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討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介紹了本校《空中乘務》課程改革的實踐,期望共同探討,以有利于開發出適合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
[ 關鍵詞 ] 工作過程導向 課程改革 學習情境
一、引言
十余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已經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但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異和距離仍然存在,導致這一差異和距離的最直接原因是課程建設問題。高職院校建設的重點與核心是專業建設,它是體現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而專業建設的核心是課程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與實施,已成為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和課程建設改革的主流方向。
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
1.工作過程:“工作過程”是對人的“職業行動”這一復雜系統進行科學分析的工具,是工作人員在工作情境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行動的程序。所謂“工作過程導向”的模式,即從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任務出發,以完成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為學習內容,以培養企業所需的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實踐過程的學習為主要過程的一種全新的職業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的顯著的特點是加強了職教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一方面,它是一種基于特定項目載體的項目化課程開發,是一種從實際工作過程出發又回歸到一種“可編撰”的工作過程的過程,它的物化形式是課程內容及標準;另一方面,它是基于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知識的、基于認識過程的內在邏輯順序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特定的組織形式,它的物化形式是形成一種教材及相關的教學方案等。
2.行動領域.行動領域是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職業、生計和社會的行動情境中,構成職業能力的工作任務的總和,它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和崗位能力標準的集合,是課程開發的基本平臺。
3.學習領域.學習領域是一個主題學習單元,由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工作要求的學習時間三部分構成。學科體系中各門課程的知識相對孤立、自成體系,缺乏溝通綜合,而學習領域包括了學科體系中相關的課程知識,將相關課程知識融合于一個學習領域,在一個學習領域的學習中按照工作過程組織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貼近生產實際。
4.學習情境.學習情境是學習領域的具體表現,是每門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形式上相當于課程體系中的章節,但又有所區別。課程的章節是按知識的結構由簡單到復雜進行排序,而學習情境在選擇合適的載體基礎上,由工作任務引出,按照任務的過程進行排序。
三、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階段:社會需求調研和分析。高職院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目標是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故社會需求調查與分析成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根據高職教育應首先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的要求,高職院校應在所在區域選取有代表性的行業企業進行充分調研。包括現有職業崗位需要的職業能力調查;新的崗位發展趨勢對從業人員要求的職業發展能力分析;學科體系和行動體系課程設計的比較分析;對以工作過程導向的行動體系課程設計的關鍵問題、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進行分析。只有充分掌握了市場需求狀況,才能有的放矢的開展課程改革工作。
第二階段:崗位工作過程分解。必須要與行業企業合作,由學校的專業教師與企業的專家、一線技術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共同組成課改小組,針對一個崗位和一個崗位群進行調查分析,將其所要求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和工作規范一一進行排列,整理出一整套從業人員崗位能力培養需求標準,描述出能較好完成崗位工作所應具備的能力。
第三階段:工作任務轉化。繼續與行業企業合作,對每個工作崗位職責進行分解,將其轉化為更具體的工作任務,每一個任務都將是一個教學項目,項目可以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單元,也可以作為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和訓練內容。
第四階段:課程內容構建。課程內容要按照“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的要求進行構建,將一系列的專項任務轉化為教學單元,將專項職業能力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將相關的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習、訓練內容,并以此為依據制訂課程標準,即教學大綱,其內容應包括:學習目標、課程內容、課時細目、對知識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實踐教學的組織和要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對實驗實訓設施設備的要求、考核考試的標準和方法等。
第五階段:學習情境設計。通過與精通崗位技能的企業行業專家顧問和專兼職教學團隊的合作,以“教、學、做”為一體,工學結合為設計指導思想,設計具體的學習情境。以企業行業真實工作流程和崗位操作規程為導向開發教學與訓練項目,作為學習情境的任務單元并開發相應支撐教學資源。
第六階段:教材編寫。由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是建立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的,工作行業、地域、工作性質、工作崗位、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要求等因素的不同,會導致各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建立出現差異性,所以很難有統一的通用教材。各高職院校必須結合當地行業企業的具體情況和本校的實際,組織開展教材編寫工作,以提高教和學的效率。
四、我校《空中乘務》課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改革實踐
1.課程開發步圖1:

2.課程內容重構:課程內容設計為4個模塊:飛行前的預先準備、飛行前的直接準備、飛行中的飛行實施、飛行后的航后講評。每一個模塊之下,以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為單元,設計出若干完整獨立的學習情景(任務)。在每一個情景中,按照工作過程開展的順序,找出支持情景完成的關鍵技能點。全部課程設計了4個模塊,19個任務,即19個學習情景。飛行中的飛行實施模塊包括9個學習情境,如圖2所示。

3.教學模式設計:圍繞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采取“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過程包括交待任務背景、進行任務描述、關鍵技能點學習、綜合任務訓練、任務考核5個環節,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教學過程行動化,為學生提供融“教”“學”“做”為一體的學習機會。
4.教學方法設計:①啟發引導法:教師先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由教師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一般規律或概念。②情景模擬法:通過設置一些真實場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③角色扮演法:在教師創設的特定情境之下,讓學生扮演特定組織中的有關角色,通過體驗式學習演練,達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只有在課堂上做到了變教師主導為學生行動,才能保證職業特色培養目標的實現。
5.課程的考核: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核和能力綜合測評。在課程總成績評定中,平時考核占70%,期末考核占30%。平時成績包含出勤、課堂提問、討論、角色扮演、模塊小結、實習表現等內容,在考核指標中加入了相應的素質考核指標。
五、體會與思考
1.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教學改革,改變了傳統學科知識體系統領課程設置的方式,成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兩種不同類型教育相互區別的顯著特點。
2.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崗位工作過程分析是課程構建的基礎,學習情景的選取是課程建設的關鍵。
3.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的實施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專兼結合“雙師”型師資隊伍和企業行業專家顧問,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訓練項目,這為本次改革提出了新的建設課題。
4.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教課程教學有利于學生獲得全面、和諧、切實有效和有用的教育,這種課程模式在國際上已經非常普及。但要真正實現按工作過程導向的行動體系重構,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與實踐,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總結自己的經驗,開發出適合中國特色的高職課程。
參考文獻:
[1]孫薇:高職教育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的思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8,8:94-96
[2]趙志群:對工作過程的認識,職教論壇[J].2008,7
[3]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J]. 中國高教研究,2009,4:66-70
[4]姚虹華 廖正非 武智慧:航空服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整體開發[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6-9
[5]瞿凡:高職院校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