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課題名稱《南疆發展區域特色支柱產業的經濟研究》,基金項目編號06JHQYB0033
[摘 要] 比較優勢理論對于指導農業生產專業化和區域布局合理化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因此,本文以新疆克州地區農業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比較優勢原理,對該地區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進行動態化定量分析,評價并確定該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支柱產業,并提出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的合理化建議。
[ 關鍵詞 ] 克州 優勢產業 比較優勢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全州東西長約500千米、南北寬約140千米,總面積7.2468萬km2,90%以上為山區,是全國唯一以柯爾克孜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州,也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的戰略重州。到2007年底,該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9.71億,較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分別為27:17:56,農業成為繼外貿業后的第二大支柱性產業,按照“調優種植業,突出畜牧業,大上林果業”的發展思路,將比較優勢理論用于農業優勢產業量化選擇中,對于識別優勢產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具有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區域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中逐步發展起來到。比較優勢理論是以國家之間先天賦予的生產條件差別為貿易基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嘉圖(Ricardo,1817)、赫克(Hecksche,1919)、俄林(Ohlin,1933)。比較優勢原理主要論證了地區之間在區域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基礎上開展貿易的互利性,區域比較優勢的客觀存在為地區因地制宜推進區域專業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后一些經濟學家,如巴拉薩(Balassa)和皮爾遜(Scott R#8226;Pearson)等人在計量經濟模型上加以發展,力圖科學、準確地測量比較優勢及其變化,到20世紀70年代末,該方法逐步拓展到農業領域。目前,主要有6種較為常見的比較優勢計量方法與測度模型,如:1.“顯示”比較優勢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2.凈出口指數(Net Exports);3.勞動密集指數法(Labor Intensity Indices);4.區位商法;5.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DRC);6.區域農產品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其中應用最廣泛的首推區域農產品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本文采用該測度模型對克州地區農業優勢產業進行量化選擇與分析。
二、比較優勢指數法測度模型
本文的測度模型借鑒了區位商法的思路,設計了集中反映資源稟賦、生產規模為主的多因子交互作用的農業綜合比較優勢相乘模型:

其中Cij表示i地區生產第j種農產品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Xk表示第i地區第j種農產品的第k項因子(資源稟賦、生產規模)的比較優勢指數,當其中任意一項指數趨于零,該區域該項指標的優勢都將喪失。當Cij>1,說明i區j種產業具有綜合比較優勢;當Cij<1說明i區j種產業不具有綜合比較優勢。下面是資源稟賦和生產規模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模型:
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指數:Cij=yij/yi/yj/y,Cij為反映i區j種產業產出效率比較優勢的區位商。yij為反映i區j種產業產出效率的指標。Cij>1,表明該地區某種農產品資源條件相對于上一級區域具有相對優勢,反之則無優勢可言;規模比較優勢指數:Pij=Sij/Si/Sj/S,Pij為反映i區j種產業規模比較優勢的區位商,表示意義與上相同。
三、克州優勢農業產業量化選擇分析
1.比較優勢指標識別
比較優勢的識別是在選擇適當指標的基礎上,通過計算區位商,對不同地區各部門、各品種之間的相對優勢進行比較,識別指標的選擇主要考慮3個因素:(1)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2)識別指標的可比性(3)識別指標的代表性和重要性。由于所在區域的稟賦資源不同,南疆各地州在農業上形成了地方傳統產品和特色優勢,筆者運用比較優勢分析的方法,選擇種植面積、牲畜頭數等指標計算克州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的規模指數,選擇總產量和產肉量等指標計算資源稟賦指數,對克州主要傳統農產品進行了對比分析。
筆者選用了2000年~2007年連續8年的《新疆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反映第一產業中不同產業或品種的優劣勢,以便進行動態的量化選擇。
2.種植業比較優勢量化分析
根據表1所列數據分析,克州主要傳統農業產品中,糧食作物占據明顯的比較優勢,油料作物比較優勢不明顯,棉花的比較優勢差。克州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麥、玉米、豆類等,連續8年的規模比較指數均在1.7以上,從綜合指數看,歷年的糧食作物都具有明顯的綜合比較優勢,可以說,糧食產業是克州地區的優勢特色產業。2006年,克州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玉米、豆類的種植產量所占比重分別是3:52:44:1,糧食、棉花、油料種植面積所占比重分別是69:15:2,因此,小麥和玉米作為克州主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在整個種植業中具有明顯優勢,糧食生產是區域支柱產業之一。歷年數據反映出,近年糧食、油料耕種面積減少,棉花種植比例擴大,但總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均逐年上升,但漲幅較小。表明克州近幾年來種植業的集中化、規模化程度具有一定優勢,糧食生產在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全州的農產品種植結構進一步調整,提高了種植業單產和品質。

3. 林果業比較優勢量化分析
選取克州地區主要的水果作為該地區優勢林果業的分析對象,通過分析確定克州林果業的優勢產業。

從表2可以看出,克州林果業中杏和葡萄產業的規模指數和資源稟賦指數多年來均大于1,處于優勢地位。但動態地看,葡萄產業的三個比較優勢指數近幾年來都大于1,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屬于林果業中的擴張產業,在該區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杏產業呈現下降趨勢,屬于相對萎縮產業,其競爭力在減弱。從自2002年起將石榴產業單獨列為一個統計指標即可看出,雖然2003-2006年石榴產業的比較優勢指數小于1,在克州林果業中還不具有比較優勢,但石榴的生產規模逐年擴大,綜合比較優勢指數顯著提高,產業增長迅速,反映出很好的發展潛力,對地區經濟的貢獻比較明顯,未來將是該地區具有一定優勢的產業。桃、蘋果和梨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都小于1,指數呈下降趨勢,說明它們缺乏比較優勢,不具有競爭力。此外,從整體產業結構看存在嚴重的不穩定性,種植種類單一而趨同,杏、葡萄的種植規模和效益動蕩不定,上下浮動較大,其他產業市場份額都很小,往往造成豐產不豐收的現象。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克州林果業不論從規模還是效率分析,杏和葡萄都具有明顯的綜合比較優勢,石榴和桃的生產發展迅速,這四類水果有條件培育成克州的支柱性產業。克州水果栽培在農業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商品生產基地逐步形成。根據2007年《新疆統計年鑒》顯示:各類瓜果已初步形成阿克蘇的蘋果產區,巴州、阿克蘇的梨產區,喀什的石榴產區,和田的紅棗產區等農產品區域布局,目前克州可將杏、葡萄作為林果業主打產業,將地方特色明顯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無花果、石榴等作為輔助產業,納入新疆林果業發展的整體布局中。
4.畜牧業比較優勢量化分析
選取克州地區主要畜產品,通過比較優勢分析確定克州畜牧業的優勢產業,如圖1所示。

從圖可以看出,從克州畜牧業比較優勢指數動態變化看,克州養羊業發展總體比較穩定,1999年~2006年山羊養殖業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在2左右波動,綿羊養殖業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在1左右徘徊,說明山羊養殖業比綿羊養殖業更有競爭力。1999年~2006年克州養牛業總體呈上升趨勢,雖然其規模比較優勢指數有所波動,但其效率和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呈穩定上升,說明克州養牛業產出效率有明顯提高,競爭力呈增長態勢。而養馬業三個比較優勢指數多年變化比較穩定,規模比較優勢不足,效率比較優勢較明顯。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可將克州山羊、牛、馬、綿羊四大產業培育成畜牧業的支柱性產業。克州山羊飼養規模超過全疆平均水平,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可培植為克州畜牧業中大有潛力的支柱性產業。且效率指數高于規模指數,說明該地區充分利用草場資源,發展高山畜牧業,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科學管理,已進一步提高了山羊的產量和質量,培育和發展了具有比較優勢和行業競爭力的畜產品加工產業。牛飼養具有明顯的區域比較優勢,歷年牛的飼養總體較為平穩,近年有緩慢上升的趨勢。克州馬養殖整體優勢較為突出,說明克州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的措施已起到一定成效,畜牧業的養殖結構趨向合理。綿羊的養殖雖不及山羊,但歷年指數變化較為平緩,并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應給予重視。克州生豬養殖整體水平較低,缺乏競爭優勢,這與該地區常住居民的宗教信仰有很大關系。
四、結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克州農業逐步形成了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為主的增長格局,克州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在于:按照“調優種植業,突出畜牧業,大上林果業”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優勢特色資源轉換步伐,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1.目前克州發展農業支柱性產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和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條件差,人均占有耕地少,耕地資源嚴重不足,土地開發后備資源匱乏,天然草場低產低質,草地超載退化加劇,生態環境脆弱。
(2)產業支撐作用較弱,特色林果業僅有木納格葡萄、巴仁杏種植初具規模,產業鏈尚未形成;
(3)畜牧業主要以活畜交易為主,缺乏初級加工和精深加工,科學技術推廣應用有待于提高;
(4)農牧民脫貧難度大,仍有8.2萬低收入人口,勞動者素質偏低。
由于農業本身是一個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因此,以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理論在區域農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利用該理論選取具有地方優勢的支柱性農業支柱產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使區域農業布局合理化,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是克州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筆者就第一產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個人見解。
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
針對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的產業現狀和區域布局,重點應從結構調整和優化上著手。
(1)種植業
種植業圍繞“穩糧棉、增飼草、上瓜菜”的發展思路,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形成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以種植業促進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棉花重在提高品質,實現增產增收;畜牧業發展需擴大飼草料種植面積,主要以玉米和苜蓿為主;油料作物在整體種植業中比重很小并呈下降趨勢,可以不作為重點培育對象。
(2)林果業
林果業以上檔次、創品牌為目標,逐步淘汰低產、低質、低效產品,重點發展木納格葡萄、巴仁杏、無花果、石榴、沙棘等特色林果。圍繞市場需求,加大保健食品、天然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開發力度,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進一步提高產量和質量,在鮮果、飲料、瓜果制品等方面培育一批有知名品牌、有競爭實力的產品,形成規模經營,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畜牧業
畜牧業實施“品牌”戰略,堅持生產與加工相結合,努力打造高山牦牛、柯爾克孜羊等畜產品品牌,加速畜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實現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益,以肉、奶畜產品生產為重點,推動肉制品和牛奶加工業的發展。同時適度控制發展草原畜牧業,嚴格執行“兩禁”措施,切實保護天然荒漠草原生態系統,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此外,立足市場需求和優勢資源,培育、扶持、引進一批以農畜產品加工、儲藏、銷售為主,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重點發展特色林果和高原綠色畜產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強品牌產品。并積極支持為農服務的各種專業合作組織、中介機構、經紀人隊伍發展,探索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產業化。
3.優化生產力布局,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著力提升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水平。在經濟布局上,打破行政隸屬關系的限制,實行產業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從各縣(市)實際出發,找準突破口,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強化阿圖什中心城市功能,重點培育糧食、林果加工等產業,加快發展農區畜牧業和城郊畜牧業;充分利用阿克陶縣周邊地區糧食、棉花、水果等資源和市場,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規模化種植,精細化加工,市場化營銷。烏恰縣農業重點開發畜牧業以牦牛肉系列產品為重點的有機畜產品,積極發展阿魏菇等特色種植業;阿合奇縣重點培育生態畜牧業,發揮草料基地效益,調整畜群結構,加大品種改良,擴大柯爾克孜羊養殖規模。
參考文獻:
[1] 唐華俊 羅其友著:農業區域發展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46-47
[2] 馬慧蘭: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理論分析.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4):246-250
[3] 羅其友 陶陶 李建平著:農業區域發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180-186
[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2003-200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