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際直接投資作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對全球及各國和地區經濟的貢獻有目共睹。我國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國, 改革開放以來,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對中國的經濟成長、產業升級、科技進步以及就業等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我國一直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對國際直接投資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中國也不例外。在此,本文分析了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及特點,并以福建省為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了改善投資環境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 關鍵詞 ] 外商直接投資 投資環境 關系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了加快自身的經濟發展,我們一直致力于吸引國外的資本來推動我國的建設事業,這種努力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得到了顯著提高,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取得了長足進步,從1993年起連續保持世界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吸收國的地位。截止2006年底,我國已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918.97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中國家。這其中,福建由于處于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區的特性,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沒有外商直接投資,我國的國民經濟就不可能出現快速的增長,而福建本省的發展速度也會呈現動力不足的狀況,外資成為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不可缺少的拉動力。但是,在我國經濟轉軌進入中后期、經濟增長方式已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對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有一個更加清醒和客觀的認識,既要看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不能忽視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一、各省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分析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中首次引入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指數(Inward FDI Index)概念來評價各經濟體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的成功度。在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對該指數進行了簡化和修改,重新命名為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指數(UNCTAD 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指數為某經濟體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球份額與其GDP占全球份額之比。
2000—2003年期間,廣西、遼寧、山東3省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指數值在0.8—1.2之間,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與其經濟規模基本相符;海南、廣東、福建、上海、北京、江蘇、天津等7省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指數值大于1.2,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明顯大于其經濟規模;其他省市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明顯小于其經濟規模(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指數值<0.8)。2005—2008年期間,山東、浙江、江西3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指數值在0.8—1.2之間,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與其經濟規模基本相符;廣東、江蘇、上海、天津、海南、福建、北京、遼寧等8省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指數值大于1.2,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明顯大于其經濟規模;其他省市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績效指數值均小于0.8,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明顯小于其經濟規模。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以福建省為例
1.方法介紹
(1)向量自回歸
向量自回歸模型采用多方程聯立的形式,不以經濟理論為基礎,所有變量都被假設為是內生的。每一個方程中,內生變量對模型的全部內生變量的滯后項進行回歸,從而估計全部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不帶有任何事先約束條件。含有個變量滯后期的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是n維內生變量,∏p是待估參數矩陣。是隨機擾動項,也被稱為新息,與自身滯后值和解釋變量無關。
(2)脈沖響應函數及方差分解
向量自回歸模型還可以用來估計脈沖響應函數,即確定每個內生變量對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內生變量的變化是如何反應的。以雙變量 滯后1期的VAR模型為例:

如果新息在t=0時增加1個標準差,不僅當前值立即改變,而且還會通過當前值影響到和今后的值,脈沖響應函數正是描述這些影響的軌跡,顯示任一個變量的擾動是如何透過模型影響所有其他變量,最終又反饋到自身的過程。方差分解是另一種表達模型動態特征的方法,是將系統的預測均方誤差分解為系統中各變量沖擊所作的貢獻,從而了解各新息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性。
2.實證分析
(1)數據選取
本文選取1979至2007年的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福建省統計年鑒-2008》及《福建經濟與社會統計年鑒-2008》。經濟增長用GDP反映。將福建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FDI數值用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折算成人民幣。為消除物價因素的影響,采用1978年為基期的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兩個變量進行縮減,并取自然對數,為LnGDP和LnFDI,以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其相應的一階差分序列為△LnGdP和△LnFDI。
(2)模型分析
福建省的外商直接投資(FDI)與其經濟發展(GDP)也有著緊密的聯系。雖然起初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微弱,但隨著時間的滯后,該影響會逐漸增強。經濟發展對外資吸引的作用也是逐漸增強的。兩者的相互響應在前期有小幅波動,但在長期卻呈現穩定的正向關系,并且福建經濟發展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資對福建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經濟危機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
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改革開放之初,由于我國給予外資的各種優惠政策和特殊的法律保護,我國的成本優勢明顯,獲利空間大,因而外資蜂擁而入。當如今中國市場的成本發生變動并進而侵蝕到外企的利潤時,選擇撤離就成為外資最原始的商業沖動。對那些缺乏核心技術優勢、對優惠政策較為依賴的加工貿易型中小跨國公司來說尤其如此 。而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更影響了當前外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已對外商直接投資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于2009年2月指出, 2008年全球外商投資流量較2007年至少減少了20%。隨著經濟危機的進一步發展,2009年外商投資流量將可能進一步減少。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外商投資流入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923.9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3.58%,但從2008年四季度開始,吸收外資呈現回落態勢,2008年10月以來實際利用外資連續出現同比負增長。例如,2008年11月當月實際利用FDI為53.2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6.52%。2009年1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96家,同比下降48.73%;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75.41億美元,同比下降32.67%。同期,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53.76%,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70.03%。
四、改善投資環境的策略
1.優化投資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各省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通過合理引導外資行業分布,可以有效的改變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結合國內外產業發展趨勢和特點,應注重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環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投資。鼓勵外商投資節約、高效、清潔的能源、資源產業和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鼓勵外商投資發展循環經濟和可再生能源,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資項目準入。鼓勵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外包,注重新型服務業發展。
2.引導外資項目分布,促進外商投資地區平衡
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照當前的發展情況,外商投資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將有進一步擴展的趨勢。以福建省為例,閩南沿海地區和福州具有優越的政策、區位、比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先行改革開放的體制優勢,仍然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為了促進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分布平衡,必須采取以地區傾斜政策為主轉變為以產業傾斜政策為主,同時輔以對福建北部、西部地區一定程度的地區傾斜,從而在全省逐步形成基本統一的、穩定的和透明的外資政策。福建北部和西部地區應該緊緊抓住外商投資企業因沿海發達地區由于工資、地價等生產成本提高而向內地的產業轉移的契機,充分發揮北部和西部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進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改善引資環境,吸收更多外商直接投資,促進當區經濟的發展。根據2008年福建年鑒統計結果表明,2007年臺商實際到資5.51億美元,新批總投資3000萬美元以上臺資項目有25項,集中在廈門、福州、漳州、南平4市,其中南平市1項,合同臺資3220萬美元。說明了在實施的協調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和福建北部、西部地區利用外資傾斜政策的作用下,這些地區將在短期內實現利用外資的跳躍式增長。
3.樹立綠色GDP觀念,加強政府科學調控管理
綠色GDP是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自然資本的消耗,得到經過環境調整的國內生產總值。綠色GDP是對GDP的一個補充和完善。GDP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了經濟發展,卻沒有反映出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容易過高地估計經濟規模和經濟增長,給人一種扭曲的經濟圖像。特別是對依賴于開發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獲得重要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開展資源環境核算,對GDP進行相應的調整就更為重要了,這就是提出綠色GOP的背景。比如采伐林木,經濟總量增加了,但過量采伐后對自然資源造成了破壞,相應的成本就應在經濟總量中扣除。再如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應從經濟總量中扣除。
發展綠色GDP,首先是要根本扭轉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觀。只有地方政府改變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觀,才有可能使地方政府集中精力解決經濟社會中的重大問題。只有把環保方面的指標納入干部考核體系,使環保業績直接影響地方官員的政績,環保戰略才能夠得以有效實施,環境目標才能得以實現。當然這并非否認經濟發展的作用,保持一定速度的經濟發展仍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發展綠色GDP,其次是要開展地區環境污染調查,查清污染源,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補救污染現狀,徹底取締污染企業。對福建省突出的江河流域的跨界污染問題,要加強行政區之間的合作,協同努力解決跨界污染。各行政區應改變獨善其身的環保思想,樹立自己的利益是建立在他人利益基礎之上的意識,在互利互信基礎上合作,實現區域整體的環境利益。
發展綠色GDP,應在抓好環境治理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扶持以生物醫藥、綠色苗圃、生態旅游為主的生態經濟。事實上,具備綠色意識的省市可從優美的環境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除了風景區的收益,良好的環境可吸引更多的制藥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等“綠色產業”。
2010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所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復雜,各省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工作方針,努力保持吸收外資政策的穩定性和預見性,把創建投資新環境、形成競爭新優勢作為工作重點,為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多便利,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青:東西部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優劣勢差異的實證研究.湖北社會科學. 2008年第8期
[2]常玉珍:改善投資環境的措施分析.財稅金融.2007年第14期
[3]楊勁松:對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第1期
[4]彭有軒 張相文:王良華.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應對經濟危機的對策.政策建議.2009年第18期
[5]張禎珍:改善我國投資環境增強國際競爭力芻議.沿海企業與科技.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