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歷經辛勞向科技文明行進時,滾滾江濤離古碼頭漸漸遠了,游人的腳步由悠閑變為沉重。
從鎮江城西云臺山麓的小碼頭登上西津渡古街,不得不讓你醉。攬著翠柳隨著風韻跟著細雨翩翩起舞的早春二月,把帶有深深車轍的青石路一次次刷新,六朝至晚清時期的建筑讓你的思潮起伏不已。你從小碼頭進街,時而用指尖撫觸老宅舊居的青磚黛瓦叩問歷史老人門扉時,你驚異地感到,人類在歷經辛勞向科技文明行進時,滾滾江濤離古碼頭漸漸遠了,游人的腳步由悠閑變為沉重。八方來客大多在古碼頭遙望霧霾中的遠帆,不知是在追憶百代興亡,還是在檢點當下的得失?
你悠閑地走到古渡口,在待渡亭上品一口當年的雨前茶。當清潤入喉、兩腋生風時你終于感悟到西津古渡的主題:企盼。因為,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在此一夜白頭是企盼逃離危難;三國時期的劉玄德在此與吳女牽手是企盼聯盟;諸葛亮與周瑜在此共議破曹之計是企盼巧借東風挫敗強敵;唐張祜在此揮筆《題金陵渡》時描述“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是企盼早日通航以便順利在揚州登岸……歷史老人對古渡果真有一段情結,不管是改變國運的戰略還是文人夜泊引發的客愁,不管是鐵柱宮的香火還是紫陽洞的甘泉,都能原汁原味地成為文化脈絡延續至今,因此,處處遺跡在專家考證下愈顯珍貴。
企盼二字是西津渡古街的靈魂。你深信這點,便沒有與造型奇特的券門和那座與北京白塔相似的過街塔擦肩而過。一二道券門上刻有“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那是企盼渡江人平安的語錄。三四道券門上刻有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層巒聳翠”、“飛閣流丹”,那是青年才俊企盼江邊的閣樓能與生態環境相映生輝。尤其那座被羅哲文等文物專家稱為“我國現存最完整、時代最早的喇嘛式過街塔”更是蘊蓄了高僧大德的悲憫與企盼,也不知塔下往來客能否理解佛家的一番苦心?
你本想在過街石塔北側的古門樓下小憩,無意間仰頭一望,竟然看到運筆深得顏、柳、米、董之法卻又獨樹一幟的鎮江籍書法家茅恒題寫的三個大字“救生會”刻于門額。進門入院,但見回廊幽深、朱亭伴柳,草坪上的解說牌讓你又一次看到“中國之最”,原來這里便是世界最早的民間救生組織“京口救生會”的會址。
你目光在廳房里的圖文解說上游移,古船、亂云、風雨、江濤、斷桅、救援……一幅幅畫面被唐宋元明清的史潮推涌而來,你仿佛身在其中……
你邁入古街一所很有名的茶樓,聽到茶客在閑談這里曾有過的“高公書院”,也與人們殷殷企盼相關。你捧讀《西津渡文化系列叢書》之后又一次感佩連連:前有為官清正、造福一方的清知府高龍光用自家積蓄為百姓創辦了西津渡第一所書院;后有痛失愛女玉英、繼而把愛灑向大眾子女的富紳王西星出資創辦“玉英貧兒院”,傾萬貫家資供貧苦子弟讀書。掩卷深思時,你真切地感到,當善念變為成果后,大眾的企盼往往沐浴著陽光去騰飛。
這處古津渡讓你實在不忍離去,“吳楚要津”的清麗與厚重讓你的游程意趣多多。這里留下了鑒真和尚東渡的履痕;留下了馬可波羅生動的記述;留下了日本畫僧雪舟等楊的墨跡;留下了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賽珍珠的創作靈感……這些一一融入了對美好境界的向往與企盼。就像你登高遙望時,盼望春曉的風箏在長江上空不斷升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