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教學如何走出單純的功利目的,成為提升學生價值的學習活動,是教學實踐中值得重視的問題。教學實踐證明,英語教學具有深刻的生命教育功能,英語素材的豐富性為生命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生活視野,交流的多向性為生命教育提供了開放的心靈空間,活動的當下性為生命教育提供了確切的現實融入感。
[ 關鍵詞 ] 英語教學 生命教育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都被作為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工具學科予以對待,既偏離的教學的本質,又傷害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英語教學如何能走出單純的功力目的,成為提升學生生命價值的學習活動,是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通過具體的教學研究與教學觀察,筆者認為,英語教學中包含著當代生命教學的價值維度,重視這些維度,可以改變英語教學的枯燥形式,實現教育的本質功能。
一、英語教學中實現生命教育何以可能
時代的劇變與生活結構的調整催生了新的時代問題,當代生命問題的各類現象使生命教育成為人類普遍關注的文化社會現象。至上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華特士(J.D.Waiters)提出“生命教育”以來,各類生命教育機構與研究成果已席卷全球。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教育學科與教育實踐活動,生命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適應性,既具有作為學科的獨立性,又具有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性,從而使其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當代教育實踐。所謂作為獨立的教育學科,是指生命教學可以作為一門區別于其他學科形式的獨立教學內容;所謂同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性,是指可以通過在其他學科教學提示和滲透中體現生命教學的內容和目的。例如在語文、歷史等各類教學活動中都可以實現不同程度、不同視野、不同維度的生命教學,從而使學生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同樣,英語教學也并非只是單純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包含著實現生命,成就生命,點亮生命的各種基礎。其中,豐富的英語素材為生命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生活視野,交流的多向性為生命教育提供了開放的心靈空間,活動的當下性為生命教育提供了確切的現實融入感。
二、素材的豐富性為生命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生活視野
不可否認,漢語教學的出發點是以漢語世界的生活情境、生活樣態、生活方式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對漢語世界的生活情景與思維方式的認可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漢語教學的行為和教學效果。同樣,英語教學則主要是以英語世界人們的生活素材為教學內容,展現了英語世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這些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為我們認識世界,認識生命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通過英語教學,特別是通過豐富的英文素材,使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西方人的生存、勞作,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進而學會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提煉生命。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只是單純地講授英語語法,識背單詞,而更應該使他們融入英語世界的生活情境,體會他們的生活形式,從而增強英語語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英語表達技巧,而且更能促成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交流的多向性為生命教育提供了開放的心靈空間
生命教育不是孤立的冥思與遐想,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實現,離不開現實的多面支撐,更離不開與不同生命個體的交流與對話。一種健康的生命教育,總是與一種開放的心靈相伴隨,如同馬丁#8226;布伯“關系哲學”中“我與你”一樣的生活關系,真誠地把他人作為成就生命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工具。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本質絕不只是使學生背誦單詞,理解語法。而是希望學生通過對一門語言的掌握實現彼此的交流與理解。它說明,英語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理解和實現生命的過程。而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的效果,往往需要借助同他者的深入交流,這為交流者展示自己,悅納他人提供了廣闊的心靈空間,
四、活動的當下性為生命教育提供了確切的現實融入感
作為一種實踐和參與性很強的教學活動,英語教學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群眾性,它要求參與者破除一切私人的成見,進入當下的情景活動之中。在這里,不僅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流,更有你對我,我對你的真誠回應。要想實現對話,都必須用心地參與,離開了交流的任何一方,都可能導致交流的失敗。因此,它提示參與者必須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地融入交流的過程之中,融入交流的群體之中。而之所以很多人不能突破英語口語的困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理解活動的當下性與現實性,迷戀于在頭腦中構筑交流的情景,使得喪失了交流的本質。
總之,英語教學具有深刻的生命教育維度,只有發現并重視這些維度,才能使教學活動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林曉蔓:《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載《現代教育論叢》,2009年第9期
[2]吳洪華:《淺談中學歷史教學滲透生命教育》,載《校園心理》,2009年第7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