業指導辦法》,明確規定職業介紹機構應開展職業指導工作,配備專(兼職)職業指導員,向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指導和服務;1999年,勞動保障部頒布了《職業指導人員國家職業標準(試行)》,配備了相應的培訓教材,對職業指導員、助理職業指導師、職業指導師、高級職業指導師四個技術等級,分別從基本要求和技能要求等方面作了規定。據悉,1999年我國職業指導人員只有120多,現在已經發展到1萬余人。
五、發展方向
1.專業化。據中國人民大學就業指導辦公室主任樊釘介紹,學生對職業生涯設計和心理測試指導方面的需求在逐漸增加。1995年,中國人民大學在就業指導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就業問題研究所,這是全國高校首家專門性研究所。自從成立以來研究所常年對畢業生擇業意向、擇業過程、用人單位反饋意向進行調研和對新生問卷調查研究。
2.個性化。一對一的個別咨詢是廣大求職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社會人力資源合理配置,人盡其才、各盡其力的重要手段。在今天,發達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先進的測評管理軟件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條件。
3.社會化。職業指導是社會系統工程,除了求職者本人的參與外,離不開國家、社會甚至家庭的共同關注。“閉門造車”的傳統方法在實踐中不僅顯得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利于建立和推廣職業指導機構的公眾形象。因此,廣泛調動、引進社會相關資源和手段進一步拓寬求職者就業渠道、推動社會職業指導改革,有助于解決求職者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問題。
六、職業指導的方法
一是實踐性。職業指導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問,職業體驗是職業指導的重要方法。通過求職者的實踐體驗和指導教師的總結評點,幫助求職者由對職業世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確立更加務實的職業理想和目標;
二是互動性。這一點在學校職業指導教育上表現得尤其明顯。職業指導課效果不佳,與單向灌輸有很大關系。應加強教學方法研究,講授、討論、演講、辯論和個案分析等相結合,增強課堂的雙向互動。必須注意到,無論是職業指導的內容還是方法的改進,都離不開職業指導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吸收優秀人才加盟這支隊伍,提高進入門檻,加快其專業化和職業化進程,是改進職業指導工作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陳德明:我國高校職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原創),唐雷工作室發表時間:2006年6月12日 編輯/制作: 王君、唐煜韜
[2]對職業指導的回顧與思考,2006-12-13 12:56:51來源:中國殘疾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