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關村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首善之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全國最有實力和競爭力的國家高新技術區。但是,從全球的視野看,中關村還缺少世界級的大企業,許多中小企業發展面臨障礙;重大核心技術缺乏,技術整合能力較弱;國際化水平較低,多數企業不具備國際化經營能力;中關村持續發展面臨體制和機制創新的問題。
因此,在國際化的新環境下,中關村需要有更強烈的使命感,需要用大氣魂、大動作和大舉措,在世界如林的競爭對手中拔地而起,勇于奪冠,讓示范區的大旗高高飄揚在自主創新之巔。這就需要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尤其是建設好中關村海淀園(示范區核心區)從而帶動“一區十園”共同發展。因之,需要大視野、大戰略、大轉化,把中關村建設成首善之區“皇冠上的明珠”,示范全國,走向世界。
大視野:建設“世界中關村”
建設中關村,需要高瞻遠矚的世界視野,要有大氣魄,把中關村打造成為世界的知識創造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成為“世界的中關村”,而不是“中國的硅谷”。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硅谷是利用全球人才、全球資本、全球市場發展起來的典范,經久不衰,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榜樣。我國臺灣新竹科學園區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發展起來的科學園區的成功典范。印度的班加羅爾面向全球市場以軟件業服務外包而聞名世界。深圳特區 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以引資為主的“蘇州模式”,“小商品、大市場”的溫州發展特色……這些都是中關村可資借鑒的榜樣,但中關村必須堅持走自己的發展之路。
一是要以更加開放寬廣的胸懷和有效的筑巢舉措吸引全球人才為我所用;二是要制定更加得力的措施幫助企業走向世界開拓全球市場;三是要加速發展本土投資并盡快地實現知識、技術與資本聯姻。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要著重做好以下的工作。
在人才開發方面,由專門機構或者專職人員重點圍繞中關村發展戰略目標,主動研究并有針對性地在全球范圍內分層次、有計劃引進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創業領袖人才。鼓勵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有效地利用海外尖端人才。提倡國內企業和海外企業聯合研發,共同使用海外人才資源與研發能力。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對全球范圍內新興企業進行戰略性投資,以便及早跟蹤和獲取前沿核心技術,必要時運用并購手段收入麾下,掌握知識產權。
在開拓市場方面,“大手牽小手”,建立領導型機制,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共同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建立項目牽頭人機制,形成契約關系,同行業中小企業之間通過誠信協約,分工合作開拓海外市場。聯合設立海外營銷公司和駐外辦事處。通過海外機構,實現企業和海外市場的充分接觸,充分洞悉目標市場的動態,把握目標市場消費者的最新消費取向,獲悉真實的消費需求,從而及時有效地采取適當的生產經營策略,滿足海外消費者的需求。共同發展國外代理商。由于海外代理商具有本土優勢,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風俗等都比較熟悉,他們能準確地抓住消費者的心理。收購國外同類企業,由國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國內企業負責生產。
在加速投資方面,需要通過加速發展本土投資予以緩解,爭取國家政策松綁,幫助企業利用全球資本,利用全球資本市場爭取上市,既可以籌集發展所急需的資金,又有利于開拓國際市場,更有利于中關村企業的快速發展。
大戰略:“再造一個中關村”
大戰略系指中關村要有宏偉的目標,把中關村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此,必須制定面向未來的系統戰略和可以實施的“路線圖”,建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快車道”,打造能夠快速有效培育能領軍的企業家和世界榜上有名的知名企業“流水線”。爭取用五年的時間“再造一個中關村”,并具有可示范性,影響全國乃至世界。
一要加強產業發展規律研究,建設面向未來能夠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車道”。
建立未來產業的前瞻性研究機制,解決確定未來技術、未來方向、未來產業的問題。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選擇關鍵核心技術,確定新興戰略產業直接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就貽誤時機”。
加強對新興產業發展環境的研究,涵養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沃土。營造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制度環境,為新興產業的萌芽、成長和發展提供創新環境。
平衡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關系,爭取全球更多的商業合作伙伴,建立擴大高新技術國際市場。有技術并不等于有市場,市場往往改變技術走向,市場選擇決定未來。技術不能局限于一國之內,市場也就不限于一個地區。
二是要加強企業成長規律研究,打造一條快速培育企業家和成功企業的“流水線”。
企業家只有“一肚子墨水”(知識技術)、“一腔熱血”(創業激情),單以“科學家”而不是“企業家”的思維辦企業,是不能成功的。同時,企業團隊的知識結構不完整,也不能適應企業成長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企業成長規律,根據企業成長不同階段的需求提出相應的助推計劃。
重點培養具有技術背景的現代企業家。時下的普遍傾向是關注企業、重視技術,而對決定企業未來的領軍人物、管理者關注不夠。應該著力培育現代企業家的機制和環境;鼓勵企業家專注技術創新,引入職業經理人,完善企業管理團隊。中關村的企業創始人大都是技術人員出身,技術意識濃厚,注重自身領域的技術發展,而商業意識、商業能力特別是開拓市場的能力、企業管理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很弱;跨過“創業死亡谷”后,很難主動與同行或者相的企業合作,不善于在更高層次上運用資本運作等手段發展壯大企業,并在更高更大的平臺上進行技術創新。因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企業家的培育。
建設融資服務鏈,形成適合不同發展階段企業需求的融資渠道。加強風險投資與政府扶持資金的結合,有效地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為園區支持的企業提供后續服務。
要建立一個平民化的交流平臺,讓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從貴族化走向平民化,形成溝通渠道,有物理空間和虛擬的接觸途徑至關重要。美國硅谷沙丘大街集中了很多家風險投資機構,甚至幾個人在那聊天中,“錢就拍給你了”,這樣的故事在中關村不應只是傳說。
建立完善的專業化、職業化、標準化、社會化的中介服務體系。構建服務鏈,打造政府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無縫連接,讓企業只需做好“研發、生產、銷售”三項核心工作,其它非核心工作全部可以外包給專業中介機構去完成。
三是要提高企業組織化程度,推動全球范圍內的產業整合,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中關村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在大企業的夾縫中生存,在技術或者產品上各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市場方面也各有“一畝三分地”。但彼此之間缺乏關聯,各自的市場容量有限,拓寬市場領域的實力也很單薄。因此,需要引導、鼓勵,采取由松散、半松散、半緊密到緊密甚至最后融為一體的多種形式,借以提高企業組織化程度。
構筑企業交流與互動機制,引導、鼓勵園區企業間的合作、聯合、合并、重組,快速做大做強,提高在全球范圍內產業整合的實力、能力和水平。鼓勵以產業整合為導向的股權投資,爭取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產業整合。
四是為確保大戰略計劃的成功實施,必須要制定實施計劃的“路線圖”。
加強目標與措施的一致性,凝聚整個中關村的力量,形成合力。需要大幅度地提高目標與措施之間的關聯性,有的放矢,避免虛泛的空談,甚至“脫靶”。制定的路線圖計劃,應嚴格進行目標與措施之間的針對性審查,從問題出發尋找解決方案,從解決方案出發推演能否達到目標。
大轉化:“第二次創業浪潮”
中關村的靈魂是創新,創新的關鍵是科技成果轉化。在全球化競爭的新形勢下,“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需要再次聚焦中關村得天獨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科研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新機制和新路徑,張揚創業精神,培育“鼓勵創業、容忍失敗”的“創業樂土”,為中關村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掀起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第二次浪潮”。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跳出“象牙塔”,走出“科學城”,曾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人們記憶猶新,中關村掀起了科技人員“下海”、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第一次浪潮”。如果沒有“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由經營、自負盈虧”的“四自”原則,就不會有當時中關村的活力;沒有《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暫行條例》(即“18條”)的保護、支持、鼓勵,“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就會慘死于“騙子一條街”、“倒爺一條街”的口水中,更沒有中關村今天的興盛。
建立成果本地轉化機制,探索新路徑。應該看到,近十年來,中關村地區科技人員走出院所創辦企業相對較少,從大院大所大學里走出的具有標桿性企業也不太多,一批成果跑到了外地產業化。時至今日,科技人員的自由流動存在單向門,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學之間人才的流動,表面上可以雙向流動,實際從科研機構、大學走出來容易,而回去則基本沒有可能;“產學研”合作動力不足,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中,評價研究成果和評定職務時只看重學術論文數量、刊物等級及獲獎情況,與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無關。因此,在新的形勢下,中關村需要建立新的成果本地轉化機制,掀起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第二次浪潮”。
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的有效途徑。良好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可以為新興產業提供持續的技術來源。“產學研”如何結合仍是一個值得探索問題。法國自2005年以來實施的“競爭力集群”計劃具有借鑒意義?!案偁幜骸笔侵冈谔囟ǖ牡乩矸秶鷥龋恍┢髽I、公司或私營研究機構以合作伙伴的形式聯合起來,相互協同,共同開發以創新為特點的項目。這種合作一般以共同的市場或科技研究領域為基礎,尋求提高競爭力所必需的最大范圍的優勢互補,以期在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力。
發揮政府投資平臺作用,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仡欀嘘P村的歷史,在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中,最初設立的幾家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海淀區政府支持的資金盡管數額有限,但發揮的作用卻很大。中關村更需重視政府資金支持的作用,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加強對投資企業的利益導向約束與激勵。
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建立適應現代企業發展所需要的管理隊伍。尤其是要注重培養、吸納、招募具有國際眼光的投資人才及管理人才。政府的投資平臺不僅僅只是給錢而已,更要借鑒風險投資機構輔導企業成長的成功經驗,以幫助企業更快成長,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早日實現政府投資的目的。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街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