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是區域內產業融合的進程。產業融合具有創新性優化效應、競爭性結構效應、組織性結構效應、競爭性能力效應、消費性能力效應和區域效應,產業融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因此,為了更好的推進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就得加快制定相關措施促進成渝經濟區的產業融合。
[ 關鍵詞 ] 成渝經濟區 產業融合 產業集群 區域競爭力
一、區域產業融合促進產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的作用機理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不同的空間經濟主體之間為了生產、消費、貿易等利益的獲取,產生市場一體化的過程,包括從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到經濟政策統一逐步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狀態與過程、手段與目的的統一,產業融合能夠提高區域之間的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加速區域之間資源的流動與重組。產業融合將打破傳統企業之間和行業之間的界限,特別是地區之間的界限,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實現業務重組,發展新的業務,這將會加速區域之間資源的流動和重組,產生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產業融合將促進企業網絡的發展,有助于打破區域之間的壁壘,增強區域之間的聯系。同時,產業融合擴大了區域中心的擴散效應,有助于改善區域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
二、成渝經濟區發展現狀
1.成渝經濟區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及機遇
(1)區位優勢。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地域空間來看,成渝經濟區位于中國的中心地帶;從東中西三大區域看,它通過長江可以貫通中東,直至沿海最發達地區;從國家安全戰略角度看,成渝經濟區始終是祖國的戰略后方和國防安全基地;從西部大開發的角度看,以成渝經濟為核心的長江上游經濟帶可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火車頭。
(2)工業經濟已成規模。成渝經濟區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綜合配套能力強。全國40個工業大類中,成渝經濟區有39個,特別是國防科技工業和成套機械裝備制造業,是具有全國領先地位的重要優勢行業,同時在機械、電子、航空、交通設備制造等領域也形成了在全國具有優勢的工業行業和企業集團。
(3)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成渝經濟區已初步形成鐵路、公路、內河航運、航空和管道運輸相結合的綜合運輸體系,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相互配套;依托交通基礎設施帶來的時空變化和貨物流向、流量以及頻率的變化,發展現代物流、樞紐經濟,極大的優化了空間發展格局和產業布局。
(4)產業發展規劃確定。成渝經濟區的產業發展定位為:建設國家六大重要的產業基地。在產業發展上,一是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發揮豐富的水電、天然氣、釩鈦等區域資源優勢,建設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圍繞清潔能源產業發展重大裝備制造業;發展優勢農產品加工業。二是發揮成渝地區豐富的科技資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國防科研產業。三是依據成渝地區勞動力資源優勢和交通、物流業、金融業、信息業等發展基礎,建設現代服務業基地。
(5)人力科技資源豐富。成渝經濟區人口接近1億,每年僅在沿海打工的勞動者多達1500萬以上。近年來,以縣為基礎,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大大加強,素質有很大提高,已形成一個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勞務輸出產業鏈。區內擁有近80所高等學校,在校大學生50余萬人,兩院院士50名,科研機構和專業技術人員眾多,此外還有龐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
2.成渝經濟區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及挑戰
(1)行政體制障礙。“成渝經濟區”分別隸屬于四川省和重慶直轄市,從而由一個省內經濟區躍升為省際經濟區,令“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受到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不整合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制約。
(2)產業結構相似度高。川渝分治之后,成渝經濟帶產業發展一體化方面的進展放慢,經濟帶內產業
協作未達到預期效果。涉及多邊聯合的大的投資項目很少,各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情況更為嚴重。直接導致了川渝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產業結構,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嚴重削弱了各自的競爭力。
(3)產業集群剛起步。與其他經濟區相比,成渝經濟區優勢產業少,尚未形成成熟的園區經濟。僅在少數產業如天然氣化工、機械裝備制造、彩電、汽車和摩托車、國防科技工業、食品工業(豬肉、白酒)等占有一定的優勢地位,產業集群發育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區域內僅有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4)經濟體制改革難度大。成渝經濟區內有大量的以國防科技企業、中央屬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的組織形態。這種結構在促進成渝經濟區工業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非國有經濟已經成為帶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引擎的這一大背景下,區域內非國有經濟比重僅占三分之一。國有小企業的改革已經基本完成,國有大中型企業特別是中央屬大企業和國防科技工業企業改革難度很大,這些都是成渝經濟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差距不斷拉大的根本體制原因。
三、推進產業融合,實現成渝經濟一體化
1.充分利用各種政策資源
成渝經濟區的建立將對成渝經濟帶,特別是成都和重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政策機遇”。因此,一定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城鄉經濟和區域發展,建立主體功能區,把握并抓住這次機遇加快成渝兩地經濟發展的步伐。
2.打破行政壁壘,加強成渝兩地合作的政策
加強互補與合作,尋求錯位發展、差異化競爭,把兩地經濟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以經濟的融合與雙方的共同發展作為考核的標準、摒棄狹隘的單方面的用GDP、財政收入考核官員的評價體系,把行政效力建設的目標與重點放在雙方合作上,兩地政府共同建設服務于成渝經濟區整體的服務型政府,并且可以爭取行政管理班子的交叉和輪換,以人事的互動帶動經濟思想的互動。建立開放、規范、競爭、有序的商品市場;破除行政壁壘,實現交通、物流的免費互通;促進產品在整個經濟區的自由流通;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取消兩地的就業戶籍限制,建立流動人口“便參保、易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要在經濟區內促進產品的互惠貿易,構建無障礙的貿易流動機制,促進產業互動、利益共享;構筑企業合作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投資領域,消除民營經濟進入市場的障礙。
3.處理好央企、當地企業和“三企”之間的關系,加強經濟合作
區域內許多重要資源開發,都必須央企參與;同時,央企在政策條件和外部環境方面,一般也優于地方企業,可以節約地方許多管理成本。四川要與重慶加強在“三企”協商方面的聯系,爭取能與重慶一起,在合作項目上加強與央企的合作,通過央企解決政策環境等難題。
4.進行產業集群的深入合作,相互補充,共同發展
成渝經濟區的產業集群發展必須突出區域優勢特色,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促進產業集群的轉型與升級,將成渝經濟區的產業打造成一個整體的影響全國的區域性品牌。 對比川渝產業,相對于四川,重慶有三個明顯的強勢產業,儀器儀表及機械制造、交通設備制造、機電產品;四川強勢產業則在食品飲料、計算機、電子產品、住宿餐飲等方面;在醫藥制造、通訊設備、房地產方面,兩地實力相當,這九個方面的產業,有的可以聯合,有的可以互補,合作的空間很大,兩地應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社會的輻射帶動作用。
5.大力發展教育,加強科研院所的孵化帶動作用
首先,鼓勵引導企業主動與川渝的科研院所進行科技合作,積極探索大專院校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強科技信息網建設,搞好與成渝經濟區技術市場的對接。然后,要充分利用成渝眾多的高等教育資源和科研院所高層次人才優勢,加強合作,借用一大批成渝的專家、學者來經濟區的各市、縣掛職、兼職、任職,成為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咨詢專家和發展顧問。每年選拔一批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經營人才和科技帶頭人到相關院校深造或進修,選送若干名中青年機關干部到經濟區內各市、縣對口業務部門掛職鍛煉。最后,加快各級各類開發園區特別是科技園區建設,吸引國內的相關高科技成果在區內落戶,推進高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
注釋:
用相關系數r來衡量產業結構的相似性。-1≤r≤1,r的值越大,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越趨同。R=一1時,對比地區的產業結構完全不同,當r=1,對比地區的產業結構完全相同。成渝經濟帶內各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的相關系數偏高(全在0.7以上)。
參考文獻:
[1]陳柳欽:產業融合問題研究[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陳柳欽:產業融合的發展動因、演進方式及其效應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3]李文:常州與上海產業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對策措施[J].宏觀經濟觀察.2004
[4]鐘敦慧 張明舉:共建成渝經濟區政策措施保障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08
[5]王子璇 唐杰:對成渝經濟區現狀分析及一體化建議[J].現代商貿工業.2008
[6]甘紅:成渝經濟帶整合與協調發展[D].西南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