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排25年免費教育凸顯“還富于民”理念。
從幼兒園到博士,實施了長達25年的免費教育。
廣東東莞石排鎮一石激起千層浪,被稱為“中國最牛教育強鎮”,“石排模式”在全國的免費教育中成為首例。其實,不止是教育,在城市品質、產業經濟、文化事業、市民素質、民生福利、黨的建設等方面,石排鎮開始了一個中國式的“中國鎮”的經濟轉型探索。(《中國經濟周刊》5月25日)
石排鎮能普及25年免費教育,源于當地經濟足夠發達,每年的可支配財政收入達5億元左右。對于經濟落后地區而言,不具有推廣和借鑒價值。那么,石排鎮普及25年免費教育的看點在哪兒呢?
在我看來,是當地政府“還富于民”的先進理念,它為中國提供了一個開啟高福利時代的發展樣本。
政府的錢全部取之于民,也理所應當要用之于民。當政府財政達到一定程度,超出了政府履行職能所需的范圍時,還富于民就成為人性化政府的首要考慮和理性選擇。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于1938年在《經濟分析與政策導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向社會分紅”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定地域內,政府從投入國有企業或社會企業的資本和土地中獲得利潤,除了將一部分用于對企業的再投資等支出,可以將另一部分作為社會分紅分給全體公民,以體現公民對企業或資源的全民所有性質,并從這種關系中獲得實際利益。
社會分紅不僅可以增加消費,而且有利于解決富政府、窮百姓的問題,增強百姓的幸福指數,是人權觀念的巨大進步。
“我們石排的生活,幸福指數越來越高”,5月9日早晨,在石排公園,幾位來晨練的老人告訴記者:“這幾年,不但是經濟發展,老百姓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落實了,讀書不用錢,住房也解決了,坐公交也免費了。”
事實上,當前“向社會分紅”理論逐漸被廣泛運用,“找政府分紅”已是國際慣例。2008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政府盈余全民分享計劃”,給國民發了一個相當于43億人民幣的大“紅包”。
香港特區政府緊隨其后,因為巨額財政盈余決定退稅400億港元,退稅率高達75%。此前我國的東莞也向低收入群眾派發千元紅包,這些都說明“還富于民”的觀念已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群體所接受。
雖然我國經濟比不上發達國家,但是,近幾年來我國財稅收入也是穩步增長。一些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更是步入先富的前列,財政收入在正常開支之余,有了大大的贏余。面對充裕的財政,這些先富起來的地方,如何使用贏余的財政資金,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是用于揮奢浪費、大搞堂館建設和形象工程,還是還富于民、造福于民?顯然,理性的政府應當選擇后者。
石排25年免費教育的意義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政府“還富于民”的標本,開啟了一個讓人向往的高福利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先富起來的地區,不妨學學石排鎮的做法,通過提供“免費教育”等免費公共產品,讓人民從經濟發展和財政增收中得到實惠,實現“共建共享”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