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點擊】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曾用名齊奘,1911年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官莊。1935年季羨林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季羨林認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學術研究過程中,德國十年是至關重要的十年,他學術研究的發軔不是在清華大學,而是在德國哥廷根大學。1946年季羨林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2006年,季羨林先生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因突發心臟病病逝。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
【經典素材一】
季老說自己喜歡的人是這樣的:質樸,淳厚,誠懇,平易;骨頭硬,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后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無嘩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關鍵是一個“真”字,是性情中人。
“真情、真實、真切”是季先生的處世原則,在一生對國學的探究中,季老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誠相見;唯有真實為事,方能有為當世;唯有真切處世,方能心闊坦蕩”的三真原則,由“三真”所引申出來的是季老那博大的胸懷和深厚的愛國情懷。
分析點撥: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由季老的“三真”處世原則我們可以看出他高尚的品格,我們不由得感嘆:這樣的國學大師,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呢?他的人格和處世原則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適用話題:人格 精神 處世原則
【經典素材二】
有一天,一位年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愛看。季羨林先生馬上叫人去買,他說:“書是給人看的,哪怕有幾句話對年輕人有用了,也值得。”這一來事情轟動了全醫院,大家都來伸手,還索要簽名本。“都給。”“買去。”季先生發話說:“錢是有價之寶,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最后,家人一趟一趟買了600本,季老自己也一筆一畫地在600本書上簽名。
分析點撥:奉獻讓生命永恒。季先生雖然生病住院,但是仍然關注青年的成長,的確令人欽佩不已!拋卻金錢這些身外之物,他重視的是中國的青年、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未來!
適用話題:生命的價值 生命在于奉獻 金錢觀
【經典素材三】
1946年,季羨林回國后經陳寅恪推薦赴北京大學任教,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為了專心研究,他獨自過了16年,才把家屬接來。即使“文革”期間當門房時,他仍然暗自懷揣小紙片,翻譯蜚聲世界文壇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而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長達80萬字的《蔗糖史》和長達數十萬字的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為了寫《蔗糖史》,在長達兩年的時間中,八十幾歲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圖書館,風雨無阻。“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干活”,從入院第一天起,季先生就把辦公室搬到醫院來了。凡輸液,必伸左手,留下右手寫東西。滴水穿石,一部《病榻雜憶》就這樣漸漸寫出來了。
分析點撥:勤奮造就了大師,讓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回顧季先生的一生,我們發現勤奮始終伴隨著他,即使在文革十年中他也能心無旁騖地專心治學。季先生的這種“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干活”的精神值得我們后輩學習。其實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如果有,那也出自勤奮。
適用話題:勤奮 成才
【經典素材四】
前些日子,外省有一位學者在某報撰文,指責季羨林先生“自封大師”云云。季先生聞說后如往日一般平靜,說:“人家說得對,我本來就不是什么大師。只不過我運氣好,好事都往我這兒流。”他說:“我就兩條,愛國和勤奮。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是樣樣通,樣樣松。”見秘書李玉潔不服氣,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態度,并說:“人家說得對的是鼓勵,說得不對的是鞭策,都要感謝,都值得思考。即使是胡說八道,對人也有好處。就怕一邊倒的意見,人就暈了。”
分析點撥:寬人嚴己方是真君子。季先生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別人寬厚仁慈,對別人的意見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分析,并能夠始終做到為我所用,這種“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寬廣胸懷真是感人至深啊!
適用話題:胸懷 嚴于律己 寬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