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支付服務是金融機構提供的一項基礎性服務,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的支付服務建設已經深入到農村地區。澄邁縣作為海南省農村支付服務的示范縣之一,其農村支付服務建設現狀及主要矛盾值得關注。本文基于供需視角,首先簡要對海南省澄邁縣農村支付服務建設的現狀進行總結,然后分析澄邁縣農村支付服務建設中的主要矛盾,最后對澄邁縣農村支付服務建設的路徑選擇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充分發揮示范縣作用推動農村支付服務建設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村支付;支付需求;支付網絡;工具供給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12-0078-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2.22
隨著海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澄邁縣農村支付服務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無法擺脫農村支付需求和供給的雙重約束。澄邁縣作為海南省農村支付服務建設的示范縣之一,其農村支付服務建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矛盾,應引起廣泛關注。
一、供需視角下農村支付服務建設現狀分析
海南省澄邁縣是農業大縣,7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共11個行政鄉鎮,其中縣城設在金江鎮,當前農村支付服務現狀如表1所示。在供給方面,機構供給相對比較便捷,工具供給重點推廣銀行卡,基礎設施供給實現村村通,使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與城鎮一樣的金融服務。在需求方面,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所形成的資金流轉,刺激金融主體,需要更多、便利、安全和低成本的支付服務。在開展農村支付服務工作的時候,首先要了解當地的需求是什么,了解需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引導與刺激需求[1]。
二、供需視角下農村支付服務建設中的主要矛盾
(一)支付需求廣泛性與機構網點稀缺
一方面,由于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和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村地區對金融服務特別是支付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廣泛;另一方面,農村金融網點稀缺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農村地區旺盛的金融服務需求。從機構網點看,在農村金融機構組織體系上,澄邁縣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共有8家,如表2所示。
雖然總的來說金融服務相對比較便捷,但農村仍然比縣城薄弱,經濟發達鎮優于經濟欠發達鎮。位于縣城的機構網點中商業銀行、人民銀行和國家政策性銀行占總數的40%,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家商業銀行紛紛撤消在農村的營業網點,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僅保留了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老城鎮的1個網點,其他鄉鎮金融網點均為零。鄉鎮中以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為主導,兩者占到總網點數的77%,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也從自身經營效益考慮,將業績不夠好的營業網點撤并,一度出現了金融空白點,如澄邁縣大豐鎮。
(二)支付需求差異性與服務功能有限
一方面,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對非現金支付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從農村的經濟發展與和金融需求的關系看,農村收入水平構成其預算約束,農民只能在既定的收入狀況下決定其金融需求總體水平。在較發達地區非現金支付使用較大,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則對非現金支付需求較弱,對差異性的支付需求金融機構應開展針對性的支付服務。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農村機構網點稀缺導致缺乏競爭力、服務功能有限,更無法有針對性的滿足差異性支付需求。從金融網點布局看,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距離縣城比較近的鄉鎮。由于機構網點分散、單一,農村客戶沒有選擇金融機構服務的權利,農村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壓力、效率不高、服務質量低下的問題較為突出。以農村信用社為例,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其社團貸款發放涉農行業僅占32%,且全部11戶社團貸款對象均為異地企業,這種資金異地化運作已嚴重擠壓澄邁縣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及“三農”資金需求,非農化傾向明顯,偏離服務宗旨①。
(三)支付需求低費性與銀行收費偏高
農業依然是我國的弱質產業,對農民而言他們要求非現金支付是低成本的,但農村普遍反映銀行結算收費偏高。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對各種支付工具在海南省的使用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非現金支付使用成本相對較高是影響海南省推廣非現金支付的最主要原因。如圖1統計結果可知,39.88%的被調查者選擇現金交易是因為使用現金沒有年費、手續費等交易費用,而使用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需要付出年費、手續費等使用成本。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便利和交易費用相比,人們認為其性價比并不高,因此偏向選擇現金作為交易支付工具。支付需求低費性與銀行收費偏高的矛盾,影響人們的非現金支付選擇。
三、供需視角下農村支付服務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延伸支付網絡,滿足支付廣泛性需求
1.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體系為保障,鼓勵商業銀行重返農村。有競爭力的農村金融市場,不僅是促進農村支付系統效率的客觀要求,也是改善農村金融生態之需。農民收入提高和國家對農村的政策偏斜,使農村金融成為未來銀行間爭奪的戰場。要積極引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服務競爭,提升服務水平,并鼓勵商業銀行重返農村,深入基層農戶和小企業的真正需求,根據地域特點開發農村支付服務方案,真正融入農村經濟。
2.以拓展電子化的無形支付網點為補充,延伸農村地區支付網絡。在鄉鎮以下地區新增大量金融網點不現實,應以無形網點為互補延伸農村支付網絡。考慮到澄邁縣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好,農民信用基礎比較好,再加上農信銀在全省聯網系統開通,應積極鼓勵銀行機構向農村地區推廣電子支付工具的應用。可以選擇在經濟比較發達的鄉鎮,選擇示范點,推廣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業務,無形網點與有形網點形成互補,使農村客戶真正享受足不出戶、輕松便利的電子化金融服務。
(二)拓展特色服務,滿足支付差異性需求
1.想農民之所想,開發特色農村銀行卡。“想農民之所想”是在農村推廣非現金支付的一個關鍵理念,只有符合農民需要的支付結算工具才能在農村市場扎根、得到發展。銀行卡目前是澄邁縣個人使用最頻繁的非現金支付工具,應結合農村經濟特點,增加和完善銀行卡服務功能,開發富有特色的農村銀行卡。比如可與國家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的財政補貼資金發放工作相結合,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的醫療補貼報銷相配套,賦予其更廣泛的服務功能[2]。
2.尋市場之細分,提供支付差別化服務。農村地區支付工具的推廣結合消費市場細分,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提供支付差別化服務。如針對廣大農民,結合其使用現金的偏好,可借鑒國外農村先進經驗,賦予農民個人固定賬號為模式的“電子錢包”業務;針對財務管理理念先進、資金往來頻繁的企業,大力推廣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支付手段;針對農村公務員、教師等,推出鄉政府公務員卡、鄉村教師教育卡等[3]。
(三)創新惠農措施,滿足支付低費性需求
1.切實服務三農,短期適度讓利。鄉鎮銀行機構對各種支付服務的收費要因人因地區別對待,從國家大局出發從事商業經營活動,適當降低收費標準,切實服務“三農”,短期適度讓利,長期享受拉動農村支付需求帶來的收益[4]。建議國家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環境建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稅收扶持,降低基層網點的服務成本,壯大其服務實力,增強其經營信心,使其安心為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支付服務。
2.引導支付需求,采取激勵措施。為引導當地居民的支付需求,可以開展刷卡有獎、抽獎激勵、積分兌換等活動,并適當降低手續費率,鼓勵農民嘗試新型快捷的消費方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導農民積極嘗試和體驗,有了這些體驗后,潛在需求才能被激發出來。采取激勵措施能有效吸引當地居民參與,并引導和刺激其支付需求。■
參考文獻:
[1]歐陽衛民.以支付結算為平臺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J].中國信用卡,2009(3).
[2]張天安.西部山區農村金融支付服務建設研究:百色實證[J].區域金融研究,2010(4).
[3]陳靚.以需求為導向構建多層次農村支付結算體系[J].農村金融研究,2010(3).
[4]劉紅云.農村支付結算發展瓶頸淺析[J].武漢金融,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