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嘉慶朝剿除華南海盜期間,清政府主要從軍器火藥、米石和鐵器三個方面加強對澳門對外貿易的管理,對于清政府的管理,澳門葡萄牙人常陽奉陰違,但總體來說還是服從的。對澳門對外貿易的管理,切斷了海盜的補給線,對剿除華南海盜起了極大的作用。
[ 關鍵詞 ] 清政府 澳門 對外貿易
嘉慶朝華南海盜的活動達到頂峰,為緝捕和招撫海盜,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從岸上對海盜加以圍困,斷絕海盜的給養,切斷海盜的補給線,是剿盜的一項有效策略,魏源把海盜投降歸結為從岸上杜絕接濟,“靖洋匪則杜絕岸奸為要”。為杜盜源、清洋面,清政府嚴格管理控制澳門對外貿易,特別是與捕盜有關的硝磺炮位、米石、鐵器等物資的進出口。
一、軍器火藥
清政府向來例禁森嚴,嚴格控制軍器火藥進出口。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詔開海禁,硝磺、軍器等物不準出洋,“若有違禁將硝磺、軍器等物私載出洋貿易者,仍照律處分從之”。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仍嚴禁軍器、硝磺出洋,海船出口時切實稽查,但開始允許洋船蕃舶帶壓艙硫磺、咸砂進口,禁止壓帶硫磺之例概行停止,可對進口之咸砂、硝磺等物收買,有益軍資。這是允許洋船蕃舶帶壓艙硫磺、咸砂進口之始。硝砂一項,乃天朝軍火所需,倘有咸砂壓艙來澳,馬上查實斤重,盡數封貯,盡快上稟香山縣,由硝商領照購運,熬制成硝,以供軍需,禁止硝磺私售接濟洋匪。針對嘉慶年間“近日澳夷輒將違禁貨物私相買賣,不論硝磺、軍器,唯利是圖,不問來歷,盡皆賣給”的現象, 1804年4月20日,澳門同知葉慧業諭令理事官嚴禁蕃人向民人私賣及多賣硝磺軍器。
《東波塔檔》記載清政府對進口咸砂一事控制甚嚴,1806年9月5日,澳關委員曾成龍,9月14日,澳門同知王衷下理事官諭,飭令夷目查明壓載進口咸砂數量,現存貯何地,有無硝商領照起買,賣給那些人賣了多少,還剩多少放何地,葡人是否自欲留用,還是要發賣等事。1806年,澳門同知王衷為查明本年十六號及三號額船咸砂采買存貯及運往外埠實數連下理事官諭三次。1806年香山縣丞吳兆晉為查明本年澳船帶來壓艙咸砂事下理事官諭三次。1807年,對額船帶回硝磺事新立章程:“自本年正月始,二年以內,有額船誤帶進口者,分別硝、磺,照例價收買。若二年以外違禁夾帶,即起充公。如隱匿不報別有偷漏,將商保治罪,并將盤驗不實之守口員弁參辦。”
澳葡善于鑄炮,嘉慶年間,猶視為長技,官府頒布禁諭,毋許華民船戶,私向蕃人購買炮位、火藥,轉售洋盜。1807年1月,查處葡人味先地雇華工許亞全等運載鐵炮一案,后經查明是裝備剿盜船所需軍器,香山縣申明剿盜所需軍器,自由師船三板官兵親押,不能雇請華人船只。
澳門額船帶回軍器火藥進口,對捕盜大有益處,政府規定不能擅自買賣炮位、軍火、器械,但是葡人唯利是圖,販賣私售軍器火藥,抬價居奇,雖多次禁止,但屢禁不止,葡人咉#8226;哪哩(Joatilde;o Daniel)咸砂案是剿捕海盜期間最大的一起。
1807年9月,查出澳門葡人咉#8226;哪哩貯存咸砂4123包,咉#8226;晏哆呢(Joatilde;o António)貯存咸砂60包,共計40余萬斤,飭令立即嚴密稽查葡人所存咸砂,馬上封固,不許絲毫私售。10月21日、10月28日、11月11日、11月13日、12月26日,彭昭麟連續5次下理事官諭,10月31日、12月6日吳兆晉兩次下理事官諭,12月24日澳門同知熊下理事官諭,將咸砂封貯,等由硝商議買,不能抬價私售,并將封貯咸砂數量和日期上稟。硝商馮卓干趕往咉#8226;哪哩家議買,有新舊咸砂二千余擔,而夷商卻任意抬價,每斤索銀16元,硝商出價12元仍然不允。對于所稟咸砂數量不符及抬高價格的問題,夷目大膽欺瞞狡辯,并不將咸砂封存,還將去哥斯達貿易。1808年,硝商前來澳門議買,與葡人議價。澳門葡人開價每100斤16元,后硝商將價增至13元,葡人仍不同意,相持日久,硝商返回廣州。順德縣差役2月12日晚在順城北門外新基河面拿獲匪船一只,咸砂二百余斤,犯人李亞進、李亞勝等二名。后經緝查,原來澳門葡人因有私販咸砂存在,故不肯降價,葡人要價太高,為此事澳門同知熊3月21日和4月15日兩次下理事官諭,“存貯咸砂必須照常公平交易,給商采買,如有勾串蒙蔽之事,立即稟請嚴拿懲辦”。此次咸砂案持續時間半年之久,《東波塔檔》對此事的結果沒有明確記載。
二、米石
粵海關向無米稅,夷人販運米糧來粵,進泊黃埔,如無其他貨物,準免丈量輸鈔,但令空船出口。嚴禁米石出洋接濟盜匪,《粵海關志》載:“沿海內地米、谷、麥、豆、雜糧,有偷運出洋,接濟奸匪者,及雖無接濟奸匪情弊,而希圖厚利,將米谷出洋販賣者,俱分別治罪,船貨入官。地方文武員弁知情賄縱者,一并治罪,失察者分別議處。”
清代米石出洋之禁,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乾隆二年(1737),“議準:嗣后如有奸徒偷運米谷,接濟外洋者,照出洋船只多帶米谷,接濟外洋例,擬絞立決” ,并詳細規定按出洋米石的數量進行懲罰,特別規定不能私運,接濟奸匪,“又議準:沿海地方內商出洋,暨洋商入市,每船覆計人口及往返程期,每人糴米升半為率,毋許逾限”,“又復準偷運麥、豆、雜糧出洋者,照偷運米、谷之例科斷” 。
澳門不法夷人射利私運,偷運米石出洋,清政府嚴令查禁,《東波塔檔》有以下幾處記載:
1795年8月11日,澳關委員羅錦下理事官諭,嚴禁蕃人私運米谷出洋,洋米進口,免其輸鈔,原為接濟民食,不法葡人,將洋米私自用舢板,駁運出洋,現令理事官,飭知蕃人嚴禁私運米谷出洋。米谷出洋,大干例禁,倘有米谷駁運出洋,被本總口一經查出,定即拿獲,稟明大憲查辦。倘有唐人承買,串通駁運外洋者,要查出姓名,據實稟覆,一憑核辦。
1806年5月28日,香山縣丞吳兆晉下理事官諭,嚴禁蕃人向華民私售洋米,出口接濟海盜。
1806年7月11日,香山縣丞吳兆晉為飭查明蕃人舢板私運米石出洋有無唐民勾串事下理事官諭,“恐匪徒勾串鋪民,私向夷人買受洋米,用夷船舢板運載出口,接濟洋匪” 。
三、鐵器
清代有私運廢鐵之禁,“雍正九年(1731),禁止洋船販賣鐵鍋,先是,本年二月工部議準刑部尚書勵廷儀疏,凡有將廢鐵潛運出邊境及海洋貨賣者,照越販硝磺之律科斷,至是,廣東布政使楊永斌言:定例鐵器不許出境貨賣,而洋船私帶禁止尤嚴”。特別嚴禁將鐵賣給海盜,嚴禁將廢鐵潛入邊境及海洋販賣,“若賣與外國,及明知海寇賣與者絞監侯”,“如此則外洋之鐵不致日積日多,于防奸杜弊之道,似有裨益”。《粵海關志》載:“各處洋船出口,準帶煮食鐵鍋,其有額外多帶鐵鍋出洋者,照廢鐵出洋例治罪。沿海樵采船只,每船只準帶鐵鍋一口,每人只準帶斧斤一把,在船人數不得超過10人,令地方官于照內注明,出入查驗。”由此可見,清政府對鐵器控制之嚴,《東波塔檔》中有多件檔案記載,香山縣查禁鐵鍋出洋和嚴禁私運鐵出洋。
四、總結
澳門對外貿易發達,管理好澳門對外貿易,有效利用葡人帶回的硝磺炮位等戰略物資,嚴禁接濟海盜,對剿盜大有裨益。但葡人唯利是圖,并不認真執行清政府命令,私自販賣硝磺炮位,私運米石、鐵器出口之事時有發生。澳葡的種種行徑挑戰清政府的統治,由于清政府還保持著國家的統一和表面的強大,對葡人還能起到威懾作用,在當時的實力對比下,澳葡根本不能擺脫中國的管制,不得不表示出恭敬地服從姿態。對澳門對外貿易的管理對剿除華南海盜起了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清)鄭夢玉《(同治)南海縣志》卷十四,羊城內西湖街(廣州):富文齋,清同治十一年版,第8冊
[2](清)魏源:《圣武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清)梁廷枏:《粵海關志》,袁鐘仁校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4](清)乾隆十二年敕修:《皇朝文獻通考》,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5](清)祝淮:《新修香山縣志》,中山文獻叢刊影印本
[6](清)田明曜:《重修香山縣志》,中山文獻叢刊影印本
[7](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8](清)黃芝撰:《粵小記》,廣州:廣東中山圖書館,1960年
[9]劉芳輯,章文欽校:《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年
[1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中山市檔案局(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香山明清檔案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2]湯開建:《佛郎機助明剿滅海盜考》,《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3]韋慶遠:《序》,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史新編》第1冊,澳門:澳門基金會,2008年
[14]葉顯恩主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