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技術貿易一樣,是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的三大支柱之一。伴隨著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服務化以及科學信息技術革命,服務貿易作為服務經濟發展的標志之一,已經成為國際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標志著當代國際貿易的內涵與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多邊貿易體制日臻完善。
近年來,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心繼續向服務業調整,世界服務貿易額迅速增長。目前,服務貿易出口額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已達19%。一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 關鍵詞 ] 服務貿易 現狀 對策建議
一、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迅速,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2年的43.5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2560億美元,25年增長了59倍。1982年,我國服務貿易占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不足0.6%,居世界第34位;2007年,這一比重提高到4%,居世界第5位。其中,服務貿易出口額由24.8億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270億美元;在全球服務貿易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由0.7%上升到3.9%。進口由18.7億美元提高到1290億美元,增長了69倍;在全球服務貿易進口總額中的比重由0.5%提高到4.2%。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改變了長期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同時在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擴大就業、節能降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國服務出口水平還比較低,整體出口規模與我國的經濟實力相比仍然較小,與貨物貿易相比也處于劣勢。與英美等服務貿易強國相比,我國的服務貿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進口額及出口額增速均出現回落。逆差進一步擴大至115.6億美元,為自1997年以來逆差最大的一年,同比增長51.9%。從國內國際環境看,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外需下降將導致服務貿易需求下降,部分行業受影響較大,全球服務貿易將繼續處于下滑態勢,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因此,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發展不平衡。旅游、建筑服務和其他商業服務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近年來旅游業的競爭力呈現出越來越強的態勢,成為我國服務貿易的支柱行業;建筑服務的貿易競爭力主要是由于我國建筑行業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成本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具有比較優勢;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優勢的獲得主要是靠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發展。而一向被認為屬于勞動密集型的運輸服務的貿易競爭力卻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當今運輸服務越來越偏向于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方式轉變,而我國在資本、技術兩方面的基礎一向比較薄弱,越來越顯現出相對的比較劣勢。通訊服務的比較優勢主要是靠國家壟斷獲得,而在絕大多數服務貿易項目處于比較劣勢,尤其是新興的現代服務貿易項目,如金融保險業、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法律咨詢、廣告、宣傳等,這些服務項目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領域,基本處于依靠進口狀態,反映該行業對進口的依賴很大。
從全球貿易結構看,世界服務貿易整體呈現出運輸和旅游服務百分比不斷下降,而包括通信、金融、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務服務的百分比趨于增長的結構調整趨勢。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按照BOP統計顯示高收入國家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通信、專利、版稅和許可證費用和其他商務服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的比重較高,達到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50%以上。與此相比,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并不合理,服務貿易優勢部門主要集中在海運、旅游等比較傳統的領域,而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專利、版稅和許可證費用等知識、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務產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比重仍然很低,是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軟肋。
我國服務貿易伙伴高度集中。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的前十名國家(地區)占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的3/4。其中,服務貿易出口國或地區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和韓國,進口國或地區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國、日本、韓國和澳門。反映出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范圍比較狹小。
三、發展我國服務貿易的建議
從上述分析來看我國服務貿易總體競爭力仍然較弱,存在發展規模偏小、服務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內部發展失衡等問題。在我國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貿易為主的貿易格局依然沒有改變,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新興服務競爭優勢仍然較弱。隨著我國“入世”過渡期的結束,WTO成員國的服務貿易大門將進一步向我國開放。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采取積極舉措,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1.加快服務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提高人力資本價值。
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長期以來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行業,但是新型知識性服務業的人力資源競爭力薄弱。因此,在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密集型服務業競爭優勢的同時,應多渠道、多層次培養服務業所需的各類人才,特別是培養適應現代知識性服務業發展要求、精通國際金融、國際運輸、國際商法等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加快發展技術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產業,使服務業發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之上,為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
2.充分發揮我國國內市場力量,推進服務貿易發展。
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我國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是提升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有利條件。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我國消費者會提高對于服務質量的要求。培育高素質高要求的消費者,轉變消費者的觀念有利于從需求方面提升我國的服務貿易的水平。
3.完善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基礎。
國家要從各地區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出發,鼓勵、引導不同地區依據自身比較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確立不同的發展重點。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著重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積極發展信息咨詢、科技服務、電子商務等知識密集型產業,促進地區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合理化,使之成為我國服務產品主要輸出地區。同時能夠帶動周邊城市加快服務貿易發展步伐。
4.優化服務產業市場結構,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引導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部門力度。我國保持較高的服務業開放度,同時根據各行業的特點和競爭力強弱堅持有差別的開放。目前,外資主要分布在制造業,流入服務業的外資較少,政府應制定適當的政策引導外資進入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領域。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使國內相關服務企業不斷創新,從而促進國內服務業的發展。對于服務行業的企業來說,應當充分利用我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服務貿易協定,同周邊國家積極開展國際服務貿易合作,為進一步走出國門積累經驗。
5.加強政府引導,促進國際服務貿易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滯后,服務貿易立法不健全。為保證服務貿易健康發展,應加強對GATT、GATS、WTO等有關條款原則的研究,盡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律準則的法律、法規。政府應當建立有效的國際服務貿易促進政策體系,積極發揮引導職能,從宏觀層面上指引服務貿易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國際規則,制定服務業出口市場戰略和服務業出口部門戰略,不斷深化和指引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服務企業,發揮其競爭優勢,積極參與服務貿易市場競爭。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由于外部需求萎縮,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正經歷著嚴峻的考驗。以金融危機為發展契機,我國應當從經濟產業結構轉型等宏觀層面以及各服務行業部門優化提升等微觀層面積極推進我國服務貿易國際化進程,從服務貿易大國轉變為服務貿易強國。
參考文獻:
[1]張林:國際服務貿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賈娜:對我國應對國際服務貿易新發展趨勢的對策思考[J]特區經濟,2006,7
[3]殷鳳 陳憲:國際服務貿易影響因素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