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985工程”、“211工程”等學校的競爭愈演愈烈,凸顯我國高等教育品牌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相比于部屬、省屬重點大學,地方性高校從生源、教育資源、知名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但地方性高校具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如何發揮自身特點走品牌化之路,已經成為高等院校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實施品牌競爭的必要性,提出相應的品牌競爭策略。
[ 關鍵詞 ] 地方性高校 品牌競爭
地方性高校和部屬、省屬重點大學相比,有著先天的不足,如教育資源、師資水平、生源、政策扶持力度等。但地方性高校具有自身的特點,其品牌價值往往受到忽視。因此,地方性高校應該借助品牌,走品牌競爭之路,將有限的資源產出更大效應。
一、地方性高校品牌及品牌競爭的含義
1.地方性高校品牌是地方性高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積累和沉淀,社會對其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辦學質量、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綜合認可程度。
2.品牌競爭,即在滿足消費者某種愿望的同種產品中不同品牌之間的競爭。品牌競爭是產品、技術、資本等各方面競爭的有機結合,是企業等主體管理能力的綜合體現。
二、地方性高校實施品牌競爭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市場競爭現狀迫使地方性高校需要品牌競爭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猛,高等教育市場從“賣方市場”逐步向“買方市場”轉變,地方性高等教育更是如此。首先是高校間的競爭已經彌漫全國,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更是需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其次是生源危機, 2009年我國參加高考的人數首次出現下降,這種趨勢嚴重威脅到地方性高校的生死存亡。因此,高等教育市場也迫切需要品牌競爭時代的來臨,提升高校競爭力,必須提升其品牌競爭力。
2.地方性高校的特點決定了其引入品牌競爭的必要性
地方性高校的特點主要有:①歷史形成多樣性,地方性高校主要來自于以下形式:專科院校升格、學校合并以及新建院校;②生源范圍相對較窄,地方性高校在高等教育市場化以前,主要以本地生源為主,外地學生較少,學校對外知名度較低;③學科建設和科研能力不足,受師資水平、生源和辦學條件等因素影響,導致學校在學科建設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不足。地方性的這些特點導致其缺乏特色品牌優勢,品牌知名度較低,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引入品牌競爭不僅在于能適應高等教育市場發展的要求,關鍵在于借助品牌競爭這一工具,降低或消除地方性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利影響因素,尋求更加明晰的發展戰略,突出特色,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拓寬學校的發展空間。因此,引入品牌競爭是地方性高校適應高校競爭的重要手段。
三、地方性高校的品牌競爭提升研究
現代大學的辦學理念,一是創造知識;二是傳授知識,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而高校品牌分為三個層次,一為學生品牌;二為專業或學科品牌;三為學校品牌。高校品牌和現代大學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都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為己任,以奉獻社會為最終目的。這就為地方性高校的品牌競爭提供了思路。
1.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創造學習氛圍
校園文化是指通過師生的共同參與,在一定的組織和管理下,運用現有的校園基礎條件和制度規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培育并形成多角度、跨學科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校園風氣。
校園文化建設要本著開放、創新的思想,注重對校風學風、校園精神的提煉,與師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結合,不斷豐富和完善。
應鼓勵鼓勵學生通過選擇本專業以外的活動,以建立跨學科、綜合性社團等方式,形成多維智力結構,加速信息交流,以達到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路、了解科研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改善學生心智模式的目的。
2.加強學科建設,增強軟實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大學水平的重要因素,這也是地方性高校的軟肋所在。地方性高校由于缺乏組織性,科研凝聚力差,學術梯隊建設缺乏有效機制,導致學科建設沒有重點,難覓突破口。因此,將地方性高校的科研實力整合,集中攻關核心課題,形成學科群,是增強學校軟實力的唯一途徑。
以當前的市場經濟需要為基礎,重點推出具有地緣優勢、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學科門類,發展特色專業,培養精品人才,將學校資源向這類學科傾斜,做專做精,尋求科研成果的突破,重視學術梯隊的建設,提升競爭軟實力。進而發展交叉學科,通過教學改革,實現學科間的結合,增強學校特色專業的亮色,增強學術梯隊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地方性高校的品牌傳播策略
(1)積極參與校外合作是關鍵。學校讓外界認識自己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多與校外單位合作。讓外界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不僅能為地方性學校本身帶來效益,更能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爭取到與重點大學相競爭的機會。
(2)學生是學校品牌的最大招牌。借助學生推廣學校品牌應抓住兩個重要環節:招生和畢業生。
招生階段是向各學生家長和社會推薦自己的絕佳時機。地方性高校往往在綜合實力方面和重點大學相形見絀,但他們可以突出自身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強調其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既是對學校品牌的傳播,又對生源有了一定的把控。
畢業生是學校實現服務社會的“終極成果”,因此,畢業生的就業程度和取得的成果都是學校的活字招牌。地方性高校生源較為集中,畢業生的就業分布也會較為集中,因此,學校和畢業生的聯系和溝通方式較為全面和及時,這是地方性高校比重點大學具有的先天優勢。因此,地方性高校可以借助校友會等多種方式,掌握優秀畢業生的相關資料,抓住典型畢業生的成功案例更具說服力,是學校向外界宣傳的渠道。
(3)公關活動是展示學校品牌形象的必要手段。借助傳媒的力量,將學校的學術報告、科研進展、成果獎勵等對外宣傳,可以提升學校的學術知名度和社會好評;多參與當地政府政策的發展戰略規劃,獻計獻策,促進產學研結合,為服務社會不僅只提供學生這一“產品”,更能增磚添瓦,作出更大貢獻,擴大地方性高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羅鳳蘭.地方性高校品牌建設探析[J]理論導報,2008,(12)
[2]謝祁.高校品牌延伸戰略體系及其應用[J]中國地質教育,2006,(1)
[3]潘飛.高校導入CIS品牌戰略淺議[J]大眾商務,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