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
在過去30多年間,大學一直被視為改變命運的出口。從幼兒園開始、小學、中學、高中,一系列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通向大學。
如果說1977年恢復“高考”的確為一代人打開了向上的通道,那么2010年的“高考”不再具有這樣的魔力,許多高校面臨“零投檔”。一直以來大學都被認為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場所,但是擴招后的10年間,大學招生規模以年均約30%的速度遞增,入學率則達到了60%,在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的時候,大學的定位開始飽受質疑。
這種質疑來自大學的兩端,入口與出口。
在取消了國家包辦的“畢業分配”10年后,大學的入口仍然由國家統一把持。教育研究者儲朝暉說,世界各國除了中國以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由政府壟斷招生。這種統一招生模式的弊端正日漸顯現,入口的狹窄讓大學形成“千人一面”的模式,而高昂的培養成本則使大學的價值跌落云端。
在大學的出口,學校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畢業生期望值都與現實脫節的。在江蘇、河南、山東等地都出現了就業率倒掛,研究生不敵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專科生不如職校生的現象。我國一年所需要的學術型人才不過10萬人,而一年就有50萬研究生涌入社會。
大學專業的失衡與大學精神的失落,引發了接連不斷的爭論。至今無人能回答“錢學森之問”:大學為什么沒有培養出頂尖人才?
改變或將開始。在7月和8月,接連出臺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目標顯而易見,就是要銜接教育和人才培養。綱要提出,10年后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小康》雜志采訪了參與起草教育規劃綱要的專家,試圖解析其中的變化根源,也希望探究中國如何從人口大國變為人力大國。其中透露出的一個鮮明的信號是,大學的進口與出口都將進行改革,從制度上、體制上、工作模式和程序上,都要把招生和考試分開。考試就是提供招生的信息,招生就是高等學校選擇人才。而在大學的自我選擇上,除了給學校“松綁”外,更重要的是解決高高校的低效率問題。
大學的失衡實際上是所有教育階段累加的失衡,大學的改變則需要教育整體規劃的改變,未來大學的定位,或將關系到中國能否制造出國家核心人才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