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世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危險,環境法學界就通過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來分散環境風險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本文通過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在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構想,以期對我國建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有所裨益。
[關鍵詞] 環境責任保險 責任保險
一、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概述
1.環境責任保險的內涵。環境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的范疇,因此,要理解環境責任保險的內涵,我們首先就必須分析責任保險的相關內容。責任保險產生于19世紀的歐美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是指在被保險人依法應當對第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第三人支付賠償金的保險類型。
2.環境責任保險產生的背景。現代大工業所導致污染過程的復雜性、緩慢性與累積性及損害后果的嚴重性對傳統民法中的歸責原則提出了挑戰。傳統的自己責任、個人責任原則下的“損失轉移”轉化為現代社會的“損失分配”、“損失分散”。順應這種趨勢,多數國家謀求建立環境損害賠償的社會化保障制度,環境責任保險得以產生。
二、國外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概述
目前,在美國、西歐等工業發達國家,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已進入較為成熟的發展階段,并成為各國通過社會途徑解決環境損害賠償問題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面對經濟高速增長下日益突顯的環境損害問題,我國卻尚未建立實質意義上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以分散環境風險,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權益。
1.保險模式。環境責任保險可分為強制環境責任保險、任意環境責任保險。目前,西方各國較為典型的保險模式有以下幾種:美國實行強制保險模式;法國及英國等國家實行以任意保險為原則,僅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場合才實行強制保險;德國則兼用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模式。
隨著環境污染事故的頻繁發生,為了盡量減少污染者的負擔,充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許多國家有加強強制環境責任保險的趨勢。如英國在1965年發布的核裝置法要求安裝者負責最低為500萬英鎊的責任保險,法國也在油污損害賠償方面采用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2.保險責任的適用范圍。環境污染責任風險差異很大,各國對保險范圍也有不同要求。因此,環境責任保險責任范圍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隨著保險市場和立法的逐步完善,環境責任保險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最早的環境改造保險中,基本責任包括人身傷害或死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損失以及清理的救護費用等;1988年之后,承保范圍包括被保險人漸發、突發、意外的污染事故和第三者責任及其清理費用等;1989年,美國保險服務業在其綜合普通責任保險單中加貼“有限污染責任擴展批單”,將污染責任擴展到被保險人的工作場所或操作過程之中,同時還允許公眾對于加貼內容單獨保險。
3.賠償范圍。在環境責任保險中,被保險人的狀況千差萬別,保險人要對每一承保標的進行實地調查和評估,單獨確定保險費率以降低風險。同時,保險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總會設定一定的保險金額,以限定自己的最高賠償責任。如美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即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和自有場地治理責任保險,都是以約定的限額為基礎來承擔賠償責任的。
三、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發展現狀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因其所具有的高度科技性、復雜性、損害程度深刻性以及范圍的廣闊性特點,已成為了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危險。從舊八大公害到新八大公害,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不失為分散環境風險、更好的維護受害者合法權益的一條路徑。
我國政府近年來對環境責任保險頗為重視。在《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中,即提出“采取市場運作、政策引導、政府推動、立法強制等方式,發展安全生產責任、建筑工程責任、產品責任、公眾責任、執業責任、董事責任、環境污染責任等保險業務。”保監會《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十一五”期間,初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到2015年,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相對完善。
但是從目前的實際運營看,幾個保險公司的環境責任保險銷售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原因是付率過低而保險費率過,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國的環保法規不健全,缺少環境危害賠償方面的法律規定,且執法不嚴。
四、國外立法對建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啟示
1.環境責任保險模式選擇。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不論是采取強制保險還是任意保險,都必須具有其一定的基礎才可以運作良好。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目前的經濟實力不足以要求所有企業都強制投保環境責任險,另一方面,我國的環境責任強制保險發展比較晚,許多制度都還沒有健全。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強制所有可能產生污染的企業都投保,是不切實際的。
因此,實行政府強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模式在我國最具可行性。一方面,在產生環境污染和危害最嚴重的行業實行強制責任保險,如石油、化工、印染、采礦、水泥、造紙、皮革、火力發電、煤氣、核燃料生產和有毒危險廢棄物的處理;另一方面,對其他污染較輕的行業或已采取清潔生產等有效環保措施的單位,通過積極引導,促使企業自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因為這類企業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污染事故,即使發生污染事故,考慮到程度較輕,企業也可以自己負擔。
2.環境責任保險應當與環境賠償基金相結合。由于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在環境侵權損害賠償領域,一直堅持全部索賠與限制賠償相結合的原則。環境侵害往往損失巨大,無限額的賠償很可能導致企業一次賠償就告破產,不利于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環境賠償基金是一種建立在保險之上的救濟方式。
我國在構建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時,可將環境責任保險與環境賠償基金相結合,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產生侵權損失,首先由基金撥款賠付,不足部分在由保險人承擔。通過這種方式,既可減輕了保險人的保險負擔,又給保險賠償提供了兩條有力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秦桂芬:在中國構建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初探[J].法治與社會,2009(1)
[3]丁鳳楚 段元宏:國外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的比較研究——兼論我國相關制度的構建,http://ielaw.com.cn/plus/view.php?aid=10650page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