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年,11個重大戰略專題組,500多位專家學者直接參加,近2000人參與,在境內外召開不同層面、不同類型的座談會和研討會1500多次,如此重視的《教育規劃綱要》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今年7月底頒布實施。此前的一個多月,第一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頒布。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成為國家發展的重中之中。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是直接參加“教育規劃綱要”制定的專家學者中的一位,他研究時間最長、最深入的是“教育規劃綱要”的第三部分:體制改革。這部分將“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獨立成章,提出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近日,《小康》記者對王烽進行了專訪。
重新調整政府與學校的關系
《小康》: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臺的第四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育方面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教育規劃綱要”有何特點?
王烽:一是比較全面系統,特別在發展和改革部分,涉及到了各級各類教育,把學前教育、繼續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單獨提出來了,還提出了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等六大改革任務。二是層次非常清晰,在推進科學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主線下,提出了戰略思想和目標、發展改革任務和保障措施。三是特別重視民意、特別注重基層經驗,特別重視試點實驗,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改革由原來自上而下推動的階段進入到了自下而上的階段,即大思路來自上層,但具體實施,主要依靠各地、各學校基層的實驗,依靠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小康》:“教育規劃綱要”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王烽:《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任務。現在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由擴大規模轉為提高質量,那么人才培養作為核心的位置也就更加凸顯了。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方面的突破,例如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是第一次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上提出來,而且提出了現代學校制度的內涵,“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隨后提到“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實際上里面包含的重要理念就是要擺正政府的位置,調整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保障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的自主權,解決政府統得過死、學校過度行政化的頑癥。“政校分開、管辦分離”的提出也是一個突破。學校改革實際上是所有改革的核心環節,因為學校往上要承接和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又是實施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所以位置非常關鍵。
《小康》:“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人才培養觀念有何特點?
王烽:“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系統培養觀念。這些觀念都是根據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不適應提出來的。全面發展,不是培養完人,而是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發展;人人成才,就是每個人都有成為人才的可能,需要教育重視所有學生而不是只重視尖子生的培養;多樣化人才觀,是指人才標準多樣化,滿足社會各方面對不同人才的需要;終身學習觀念,就是學習打破了傳統的時間空間限制,成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終身要學的事情;系統培養,是指人才應該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培養的,應該是各級各類教育統籌考慮的,教育需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
教育對人才培養的作用,不僅僅是培訓和傳授知識技能,還是一種人的養成。教育貫穿于人身心發展最重要的階段,奠定人才成長、個人發展的基礎。教育的收益,即接受教育后的“產出”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從經濟效益上來講,如果一個人工作了,教育的效應可以用工資來考量。但社會效益是無法估量的,例如一個人接受教育以后,更懂得環保節能、理性消費、遵守社會規范、促進社會和諧等等。教育還具有代際效應,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對下一代是有良好影響的,所以教育的效應是全面的,有的可以衡量,有的無法衡量,而且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滯后的、長效的,伴人一生的。
高校首先要解決低效問題
《小康》:目前我們仍是“一考定終身”,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內涵是什么?
王烽:從制度上、實施主體上、時間上、工作模式和程序上,要把招生和考試分開。考試就是提供招生的依據和參考信息,招生就是高一級學校選擇生源,這兩個本身就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一直以來都是做計劃、組織考試、統一排名、分批錄取,無形中就把考試和招生混合在一起了。這樣就體現不出高等學校的自主權,體現不出多樣化人才觀和人人成才觀,也體現不出基礎教育自身的價值。
改變這種現象,就要讓不同的主體負責好自己的事,政府管監督、管公平、管宏觀統籌,高等學校就要根據自己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理念,制定各自招生標準,根據各方面的信息自主確定招收哪些學生,考試機構專門研究和組織考試,高中搞好自己的素質教育。
《小康》:在江蘇、河南、山東等地都出現了就業率倒掛,研究生不敵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專科生不如職校生的現象,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王烽:就業率倒掛是就業市場趨于理性的表現。以前用人單位是按照重點大學優先、研究生優先的原則選拔人才,現在更看重實際工作技能和工作適應能力,這種變化客觀上對高等教育培養多樣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辦出自己的特色。
《小康》:錢學森曾經說過:“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您認為高校急需解決的是培養杰出人才的問題嗎?
王烽:我們國家需要像錢學森一樣的拔尖創新人才,沒有這些人,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就無從談起。但我認為并不是所有的大學都要按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標準去辦學,因為我們還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還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有廣泛適應性的人才、多樣化的人才,關鍵是我們國家需要有一批能夠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的高校,而且各級學校都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提供通路。
《小康》:現在中國的大學教育模式對人才培養有哪些阻礙?
王烽: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是教育體制弊端的反映。僅就人才培養環節來講,我們都有一些共同感受。比如課程設置不合理,有些課程不需要花費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尤其是大學前兩年的一些基礎課程,高校在人才培養改革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低效率的問題。
再比如內容陳舊,有些基礎課的教材甚至幾十年都不變,體現不出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的新進展;教學方法不合理,例如仍然以傳統的課堂灌輸為主,大班教學更是加重了這一弊端。
比較突出的還有實踐環節特別薄弱,一些重點大學的學生參加實習,也無非是動動鉗子、弄弄扳手,接觸一點皮毛,不能真正深入了解現代生產的實際,學校和企業的合作缺乏體制和政策上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