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簡要分析了北京與周邊城市間人才非對稱流動的原因和帶來的消極影響,給出了促進人才平衡流動的策略和建言,將有利于大都市和周邊地市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 北京 人才流動 共同發展
根據2009年統計數據,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1972萬人,戶籍人口1246萬人,登記流動人口763.8萬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726.4萬人。北京的流動人口總量已超過1000萬。以青壯年為主體的流動人口大量涌入北京,改善了本市人口的年齡結構,彌補了本市勞動力的不足,流動人口為本市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人口持續快速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突出問題。同時地方人才的大量進京引發了河北人才流失的進一步擔憂。
一、人才非對稱流動的原因和影響
1.北京和周邊地市人才非對稱流動的原因
北京市人口快速增長,有很深的經濟、歷史原因。首先是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大量人才涌向城市參與現代化建設是大勢所趨;其次,由于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本市的勞動力無法滿足需求,流動人口來京就業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作為一國之都,作為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窗口,占盡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優勢——這一點,任何人也都無法否認。國家政策的傾力扶持,中央財力的大力投入,全國各地的無私援助,名目繁多、數額不菲的福利補貼,大到城市建設、高樓大廈,小到市民衣食住行、針頭線腦,到處滲透著國力的縮影,無不是傾一國之力而為之。這樣非對稱的優厚生活待遇和發展條件,讓許多地方人才趨之若鶩,而地方人才來到北京以后面對龐大的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仍然堅挺在首都一隅。
2.北京和周邊地市人才非對稱流動的影響
人口持續快速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突出問題:一是與北京有限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矛盾尖銳。目前的人口規模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北京環境資源的承載極限,致使水、電、氣、熱、煤等供應常年緊張運行,特別是水資源短缺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糧、油、蛋、菜、奶等生活必需品絕大部分依靠從外埠調入,穩定保障供給的難度很大。二是加劇了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壓力。道路擁堵日益嚴重、公共交通不堪重負;生活垃圾消納處理難等等。在義務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計劃生育、就業服務諸多方面,對流動人口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滯后,帶來許多社會矛盾。三是在一些流動人口聚居的地方,居住環境惡劣,安全缺少保障,無照經營、“黑車”營運、制販假冒偽劣商品、非法行醫等問題多發,一部分流動人口因工作不穩定、生活沒保障,成為潛在的社會不安定因素。但是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其城市功能定位已經確定,為了可持續發展,其人口規模不應該也不可能無限制的膨脹,進行合理的人口規模調控勢在必行。
二、促進人才平衡互動的建言和應對策略
1.改變北京城市發展定位和提升產業門檻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將北京城市發展目標確定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同時保護古城風貌,鼓勵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建立并完善適合舊城保護和復興的綜合交通體系。 北京不再強調“經濟中心”定位,天津則以恢復其在北方的經濟中心為發展方向。
就業機會的集中往往導致人才集中,這也是北京吸引如此多人才進駐的最主要原因,而改變和優化產業結構將起到自動分散人才的作用。所以要想控制好北京市人口,限制個人不如限制法人。即控制企業在某個地區的數量和結構,提高企業經營門檻,保留科技密集型企業,取消勞動密集型企業,則就業崗位自然就會減少或者優化,人口就會數倍減少。因為當低端人才找不到理想工作崗位、賺不到錢的時候,人才市場就會遵循客觀規律,自動地實現優勝劣汰、分散人口。如果控制入駐城里的企業數量、優化和限制就業崗位,那么“掘金”的色彩就會淡化,自然就沒有那么多人口聚集。所以,改變市場供求因素是舒緩北京人口壓力的最適合辦法。
2.對周邊地市產業發展進行積極引導
在新的城市定位下,北京開始了以首鋼、焦化廠外遷為代表的產業轉移,同時發揮歷史文化優勢,著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總部經濟和現代高端服務業;天津則承接了空中客車A320總裝線、百萬噸乙烯工程等重大項目;而周邊的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努力建設中心城市產業轉移的承接地。
建議北京建設除亦莊、順義、通州以外更外圍的國際大都市新城,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都將向新城集聚,創業機會和就業機會自然將發生轉移。同時隨著新城的商業設施、教育、醫療等各種公共服務和居住配套建設的不斷完善,中心城區人口會逐步疏導到這里,形成北京第二產業集中發展的區域。例如順義新城直接服務于現代制造業的產業工人比較多,在亦莊白領、工薪高科技人才比較多,通州文化人比較多。以后的大外圍新城也將具有一定的產業只能。要控制好由中心城遷移到新城的人口和外地流動人口到新城居住的比例,以及當地新城接納農民進城的比例,不能造成整個新城都是外地人、流動人口的接納地,也不能造成都是農民城市化的接納地,農民城市化應該更多地放到小城鎮里面,應該說中心城疏散的人群占很大的比例。按照“宜居”的要求,新城的規劃指標整體高于中心區。每個新城至少有一個‘三甲’醫院,至少一所高等院校,至少一家大型綜合購物場所。
3.地方城市的包容心態
現實中許多河北籍高端人才在北京天津工作若干年之后返回河北的現象。這些人才往往能在家鄉獲得更高的職位以及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臺。 同時,許多河北籍大學畢業生也會到北京天津求職,成為“京漂”甚至是“蟻族”一員。面對戶口限制,以及越來越難以企及的高房價,許多“京漂”也開始返回河北各城市就業。雖然他們還算不上“高端人才”,但是在京津的鍛煉經歷,無疑豐富了他們的閱歷、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將會為地方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劉珍麗:合理運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理論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J] .商場現代化 2010
[2]尹奎 成前 英平方:企業核心員工流失問題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10
[3]齊玉文:堅持不懈抓好人才隊伍建設[J].中國集體經濟#8226; 2010
[4]虞兮:北京控制未來五年內人口規模[N].人民日報 2006年01月16日 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