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分析知識經濟的含義與特征的基礎上,從會計基本假設、計量模式、會計核算、利潤分配基礎以及會計報表設計等方面對知識經濟背景下會計變革的趨勢進行了探討。
[ 關鍵詞 ] 知識經濟 會計變革
一、知識經濟的涵義與特征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依托,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占有、生產、分配和應用之上的,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新型經濟模式。知識經濟的提出主要是出于兩種考慮:(1)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強調知識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強調“知識密集”有利于技術更新和企業發展;(2)強調知識自身也是一種產業,也是一種有價值的產品,符合投入產出規律,可以作為資本進行投資。它不僅僅是經濟的催化劑,同時還可以導致經濟創新。具體而言,知識經濟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知識和智力的運用。知識化特征首先反映在構成知識經濟支柱的產業是高智力產業,即產業發展的知識技術化。新科學技術的共同特征包括高度的知識性、高度的增值性、高度的滲透擴散性、高度的風險性、極強的時效性。
2.知識經濟以知識為核心生產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生產要素,其他的生產要素都要靠知識來更新,靠知識來裝備。一切發展都以知識為基礎,知識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已遠遠超過資本和勞動本身。所以,知識就是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知識已成為決定生產力、創造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3.知識經濟是變資源依賴型為知識依賴型的技術產業經濟。傳統工業經濟以自然資源和礦藏原料的提煉、加工、制造為基礎,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為特征。知識經濟則是以高科技為其最重要的資源依托,通過高科技發展和創新來創造財富,因此,知識經濟是一種能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經濟。
4.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一些走在前列的國家,向世界輸出的是知識信息和發明創造。這就使企業投資無形化,要求管理和決策必須知識化,信息傳遞的快捷性和開放性,也迫切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來為決策活動服務。
二、知識經濟背景下的會計變革趨勢
1.現行的會計基本假設需要重新設計
現行的會計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隨著知識經濟引領下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新的企業組織模式和交易模式層出不窮,大量網絡公司的出現,對會計假設的內涵提出新的挑戰。首先,會計主體應逐漸轉變為以信息需要者為目標,而不應局限在以企業為主體的會計假設上,即以信息使用者的經濟利益來界定會計計量范圍,按國際會計準則規定,“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雇員、貸款人、供應商和其他的債權人、顧客、政府及其機構和公眾。”只有這樣的會計主體空間,才能使人力資源會計、增值會計、金融工具會計、商譽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等新興會計學科能夠脫穎而出,推動會計學的發展和會計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其次,持續經營假設是將一系列會計方法、原則、程序建立在企業持續經營的基礎上,如歷史成本原則、配比原則等。但網絡公司具有即分即合的短期經營性,因此,確立清算會計即建立在企業面臨解散的假設基礎上,按公允價值和收付實現制解決財產的估價和費用的分配問題可能會更加具有相關性,更有利于風險控制。第三、在當今網球信息時代,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要求在網絡上電子聯機實時報告,對前瞻性信息需求迫切,而且網絡公司通常在一段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一項交易,在完成交易后還可能立即解散。因此,對網絡公司而言,以其交易期間作為會計分期似乎更加合理,以此為基礎編報的會計報表更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最后,由于“網上銀行”、“電子貨幣”的出現,使得以觀念中的貨幣作為計量基礎成為可能,這對貨幣計量假設無疑是一個創新。另外,由于媒體空間的無限擴展性,使得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快,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對于具有外幣業務的會計主體來說,則加劇了其所面臨界的貨幣風險,如匯率變動風險、記賬本位幣的可靠性等,所以應施行更有效的風險投資管理。
2.會計計量模式將逐漸向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過渡
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受到的批評主要來自通貨膨脹的挑戰。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即使物價不變,歷史成本計量也無法體現居核心地位的知識資源的價值,若再聯系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以及衍生資產的特征,知識經濟時代較為理想的對各類資產計量基礎是以“公允價值”,公允價值具體代表是當前的市場價格、現行價值。按公允價值能夠全面反映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各種資源,相對要比按歷史成本計量更加可靠。
3.企業核算的重心逐漸向無形資產傾斜
傳統的工業經濟是有形資產的使用和消耗獲取收益。而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決定一個公司的生存不再是公司的廠房、設備、而更主要決定于公司無形資產的比重。在一些高新科學技術企業中,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所起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簽于無形資產在企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求企業核算時應以無形資產核算為重心,詳細反映企業無形資產會計,以適應知識經濟對會計的要求。傳統會計對無形資產的計量以投入價值為基礎,資產的投入價值是指為取得資產而支付的價格。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產的計量應以重成本為基礎。重置成本是在現時的技術和條件下,重新購置同樣的資產所需的支出。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以投入價值為基礎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知識經濟條件下的財務狀況的全貌。如,當某項無形資產被新技術所替代,或普遍推廣而失去其壟斷地位,該項無形資產價值也趨于零;與此同時,在技術進步的刺激下,為維護專有技術的先進性和壟斷性,企業又不斷加大物質與知識的投入、改進、更新其知識產權、又使得無形資產發生增值,因此,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由于大量無形資產表現出價值的不確定性,其歷史成本難以客觀地反映資產特定時點的實際價值,因而應采用重置成本代替投入價值來計量無形資產。
4.利潤分配基礎需作出相應變革
由于知識資本在企業中越來越重要,成為企業未來利潤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應承認知識在創造財富中的地位,并賦予以相應的利潤分配權。如:員工除得到工資、獎金等勞動報酬以外,還應根據其可持續性貢獻、工作能力、職位價值、勞動態度和發展潛力等配股額,給予出資權或認股權;或者,在企業提取了盈余公積金和公益金后,可以先按經過風險調整的資金報酬率向企業金融資金提供者分配利潤,余下部分可根據知識資本所有者進行分配。
5.會計報表應有所創新
在知識經濟時代,為滿足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要求,應對會計報告適當創新。為適應會計報表的及時性的要求,企業應增加報表披露次數,縮短報表的時間間隔,如提供季報、日報、旬報、周報等,以保證信息的及時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時,由于知識經濟的高度增值性,企業要定期編制增值表以反映企業增值的形式及其在企業內外各個貢獻主體之間的分配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講,增值表將取代損益表成為會計報表體系的中心。
6.會計信息網絡的使用不斷加強
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目前已有初步成效,會計的通用軟件已大量問世。但目前的普及程度還不夠,今后更需要向提高方向努力。主要目的是:(1)開發會計軟件,由會計核算為主轉向以財務分析、預測、決策為主;(2)逐步開展計算機審計;(3)建立網絡系統,實現各項管理數據共享、信息通用;(4)電子商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商務模型。隨著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會計要適應網絡社會的要求,從理論上和方法上進行變革。
7.會計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需要不斷優化
知識經濟將在世界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面對知識經濟的要求,會計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應增加新的內容。主要包括:(1)加強自然科學與現代技術知識的教育;(2)在組織和商業知識中,應重視組織行為知識學習;(3)根據知識經濟模式更新會計專業知識;(4)加強會計人員應具有創新能力。(5)提升自我學習能力。(6)強化人際交流與合作能力。
三、結束語
經濟決定會計,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經濟發展決定著會計未來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會計作為經濟信息的一個子系統,必然面臨知識經濟的沖擊。但是,會計并非完全被動地扮演自己特殊的角色,中外會計歷史證明,會計自身的建設、完善與創新對經濟發展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在知識經濟背景下,會計只有主動地不斷創新和不斷解決新問題,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就應該有全新觀念的會計學科為之服務,知識經濟呼喚并促使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會計變革的到來和會計知識的誕生。
參考文獻:
[1]陳宏:知識經濟下的會計基本假設[J].財務與會計,2005年第2期
[2]程瑞川:知識經濟時代:會計面臨的挑戰[J].財會月刊,2006年第2期
[3]李美琴: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的挑戰[J].會計之友,2006年第4期
[4]焦文慶:知識經濟對未來會計發展的影響[J].會計之友, 2007年第4 期
[5]王慶成.會計要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J].會計之友,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