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法上的不實陳述制度與我國的合同欺詐制度不同,筆者將從不實陳述的特殊構成談起,進而比較中英合同欺詐問題的法律規制,并試圖從英國不實陳述制度中獲取一些有意義的借鑒。
[關鍵詞]欺詐不實陳述
在英國,欺詐屬于不實陳述。不實陳述應定義為因一方所陳述的內容與事實不相符合,從而使他人因信賴該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的行為,又稱虛偽陳述。
一、不實陳述的構成
1.只能針對事實
若直接對事實用一個具體的范圍加以明確是十分困難的,筆者用反證法對此進行闡述,除了四種特例外,其他的事物均可以被直接認定為事實。上述四種例外是:(1)假如以事實為基礎去堅持意見即形成斷言,陳述人利用這一事實,誘使對方產生“這個被證明了的意見是正確的”錯誤認識并因此而訂立合同。(2)生活中斷言和稱贊的臨界點往往不那么清晰。假如一方使用帶有保證含義的詞藻對事實做出了夸大等不真實陳述則形成事實。(3)英國大法官鮑恩說:“人的思想狀況和他的理解狀況實際上是一樣的,確實很難證明在某個時間一個人是怎樣一種思想狀況,但如果其思想狀況能夠確定之,實際上其他事情也就不難確定了”。因為證明思想只能夠通過客觀事實,通過事實使得思想被客觀化后思想就是事實。(4)一般對法律的不實陳述并不當然使合同被撤銷,因為當事人應當主動了解與合同有關的法律。然而這不是絕對的,在對事實的陳述之中經常隱含了對法律的不同理解。如果一方刻意利用這種理解差異而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并因之訂約,就構成了欺詐。
2.對象必須特定
不實陳述必須直截了當的向受騙方提出。但英國人并沒有機械的理解這一構成要件,若虛偽陳述只不過是一系列欺騙行動中的一個環節,其根本目的是故意使虛偽陳述的效應不僅僅停止于虛偽陳述的直接接受人,而且要誘導直接接受人以外的第三人發生錯誤認識而與之訂約,這時第三人就被特定化了。
3.須以促成合同訂立為目的
即在訂約之時這個時段上,一方要對另一方的不實陳述產生了合理的信賴,否則是不能請求撤銷合同的。
4.應存在不實陳述的行為
二、比較與借鑒
英國法中不實陳述分為欺騙性的、過失的和無罪的三種類型,筆者將以中國《合同法》上的欺詐分別與前述三種不實陳述的類型進行比較。
1.欺詐與欺騙性不實陳述
欺騙性不實陳述被表述為“欺詐是有意的歪曲事實,取得另一方的信任,從而使另一方放棄為其所有的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或放棄某種法律上的權利”。但欺騙性不實陳述中的欺騙成分與合同義務密切相關;而我國《合同法》上的欺詐不限于此,只強調受欺詐人因受欺罔而陷入錯誤判斷并訂立合同這一事實。
2.欺詐與過失性不實陳述
英國《1967年不實陳述法》第2條第1款規定“如果一個人在另一方當事人對他作出不實陳述之后與之訂立了合同并結果蒙受了損失,而且,如果作出不實陳述的人所作不實陳述具有欺騙性,他應對其不實陳述負有損害賠償責任,盡管該不實陳述不是以欺騙為目的作出的,那么該人亦對此負有責任,除非他證明他有正當的理由相信并且直到訂立合同時仍然相信所陳述之事實是真實的”。因為漫不經心的陳述雖無欺騙的故意,但由于其自身的不真實性而在客觀上蘊含了欺騙性的成分,所以這里隱含了一種注意義務。該項義務要求當事人對其知或應知的不真實情況加以注意,避免使對方因無意獲得這些不實情況而發生錯誤認識并訂約。與我國《合同法》的不同點在于如受騙方要撤銷合同,他必有損失的存在,我國則只要求存在有損失的可能性。
3.欺詐與無罪的不實陳述
這一類型的不實陳述沒有欺騙和疏忽之意,不含任何欺騙性成分,但英國法律更加準確地把握前述欺騙性成分是與合同義務相關的部分,但這部分以外的不真實情況仍可導致合同被撤銷。也可以認為無罪的不實陳述其實就是所述內容與合同義務無關的欺詐行為,特點在于:(1)普通法和《1967年不實陳述法》適用于前二者,規定合同被撤銷后將導致不實陳述方負損害賠償責任。(2)無罪的不實陳述導致合同被撤銷的法律后果則由大法官法庭通過使用衡平法來解決,合同被撤銷后不導致陳述人負損害賠償責任。(3)衡平法這樣規定的價值在于不能在合同義務之外無限制擴大當事人責任。而我國并沒有對欺詐的內容是否與合同義務相關做出區分,也沒有對合同被撤銷后的結果做出詳細的區分,也就是說即便是欺詐的內容與合同義務無關,但是仍然有讓欺詐人承受損害賠償責任的可能性。
4.借鑒意義
我國《合同法》上的欺詐不包括過失性欺詐是一種缺憾,目前利用合同實施欺詐的案件與日俱增,有必要在欺詐的主觀認定層面加入“過失”一項。在英國不實陳述的內容是否與合同義務密切相關直接影響不實陳述人的責任大小有無;而我國則不做這方面的細分,即凡是提供了虛假情況的欺詐人均可能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沒有將虛假情況限定為是與合同義務密切相關的虛假情況。另外,在英國因不實陳述導致合同被撤銷往往要求損失確實已經存在,否則不實陳述方是不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如過失的不實陳述;而我國沒有對損失的有無與責任的有無做出區分,僅要求存在損失的可能性,就可以要求欺詐方負擔相關責任。總之,英國法更注重從業已存在的既成事實上去認定對不實陳述所應承擔的責任;而我國則更注重從客觀存在的“可能性”上去認定對欺詐所應承擔的責任。由于在邏輯上“可能性”范圍較“既成事實”的范圍寬廣,所以我國法規定的對欺詐所應承擔的責任也
比較重,這符合我國社會誠信度較低的國情,這樣規定可以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
參考文獻:
[1] [英]A.G.蓋斯特著,張文鎮 孫蘊珠 鮑忠漢 張英煌譯:《英國合同法與案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頁
[2]王華編著:《美國合同法判例選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