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寧波1981—2004這24年的生產總值、資本存量、勞動從業人數以及科技資本存量等統計資料,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的生產函數并結合相關計量軟件分別測算勞動、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產出彈性,通過量化分析探討這些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中的基本經濟增長因素對寧波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貢獻力度,從而找出經濟增長與要素投入中的優勢與不足,合理優化產業結構,以進一步提升寧波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
[ 關鍵詞 ] 生產要素 產出彈性 對數線性計量經濟模型 產業結構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寧波經濟整體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社會或區域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甚至在40%以上,區域內生產總值(GDP)從1981年的31.99增長到2158.09,增長將近70倍。本文利用寧波市1981—2004年的相關數據資料按照新古典增長模型設定一個經濟發展的數學模型進行研究,通過對經濟增長貢獻因素的量化分析探討經濟增長的源泉和動力,以了解寧波經濟如何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并掌握寧波經濟發展規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模型建立與數據說明
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8226;索羅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是分析宏觀經濟增長的有力工具,主要研究資本積累與儲蓄決策的關系,將長期增長歸因于技術進步,而不考慮決定技術進步的經濟因素,本文在實證研究過程中采納這種理論,即將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來考慮。索羅認為:產出除了受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的影響外,還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制約。他將這些因素全部歸為廣義的技術進步,并且認為這些技術進步是“中性的”,即生產過程中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邊際技術替代率不變。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函數采取一種特定形式:Y=A(t)f(K,L)
其中,Y代表產出(GDP),K和L分別代表資本存量和勞動存量,A(t)表示隨時問推移不斷變化的技術進步。
實證研究表明,資本和勞動對產出增長的彈性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不變,而且資本彈性和勞動彈性分別等于產出中資本和勞動所占的份額。因此,索羅經濟增長模型通常采取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形式,從而表示如下:
Y=A KαLβ (1)
其中,Y、A、K、L的含義與上相同,α、β分別為產出的資本彈性和勞動彈性。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認為經濟增長模型中不能忽視技術進步因素,于是在出于數據可得和模型實用性方面的考量對模型(1)做出如下修正:Y=AKαLβGγ,其中G為技術資本存量,γ為技術產出彈性,資本、技術和勞動三者可相互替代,且α+β+γ=1,這種經濟增長模型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如一些重要解釋變量的系數不顯著,參數估計值的符號與實際經濟意義或分析結論相矛盾,重要解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以及數據誤差較大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將原有模型兩邊取對數,化成線性模式,能更加確切的反映系統變量之間的關系,增進預測結果的可靠性。則原模型可修正為:LN(Y)=LN(A)+ LN(K)+ LN(L)+ LN(G)
收集整理Y、K、L、G的數據資料,利用EVIEWS進行最小二乘估計,即可得到制度環境外部因子A以及勞動、資本和技術的產出彈性α、β、γ。
三、數據資料

對以上經濟增長模型所涉及到的產出、資本、勞動和科技存量四個變量,分別采用域內生產總值(GDP)、固定資本存量、從業人員數與科技資本存量指標來衡量。由于價格指數的波動較大,為消除誤差的影響,對各年GDP取當年的名義GDP;對固定資本存量,由于目前的統計年鑒沒有提供相應的年度存量數據,本文借鑒復旦大學張軍教授在<中國省級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一文中使用的方法,把統計年鑒公布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視作年度新增投資,再扣除上一年度的固定資產折舊,得到當年的固定資本凈增存量,再依據永續盤存法由基年逐漸累加而成,即:K=KT-1×(1-δ)+IT,其中為折舊率,全國的折舊率按張軍計算的10%來確定,關于寧波市數據,基期資本存量按1980年的計算,以后各年再逐步按公式累加,勞動投入量以年末從業人數作為觀測指標,因為從事一定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可反映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力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本文中的勞動人員按特定時期的人員總數扣除一定比例的失業人數匯總而成,2004寧波統計年鑒上發布的全市失業率為:3.75%,本文為計算方便,將各年失業率確定為:4%,技術資本存量按照2004寧波統計年鑒上所發布的科技活動總支出額,主要包括科研活動投入以及科研基建工程投入等數據匯總作為當年新增技術資本投入,并按照與固定資本存量的計算方法相同的計算公式得出各年的資本存量,基期數據選擇1981年的技術資本支出的數據進行核算。
四、實證分析結果
在上述建模理論和數據處理的基礎上,本文應用EVIEWS軟件對寧波市1981年至2004年的區域內總產值、資本投入存量、勞動投入存量按照索羅經濟增長模型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另外為較準確地反映不同時期寧波不同生產要素產出彈性的演化特征,本文將1981—2004年共24年的數據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1—1984年為改革開放初期;第二個階段1985—1991年為計劃經濟時期;第三個階段1992—1998年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第四個階段1999—2004年為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時期。并對這四個時期分別進行回歸,利用EVIEWS.回歸的結果如下:(表二)

回歸方程中,只有模型(1)和(4)的擬合程度較高,線性回歸顯著成立,通過對模型進行檢測和分析我們可得出如下結論:在改革開放初期,各種生產要素的潛能都得到了極大的釋放,資本和勞動力的產出彈性要大于科學技術的產出彈性,寧波市作為中國東部沿海較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初期就注重發展外向型經濟,而發展對外貿易的部門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基本上是單純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參與貿易競爭的,出口商品集中在紡織品上,技術附加值低,對科學技術創新和資本利用率較低,寧波整體土地資源并不富裕,所以農業人口不多,加上較早對外開放,吸收一部分中西部富裕勞動力就業,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使得本地區勞動力資源并不富裕,勞動產出彈性一直比較高,早期一直依賴于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高資本、勞動力投入,使得資本也相對缺乏,技術投入有限,科學技術產出彈性早期為負值,說明對科學技術投入和利用程度較低,不過進入2000-2004年以來,科學技術產出彈性已經是正值,這說明寧波已經在逐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從而優化產業結構,臨港工業加大科研開發投入,進一步完成有技術附加值的深加工,保持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資源消耗小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加強城市規劃,合理穩定的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加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就必須立足于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開展跨國經營。目前,有三種參與國際競爭的模式可供借鑒。一是萬向集團的“萬向模式”,即通過為跨國公司提供零部件,進入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成為某一產品的全球生產基地或制造中心。二是“領帶中心”的“嵊州模式”。利用自身勞動成本要素相對低廉的比較優勢,為國際著名品牌加工、代理,依托國際著名品牌的連帶效應,提高自身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我市杉杉集團與意大利法拉奧公司、日本伊藤忠合資組建國際品牌公司,利用國外企業的設計技術、人才、銷售網絡,開發國際品牌,已進行了成功的嘗試。三是溫州的“正泰、德力西”模式,在一些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產品或行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一批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同時積極進行核心技術的開發與研制,增強產品的競爭力。要發揮寧波中小企業眾多,加工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鼓勵中小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生產配套,促進產業集聚,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產業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寧波市統計局.2004年寧波市統計年鑒
[2]張軍 吳桂英 張吉鵬:中國省級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35—44
[3]劉順忠:數理統計理論、方法、應用和軟件計算[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55—66
[4]左大培: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增長模型[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5,(3):33—46
[5]國家統計局、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49—71,131—135
[6]王洪慶、朱榮林.制度變遷對河南省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4,(1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