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畫壇的著名花鳥畫家田世光教授,號公煒,漢族,祖籍山東,1916年10月生于當年北平昆明湖畔的柳浪莊(即現在北京海淀的六郎莊)。
田世光在幼年時期,即酷愛繪畫。早在1933年17歲時,即考入當時北平的京華美術學院國畫系就學。畢業之后,于1937年又進當年北平古物陳列所(即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前身)開辦不久的國畫研究館任研究員。在此期間,曾師從趙夢朱學沒骨花卉,從于非闇習工筆花鳥,從吳鏡汀研習山水。國畫研究館擔任助教和講師期間,借古物陳列所有關古代繪畫陳列之便,曾遍臨該所珍藏之歷代繪畫大家的名作真跡,特別是對史稱“黃荃富麗”、“徐熙野逸”兩大工筆花鳥畫派,以及宋、元時期留下的院體花鳥藝術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研習和臨摹,并受到當年寄居于北平的齊白石和在古物陳列所鑒定古代書畫的黃賓虹的教導,為其在傳統的中國畫藝術領域內的研學和傳承奠定了渾厚的基礎。可以說,青年時代的田世光,其藝術才華和傳統功力,在當年尊崇傳統的北平畫壇即嶄露頭角,應邀曾返京華美術學院兼任講師。
當年,已名滿全國的國畫大家張大千居京師頤和園聽鸝館作畫時,即對田世光的花鳥作品和才華贊賞有加。因而,田世光有機會拜在大風堂門下,對傳統的工筆花鳥藝術和有關山水的畫理畫法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成為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從此,師生結下深厚的藝術友誼……數十年以后的1983年,時已八十五歲高齡的張大千,在其逝世前于臨危病榻上,仍念念不望當年京師壇諸藝友,并親筆題屬其畫冊遙贈田世光,曰:“世光賢弟留閱,不得見者三十余年,弟藝事大進,而爰衰老矣!八十五叟爰”。其藝術情誼,躍然紙上……
1945年抗戰勝利之后,著名畫家徐悲鴻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期間,在一次偶然的繪畫藝術觀賞活動中,對田世光創繪的《幽谷紅妝》命題的花鳥和山水相結合的大幅作品非常贊賞,因而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后不久,徐悲鴻即主動邀請田世光見面晤談,并親自備函聘請田世光為當年北平藝專的國畫講師。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后,北平藝專改建為中央美術學院,田世光一直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筆花鳥講師、副教授、教授,數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工筆花鳥人才。作為新國畫研究會創辦人之一,還先后擔任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北京花鳥畫會副會長,中國畫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委等,為傳統的工筆花鳥藝術的繼承和開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田世光以畢生之力做出的歷史性貢獻,除個人在藝術上的執著、努力及其藝術上的成就外,應當說和當年徐悲鴻慧眼識英才的遠見卓識分不開。當年,他們除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之外,在教學之余,徐悲鴻和田世光,不時有筆墨往還切磋藝事,并多次合作創繪作品。僅就現在倘能見到的存世作品,如刊印于徐悲鴻畫冊第一集之東坡詩意圖《竹外桃花》,即當年徐、田二人合作作品之一。此外,對于徐、田二人之間的藝術友誼和交往,廖靜文在其《徐悲鴻一生》書中,均有所記述。
對筆者來說,作為美術界和美術教育界的老朋友,筆者對田世光印象最深的,不僅是其對傳統藝術繼承和變革上的執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其修清花鳥藝術創作領域中,對現實生活中新鮮事物的研究和創造上的精神追求。記得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工筆花鳥界的三位高手,即北京畫院的于非闇、北京藝術師范學院的俞致貞和中央美院的田世光,在合作創繪《百花齊放》詩畫集的繁重任務時,對郭沫若當年在其百花詩中所頌揚的許多花卉品種,除畫壇常見的牡丹、梅花、荷花、水仙、秋菊、春蘭、海棠等等古今畫壇常見的藝術形象外,還有許多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才能見到的,而古今畫壇從沒有入畫過、有的甚至沒有見過的百花品種,著實對這三位工筆花鳥畫名家是一大考驗。當年于非闇逝世前已是病魔纏身,僅以《牡丹》、《春蘭》兩幅參與;俞致貞病弱課重,仍盡力選畫30余幅;其中60多幅都落在田世光肩上。而這些作品中,又約有三分之一的花卉,卻是古今畫家很少有人畫過甚至從沒見過的。比如:“虎刺”、“決明”、“僧鞋菊”、“風信子”、“柳穿魚”、“單色堇”等花卉品種;有些品種即使常見,但也很少有人感興趣專門畫過,如“馬櫻花”、“楊槐”、“含羞草”、“死不了”、“二月蘭”、“菜籽花”等。然而,田世光卻以極其認真的態度、深厚的傳統功力,經過具體地觀察、寫生、提煉。除繪制出畫壇常見的幾十幅花卉作品之外,并以傳統的白描法創繪出《楊槐》、《晚香玉》;以沒骨法創繪出《菜籽花》、《榆葉梅》、《馬櫻花》、《死不了》、《紫荊花》、《含羞草》;以勾勒重彩法創繪出的《十樣錦》、《月亮花》、《桔梗花》、《二月蘭》、《虎刺》、《決明》、《僧鞋菊》、《吊金鐘》、《棠棣花》、《柳穿魚》、《單色堇》等等不同形狀、不同品種、不同色彩、不同情趣的一系列工筆花卉作品,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說,當年以田世光為主創力的這三位工筆畫名家合作創繪的《百花齊放》詩畫冊,和后來榮寶齋以獨特的木刻水印法制版刊印的這101件作品的成功創作和出版,不僅是新中國畫壇工筆花鳥領域在繪畫內容、藝術形式、畫理畫法上,對傳統藝術的斷承、發揚、開拓和突破,實際上也是一部20世紀新中國花鳥畫家們真正“為百花寫照”的現代“群芳譜”;同時也是傳統工筆花鳥藝術史上,集詩歌、書法、繪畫以及木刻水印“四絕”于一體的現代藝術珍品。
筆者認為,田世光教授的工筆花鳥藝術,是其畢生堅持既重視傳統又重視生活之藝術理念的集中體現。他的許多代表性作品,據筆者所知,如其早年與齊白石、何香凝等名家合作,為世界和平大會獻禮而創作的《和平頌》、為建國30周年而創作的《英姿萬古》(1979)、為中南海紫光閣繪制的《春暉》(1983)、在建國35周年為天安門會見廳繪制的《紅梅珍禽》(1984),以及當年為郵電部繪制的《牡丹》系列和《益鳥》系列郵票刊印的作品等等,都可以說明其善于將生活中鮮活的花鳥形象,結合、融合在其深厚的傳統的畫法之中,使具有古老傳統的工筆花鳥,體現出時代和生活之新意。從而使生活中的花鳥形態升華為繪畫中的藝術形象,使傳統的工筆花鳥,展示出情趣盎然的勃勃生機——這是所有傳統畫家都在努力探求、既易于體味但又難以體現的美學追求……
在中國美術館先后收藏的《湖畔的春天》、《國色天香》、《梨花鴛鴦》和《英姿萬古》等畫作,都是畫家歷年代表性作品。其中,大幅創作《英姿萬古》,可以說是田世光代表性作品中的精品。這是一幅中國美術館和中央美術學院在國內外陳列和出版活動中經常選用的重要作品。筆者以為,以《英姿萬古》為代表的這類“田家樣”之藝術作品,不論是其在筆墨、色彩、線條等傳統功力上,抑或是構思構圖之創意和審美追求上,其清麗、典雅、秀逸之個性化繪畫語言和藝術風貌,總是容易使不少觀者感受到在其作品中有一種“徐、黃”異體兩種風格兼而有之的美學品格。但是,在其生活情趣和時代精神的追求上,卻又有著世光同志自己的藝術特色……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