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股權分置改革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了股權分置改革的對價方案及其影響因素、股權分置改革的盈余質量效應、股權分置改革的效率、股權分置改革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響以及股權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內在價值和市場價值相關性等多方面的問題。
一、股權分置對投資者保護影響的文獻
朱小平、暴冰和楊妍(2006)探討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給股票流動性定價的問題,并以此解決對價給付問題。同時提出以金融創新的方式來為流動性定價的建議,并且認為只有通過遠期的利益支付來實現非流通股的流通,才能更好地實現用市場化機制推動資本市場改革。楊丹、魏韞新和葉建明(2008)通過對價格模型和與回報率模型的修正,研究了全流通對價補償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對于非流通股比例較低的上市公司,股改對價方案的對價補償是公平的,但是對于非流通股比例較高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東剝削流通股股東的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
申慧慧、黃張凱和吳聯生(2009)從股權分置改革之后控股股東是否會操縱會計盈余方面研究了對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保護問題。比較分析了股權分置改革對國有股控股和非國有股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續性和盈余管理的不同影響。彌補了股權分置改革后對中小利益投資者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的空白。陸宇建,張繼袖(2009)利用配對樣本研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增減持股份與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的關系。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與控股股東增減持行為沒有顯著關系。并建議中小投資者不必過于在意控股股東的增減持股行為。
二、股權分置同市場價值之間關系的文獻
黨紅(2008)研究了影響現金股利水平的公司治理變量在股改前后的變化,認為股改尚未具有全流通資本市場上的現金股利政策應有的特征。影響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支付水平的股權結構變量在股權分置改革前后并未發生顯著變化。股權集中度,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每股現金股利的關系并未發生顯著變化。馬曙光、黃志忠和薛云奎(2005)研究了股權分置情況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用何種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問題。通過建立聯立方程模型研究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與資金侵占的關系。研究表明,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不斷深入,非流通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的直接侵占減少了,但是發放現金股利的形式卻越來越多見。何丹,朱建軍(2006)分析了股權分置背景下,控股股東利用股權融資活動對中小股東進行利益侵占的行為。并因此比較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債務融資成本和股權融資成本的差異。并指出成本差異是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偏好股權融資的原因。
楊善林、楊模榮和姚祿仕(2006)利用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使用了凈資產收益率自回歸模型研究了股權分置改革與股票市場價值之間的相關性。其研究表明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了我國上市公司內在價值及其價格的相關性,進而研究驗證了股權分置改革對提高我國股票市場價值相關性有著積極的影響,尤其是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其相對價值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從上述文獻中可以看出,雖然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研究了股權分置改革這項歷史性的制度變革,但是可以發現在目前的研究中對股權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績效是否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的研究卻不是很多。所以本文將就股權分置改革之后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治理結構的變化引起上市公司業績發生了哪些變化進行深入研究。
三、股權分置改革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影響的文獻
丁守海(2007)采用托賓Q的對數為公司價值的變量,經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得出股權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價值普遍提高了百分之十六以上的結論,并且公司價值提高的幅度與盈利能力和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呈正相關,股權分置改革更有利于提高“一股獨大”公司的治理水平。但是丁守海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公司價值變量托賓Q,并不能完全反應公司業績的變化,并且所采用的數據涉及的時間序列較短,所以研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胡珍全、唐軍(2007)在《股權分置改革對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一文中運用配對樣本的t檢驗和Wilcoxon符號檢驗對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前后的經營業績進行了綜合的評價。在選取的五個反映公司經營業績的指標中只有凈資產收益率不升反降之外,其他的指標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說明股權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發生了顯著提高,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董梅生、查會瓊(2007)通過對117家上市公司股改前后業績表現的分析發現,每股收益(eps)、總資產利潤率(roa)及凈資產收益率(roe)股改后的指標值先是高于股改前的指標值,隨后下降,低于股改前的指標值,最后又與股改前的指標值無顯著差異。任俊琛、吳春梅(2007)采用財務指標分析法,分析了股權分置改革對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通過對32家樣本公司四年的數據分析,研究表明,股權分置改革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并且非流通股比例與股改績效成正相關關系。
張繼袖、陸宇建(2006)檢驗了深圳中小盤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市場反應,研究證明中小盤市場對股權分置改革基本上是認可的。胡援成、龔劍峰和胡寧(2007)在考察了943家A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前后的表現之后,得出了股權分置改革雖然產生正效應,但是對證券市場影響力有限,并且投資者對股改信心不足的結論。他們認為我國證券市場“政策市”的烙印依然很重,為了保障股改的順利進行,應當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何誠穎、李翔(2007)運用事件分析模型,以2006年6月1日之前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對其市場反應進行實證檢驗,得出了股改事件對股改前后30個交易日內的股價的影響都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并且大多數公司的市場反應都為正的結論。另外他們的研究還表明股改的市場反應更多體現在股改過程之中, 并且在股改方案實施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股改的效應呈現逐步弱化的趨勢。奉立城、許偉河(2006),以試點公司公布其最終股改方案日為事件日,經實證分析表明,股改試點公司股票在事件日前后確實存在著顯著的正的超常收益。但是不同批次,不同交易所,不同版塊,不同對價的試點公司的平均超常收益率是存在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