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只注重結果不關心過程,往往采用平鋪直敘的方法把事物匆匆介紹完了事,寫出的作文猶如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仔細分析,應是學生沒有描寫意識,不知道如何運用描寫這種表達方式,導致文章“言之無物”,自然“行而不遠”了。
那么,怎樣巧用描寫的手法把文章裝飾得華麗,令讀者感到美不勝收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描寫要細膩
很多同學的作文缺少細節刻畫,記敘事物時往往用一兩句話概述,甚至一筆帶過。這樣一來,寫人則人物形象粗糙、不鮮明,寫景則景物缺乏美感,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同學們必須學會細致地描寫人物和景物的方法,既可以全方位地按照一定的順序對景物進行精雕細畫;也可以突出人物某一個細微的動作、神情或某一句特別的語言。寫人時一定要注意到人物的穿著、身材、五官等特點,并且像畫家一般逐一“畫”下來,有時還需注意到人物的眼神和面部神情。描寫人物的典范文章當推魯迅的小說,在《故鄉》中魯迅對主人公閏土的描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穿著到所拿之物,從身材到面部神情再到手,描寫得真是細致極了。通過這樣的精細描畫,中年閏土老實木訥的形象就真實生動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
二、運用準確的修飾性詞語
寫作時多用修飾性的詞語來裝飾句子,可以增強表達效果。
在具體練筆的過程中,同學們要有意識地推敲詞匯,特別是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的運用。對人物做細致的描寫離不開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和心理的刻畫。要想使人物形象飽滿鮮明,使景物能夠更好地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鋪墊情節,描寫就必須細膩生動,而運用準確又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和形容詞就可以收到這樣的效果,并且可以使人物形象獨具個性。
三、使用新穎的比擬
寫景狀物離不開比喻和擬人。有些同學不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細節,一寫作文就喜歡用作文選中別人用過的句子,顯得老套而缺乏活力。比如寫人物的眼睛,總是喜歡用“炯炯有神”一詞,而一寫到眼淚則都是“金豆豆”。這樣的用詞平庸、沒有個性。不會用比喻可說是目前學生作文的又一大問題。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同學們要注意發現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相似點,找到它們的共性和區別,然后再以此物狀彼物。
新穎靈巧的比喻往往會收到非常好的表達效果。比喻還可以和夸張結合運用。比如為了突出人物身材瘦高的特點,可以用“修竹”來比喻。當然,新穎的比喻必須出自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只有這樣,才能使比喻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
四、發揮聯想,虛實相映
精彩的描寫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寫作時要注意此物和彼物的關聯點,找出來,并寫進文章中。比如,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雪》就巧妙地運用了聯想的手法,由北國雪景聯想到了江南的冬季,繼而把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進行比較,從而表達了對北方雪的贊美之情。
五、色彩斑斕助景美
寫景時還應該注意到色彩的變化。色彩斑斕的描寫,可以使景物描寫更加優美生動。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色彩描寫就很成功,其中“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寫到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帶來的具體的視覺感受: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來突出江南景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