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一雙繡花鞋,提一盞彩燈,拋開一切紛繁的思緒,專心看上一場京味兒純正的戲曲,在古巷小路之間尋覓屬于記憶的溫情……
夏日惹人。鋼筋水泥的街道上,不時閃現出的民族風的服飾,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飄逸的扎染長裙,質樸的粗布挎包,精致的草編涼帽——這仿佛是人們為繁忙的現代生活尋找的放松和享受的方式,時尚界刮了多年的復古風應該是不錯的例證。是啊,酷熱往往令人煩躁,然而生活偏偏是在難以捉摸的情緒中快步向前。好在回憶總能在不經意間帶來溫情的體驗,恰如最好的解暑良方。
本期“非遺拾萃”將帶您從民族服飾、民俗工藝品和傳統制作技藝方面分別了解繡花鞋、彩燈工藝和戲曲盔頭制作技藝的起源和傳承,希望此番“回憶”,能讓您舒緩緊繃的神經,體會盛夏的“溫情”。
繡花鞋工藝
繡花鞋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服飾藝術,其歷史大約可推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00年左右),它隨著紡織業的發達而突起。唐代在制作技藝上有所進展,宋代之后逐漸在民間發展盛行。20世紀50年代前,繡花鞋曾遍及全國城鄉及各少數民族地區。
1939年生于山東青島的王冠琴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查閱大量歷史資料,潛心研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花色的繡鞋。她遵循先輩“鞋不差分、衣不差寸、納底要挺實、繡幫要豐韻”的口授要領,注重繡線與鞋面、鞋口、鞋幫、鞋底的色彩搭配,采取刺繡與綴飾相結合的手法,利用鞋幫與鞋底的巧妙結合,使繡花鞋產生立體的美感。
她的作品結合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南北不同地域的風格特點,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中吸取養分,豐富自己的想象力,憑借藝術靈感和豐富的想象力而不斷創新,造型別致、構思巧妙、配色協調、做工細膩,既有濃厚的傳統韻味,又有靚麗大方的美感,顯現了豪華、典雅、富貴的風格特色。她的繡花鞋作品分為夕陽(老年)、新娘、古裝精品等多種系列,作品在歷史、文化、藝術、收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
彩燈工藝
彩燈,是老北京具有民俗特點的工藝品之一。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封建時代皇宮和民間都流傳著逢年過節掛彩燈的習俗,隨之產生了彩燈手工藝制作行業和大批的手工藝人。
清末民初時期,張長順是京城有名的泥瓦匠,在閑暇無事時學會了做彩燈的手工技藝,他制作的小方燈、小宮燈,樣式小巧別致、物美價廉,深受百姓的喜愛,在北京東四牌樓、地安門一帶享有盛名。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愿買他制作的彩燈,為門庭院落增加節日的氣氛。久而久之,“小燈張”的字號就在老百姓當中傳開了。
張雙志,1943年生于北京。他從80年代開始在父親的口傳心授下精心學藝,恢復了這項傳統技藝并有所創新,使這一民間工藝得以傳承發展。他制作的小方燈貼上五顏六色的窗花,使彩燈更能烘托節日氣氛。彩燈畫面上寫有金色的吉祥話,非常貼切民意,獨具特色。他制作的九蓮燈、大型宮燈等作品先后獲獎,受到國內外群眾的好評。
彩燈工藝集木工、鉗工制作、文學、繪畫、色彩、裝飾等技藝為一體,品種樣式有大有小,為了便于旅游時攜帶方便,還有可拆裝式彩燈,既有觀賞性、收藏性又有一定的民俗價值和藝術價值。一些國內外友人常慕名而來請張雙志傳授彩燈技藝。他的一些作品被編入《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一書中。
在現代生活中,彩燈的實用功能已逐漸退化了,但仍受到一些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在廟會上也常常見到它的身影。
北京戲曲盔頭制作技藝
北京戲曲盔頭制作技藝是清初以后,隨著京劇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它借鑒吸收了我國傳統繪畫、雕塑、書法、刺繡等藝術,作品色彩艷麗、鮮明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戲曲劇裝的道具之一,它包括軟帽和硬帽,軟帽又稱巾子,能折疊,戲曲中小生、武生、老生等角色都使用不同的軟帽。硬帽即“盔”,包括王帽、帥盔、紗帽、羅帽,多以硬紙板為胎,外罩漆,再以掐絲、點翠等技法裝飾。
生于上世紀初的張連城十四歲進北京“錦華號”盔頭鋪,跟隨和蓬春老先生做學徒。和老先生去世后,張連城先后去沈陽、天津、上海等地學習盔頭制作技藝。他的作品融南北為一體,集諸家之大成,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北京盔頭制作業的領軍人物。他不僅為當時的名角制作一些常用的盔頭,還為梅蘭芳、金少山、馬連良、譚富英、李少春等名角創編的新戲角色做過新型盔頭。
張月蘭,1943年生于北京。她高中畢業后到“北京盔頭戲具生產合作社”工作,在其父張連城指導下學藝,后調到技術科室任技術員,除研制新型盔頭外,還參與百種盔頭效果圖繪制工作,為戲曲盔頭制作留下珍貴的資料。后來,她研制京劇臉譜的小盔頭,其中有:大額子、夫子盔、王帽、賊盔、倒纓盔,文陽、大羅帽、扎巾等,她把盔頭做成半立體式,使此項技術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成為便于攜帶的旅游品,把盔頭制作技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隨著戲曲的緩慢發展,盔頭道具的需求量也隨之減少,由于它的做工復雜,生產周期長,制作成本較高,常常入不敷出。如今,無論是繡花鞋工藝、彩燈工藝還是北京戲曲盔頭制作技藝,都是由一些雖年事已高卻仍熱心于這些傳統技藝的老者,致力于挖掘和研制的工作。這才使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生活在我們中間,而不是只能從殘留的壁畫或考古挖掘的墓葬中偶見其影。
生活中總有些值得回味的風景。是否想過,在某個傳統節日的夜晚,穿一雙繡花鞋,提一盞彩燈,拋開一切紛繁的思緒,專心看上一場京味兒純正的戲曲,在古巷小路之間尋覓屬于記憶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