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選取面板協整檢驗方法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的檢驗分析,探討了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效應的區域差異。研究結論得出:我國農村消費水平和農村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均有積極的正面效應,并存在明顯的省際差異,尤其是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波動較大,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
[關鍵詞] 農村消費 經濟增長 影響效應 區域差異 面板協整檢驗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將高投資率、投資驅動作為經濟增長的主旋律,與之相伴的是消費率較低。在需求主導型經濟狀態下,消費需求理應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據H.錢納里等的一項實證研究表明:在人均GDP為1000美元左右時,世界各國居民消費占GDP份額一般為61%左右。但是,我國消費需求仍處在較低水平,最終消費率、居民消費率仍然較低。過低的消費率會削弱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導致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投資的拉動,有可能導致一國經濟結構失衡、增速放緩,甚至引發經濟危機。因此,如何擴大居民消費內需,更好的發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本文選取科學的面板數據的模型研究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省際差異和區際差異。
一、研究方法的確定及指標的選取
1.研究方法的確定
本文選取了面板數據模型檢驗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其各個地區間存在的差異性。具體運用到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因果關系及誤差修正模型檢驗來分析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長短期影響。
2. 測定指標的選取及數據處理
關于居民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測定指標的選取,本文依據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可獲得性以及動態性的原則,消費指標選取居民消費支出(單位:億元)來反映居民的消費水平,是個正向指標,恩格爾系數(單位:%)反映居民的消費結構,是個負向指標;經濟指標選取國民生產總值(單位:億元)反映一地區的經濟增長水平。
數據選取了我國29個省市,1992-2008年間的消費和經濟方面的數據,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3年-2009年)和我國各省市的統計年鑒(1993年-2009年)。
二、實證檢驗的結果與分析
1.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為了避免為回歸現象,使檢驗更加可信,需要對各變量數據的穩定性進行檢驗。本文利用Eviews6.0軟件對居民消費水平()、居民消費結構()和經濟水平()指標,同時采用LLC、IPS、FADF、FPP方法進行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我國省際數據指標 的原始數據的各種檢驗方法(除了的LLC檢驗外)的結果在5%的顯著水平下都通過原假設檢驗,是非平穩的序列。但他們的1階差分均未通過了單位根檢驗,都是平穩序列,即三項指標均是1階單整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分析。
2.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
在進行協整方程的估計之前要對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由協整關系檢驗的結果可知: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三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分別通過了Pedroni的面板檢驗和組檢驗、Kao檢驗。并且Johansen Fisher的跡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結果顯示在5%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這三個變量之間最少存在一個協整向量。
三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已得到驗證,由于協整模型度量的是長期均衡關系,為了檢驗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進一步構造協整檢驗方程:
(式1)
按照協整方程(式1)進行面板數據模型的估計。通過對面板數據模型的選取進行檢驗,結果顯示H檢驗統計量在10%的顯著水平下,是顯著的,拒絕原假設,適合選取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見表1)。
(1)我國農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整體效應分析
表1 基于省際數據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協整方程的估計結果
由表1協整方程估計的結果可知,模型通過了各種檢驗,并且擬合優度也較高,說明模型設置較合理。另外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的大小。模型估計的結果顯示居民消費水平、居民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都存在正面的影響。按固定效應結果分析,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每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水平將提高1.21828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水平將提高1.4226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和改善比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大。因此我國消費政策的實施在強調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同時更要注意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
(2)我國農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效應的省際差異分析
通過對我國各個省份的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的估計,可以看出各省影響效應的區域差異。從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看,在全國范圍內,各省的居民消費水平對其經濟增長均有正面的效應,各省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都能不同程度的拉動其經濟水平的提高。其中西藏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效應最大,達到1.7801,即居民消費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水平將提高1.7801個百分點。其次是上海、青海、貴州,居民消費水平增長1個百分點對經濟水平的拉動作用均在1.4個百分點以上。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效應較弱的地區是福建、安徽、山東。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水平的影響效應分別為0.5879、0.6206、0.7875。從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看,全國范圍內只有西藏的居民消費結構發展方向與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兩者沒有同步發展。其他省份的居民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都有正面的影響。其中廣東的居民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大,達到-7.4953,即廣東的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每下降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水平將提高7.4953 個百分點。其次是湖北、湖南和安徽,居民消費結構的改善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較大。
(3)我國農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效應的區際差異分析
整理各個省份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利用變異系數法,分別計算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效應的區域差異。
區際間的差異分析:在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方面,西部地區影響系數最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次是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這兩地區的影響系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居民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方面,東部地區的影響系數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區,東部和中部地區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影響效應最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區際內的差異分析:我國各個地區農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區際差異的大小,從絕對差異來看,全國的農村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的標準差為0.2617,而東中西部地區的分別為0.2586、0.1952、0.1969,可知全國省際間的絕對差異最大,其次是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影響效應的絕對差異相對最小。另外,居民消費結構方面,全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的標準差為1.4075,東中西部的分別為:1.7849、0.9961、0.9350,可知我國東部地區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的內部差異最大,其次是國內省際間的,中部地區,差距最小為的西部地區。從相對差異來看,變異系數不受原來變量之水平高低的影響,能夠對比不同時空的的差異程度,是一個度量相對差異的指標 。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東部地區變異系數為0.2362,相對差異最大,其次是全國省際間的、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相對差異最小。居民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也是東部地區變異系數的絕對值最大,其次是全國地區的、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的相對差異最小。綜合來看我國三大地區內部,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差異,東部內部相對較大,中西部地區相對較小。
三、結論
通過以上多我國省際的數據的分析可知,我國的農村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效應,居民消費水平和居民消費結構的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效應都較明顯,但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大。
各省之間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差異較大,其中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相對較小,說明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比較穩定。而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區域差異相對較大,說明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波動相對較大。地區之間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差異,其中區際間,居民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面西部地區影響效應最大,在居民消費結構方面,東部地區的影響效應最大;區際內部,整體看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東部地區內部影響效應差異相對較大,中西部地區內部影響效應差異相對較小。
參考文獻:
[1] 白仲林.面板數據的計量經濟分析[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2
[2] 劉軒宇,魯靖文.西部恩格爾系數區域差異與經濟增長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08(20):128-130
[3] 趙玉芬,郭洪晶等.上海市居民消費水平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分析[J].北方經濟,2009(5):57-58
[4]何先平,吳思芳,李秋紅.北京市居民消費水平與GDP 的協整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