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達生篇》有一則寓言:紀消子為齊王養斗雞,過了十天,齊王迫不及待地問:“我的雞可以上戰場了嗎?”“不可!此雞性情驕矜,相斗必敗。”再過十天,齊王又催問,紀消子仍然說:“它聽到外面聲響,就格格回應;看到外面影子晃動,就心浮氣躁,易受外境牽動,不宜打仗。”數十天過去了,齊王終于按捺不住。紀消子說:“據我近日觀察,不管其他的斗雞如何鳴叫挑釁,它都神閑氣定,望之儼然呆若木雞,群雞一見就潰敗逃竄,天下無敵矣!”
莊子的寓言是要我們涵養內斂,太過鋒芒畢露,不但不能全生,還足以害命。麝因有香身先死,橡樹因有膠遭砍伐,虎豹因有彩紋被獵殺。因此老子哲學主張:“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孔子說曾子(曾參):“參也魯!”正是靠這位夫子心目中憨厚的弟子,儒家的仁恕學說才得以傳揚。《列子·湯問》記載北山九旬愚公,因為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住了出路,決心率領子孫鏟平青山,鄰村智叟取笑他愚不可及,螻蟻如何撼動峻嶺?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孫子死了又有他的兒子,代代相續,而山的高度又不會增加,何愁不會夷平呢?”世上多的是急功近利的智叟,愚公耐煩耐久的愚笨處正是我們不及的地方。
人生在世不必太聰明,更不可逞聰明,不僅要藏拙,更要養拙。朝云為蘇軾生下第四子邂,做滿月時,東坡曾做《洗兒戲作》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東坡說自己“平生文字為吾累”,他因為詩文而名滿天下,也因為詩文而無端惹出“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幾至殞命,因此詩人才會發出兒子不必有世智辯聰的喟嘆。古人對于守拙的人生觀多有闡發,謙遜自己的作品為拙著、拙作、拙筆,稱謂自己見解為拙見、拙納,戲稱自己妻子為拙荊。白居易《養拙》詩:“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坐臥茅茨中,但對琴與尊。身去韁鎖累,耳辭朝市喧。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脫去名韁利鎖,歸居田園茅茨,看似愚拙無成,但卻享受到人生的逍遙。
布袋和尚面對人生的難堪、羞辱時,總以隨緣豁達的態度來化解:“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吐臉上,隨他白干了;你也省力氣,他亦無煩惱。”鄭板橋主張為人處世要“難得糊涂”,這不正是老子超然榮辱、淡泊物欲的守真樸拙之道嗎?
黃庭堅《牧童》詩:“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多少人恓恓惶惶奔走仕途,熙熙攘攘競逐名利,爾虞我詐,機關盡用,迷失本真,倒不如牧童安于拙愚。當今浮夸的社會實在需要一些拙守分際、樸質踏實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