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介紹,分析了產業結構對增長方式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得出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結論,并通過分析中國現狀,探討中國應采取的發展道路,指出勞動力過剩和集約型增長的矛盾。
[ 關鍵詞 ] 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
一、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
1.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產業結構調整是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改善.產業結構合理性的主要標志是:能合理利用資源;各產業部門協調;能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提供勞動者充分就業的機會;能推廣應用先進的產業技術;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等.
2.“經濟增長方式”通常指決定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以及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增長方式可歸結為擴大再生產的兩種類型,即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F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指: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出口拉動向內需拉動轉變;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由“少數人”先富型向“共同富?!鞭D變。
二、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提升二者之間關系
總體上講產業結構調整與增長方式的提升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系。
1.產業結構對增長方式的影響
在經濟生活中,通常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分析增長方式的構成,該生產函數如下:y=f(L,K)=ALαKβ其中A代表技術狀態,L代表勞動,K代表資本αβ分別代表勞動和資本產出彈性。其對數形式為 lny=lnA+αlnL+βlnK 由此可知 ,經濟增長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技術的提高,二是勞動和資本要素投入的增加。
在產業結構低端如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中,如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當外界需求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對勞動力的工資提升,這將促使勞動供給增加,進而增加產量。同樣,在資本密集的產業結構中,市場需求增加,將導致企業對產房,機器等資本品的需求增加,從而投入更多在資本品上,引起最終產量增加。這種由于需要增加資源投入而帶動產量增長的方式為粗放型增長,這種增長所帶來的產品附加值較小,因而也可以視為外延型經濟增長。
這種產業結構一般存在于農業或低技術工業領域中,所帶來的粗放型增長數量擴張速度很快,成本較低,而且由于不需投入大量的固定資產導致風險較小。但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由于受制于資源有限,給此種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了發展瓶頸,而且,粗放增長方式存在著嚴重的生產效率低,資源浪費等現象,不符合長期可持續的發展的總體規劃。
在產業結構較為高端的高技術領域,當外界需求增加時,企業將選擇增加技術含量,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的辦法來使產量提高,即為集約型或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
這種產業結構一般存在于第二產業中高技術領域或第三產業中,所帶來的集約型經濟增長具有可持續性,資源利用效率高等諸多優點,但由于改善技術,或更換更先進的設備投入成本較大,生產較高,對科學技術要求較高,見效緩慢,而且有可能導致失業率的升高,所以這種增長方式在不發達或發展中國家還不是很普遍。
2.增長方式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當一個國家采取粗放型增長發式時,將會采取以增加勞動力而帶動產業增長,如此用勞動替代技術將導致總福利減小 ,產業結構低端化。采取集約型增長方式,將引導國家向技術密集型發展。
具體來講,當企業資本充足,市場需求增加時,為擴大在生產,當企業選擇集約型增長方式時,企業將會投入更多資本在技術開發和機器改進上,企業產品科技含量較高,附加值較大,而且資源利用率較高,形成高端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
3.增長方式與產業結構的相互依賴和制約
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是相互依賴和制約的。然而,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選擇同時又受到資源稟賦和國內收入水平的制約,如果一個國家科技落后,由于技術和需求的制約而不能獲得預期的集約型增長。而當一國資源貧乏,人口稀少,而采取粗放型增長的策略將很快面臨資源瓶頸,生產可能取消下移而難以得到經濟增長。
三、中國現階段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
在以前的發展中,我國由于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且人口眾多,發展多屬于粗放型,這在一方面帶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失業率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得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以致于發展速度趨于遞減,且面臨資源瓶頸制約,不滿足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國應在長期內適度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國民素質,使結構高端化的同時,就業率不受很大影響,最終實現內涵式的可持續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鐘淦恩:通貨膨脹、勞動生產率與經濟增長——讀戰后日本通貨膨脹史有感,兼論我國的物價政策[J];社會科學;1980年01期
[2]鄭偉民;美國經濟形勢惡化,但尚未尖銳到爆發危機程度[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3]錢榮堃;論“后凱恩斯經濟學”兩大流派的分歧[J];世界經濟;198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