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企業管理結構由原來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一體制漸而轉向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制,因而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代理關系也由此產生,企業財務管理中找到造成代理問題的原因,嚴格控制代理成本,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不良代理問題給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 以促進企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 關鍵詞 ] 委托代理成本 危害性 嚴格控制
作為公司的所有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經理人最大化自身利益行為所引致的代理成本。不合理的資本激勵水平也會挫傷經理人的經營管理積極性致使他做出了不利企業的逆向選擇, 形成了無效甚至有害的代理行為。本文就此問題進行相關探討。
一、不良代理行為會造成的高額代理成本及對股東財富的巨大損失。
1.利用企業控制權對公司資產的不正確使用
2002年5月3日,惠普正式宣布完成對康柏的兼并,成立“新惠普”。這是世界IT史上最大的兼并案,交易金額高達190億美元。2003年12月,在合并順利完成僅僅一年多之后,惠普進行了第二輪重大架構調整。2005年1月14日惠普又宣布了另一個重大的結構重組計劃,將公司最為贏利的部門與過去一年營業利潤率只有0.9%的PC部門整合。這三件震驚業界的大手筆合并,戰略轉型,架構重組卻完全是出自總裁兼CEO卡莉的個人意愿! 然而,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轉型伴隨著并不能令華爾街和投資人滿意的業績:在卡莉執政的6年之中,惠普的股票價格縮水63%,惠普的股價從最高曾超過70美元,到如今卻長期在15-25美元間盤桓。于是2005年2月9日,在各方壓力下卡莉被迫宣布辭去CEO 職務離開了惠普。
卡莉的例子說明了如果過于強調企業經營權的獨立性,代理人有時在為獲取超額現金流進行無利潤的投資以增大公司的規模進而增大他們的報酬與特權的目的下,脫離股東控制,盲目的投資,兼并, 既引發了極高的代理成本也損害了股東的利益,,給公司經營發展帶來重創。
2.代理人對經營風險的偏好
兩權分離制下的經理人對企業經營風險有不同的偏好和認識: 經理人的報酬大部分由固定工資組成,公司的收益增加了而經理人獲得的利益相對卻較少,二者不是正比例關系,然而一旦經營風險過大,公司發生嚴重財務危機或破產就會對經理人的名譽造成負面影響,大大地降低經理人的市場價值,增加了他們另謀職位的難度。于是這一類職業經理人會左右公司的投資與財務政策,最大程度上減少公司所面臨的風險,作出犧牲股東利益以達到明哲保身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投資決策。他們相對于股東而言,對風險持謹慎態度,更接近于債權人,具有較小的風險偏好性。
然而也有的經理人屬于風險追逐型,經理人本質上比出資人更大膽,因為是拿人家的錢冒險,去實現自己的利益。但過度冒險則可能會使企業瞬間破產。2004年12月的中航油事件中,正是因為個別決策者無視國資委明確規定的決策權限,憑個人的主觀臆斷,動用巨額資金炒石油期貨,最終導致國有資產的重大損失。而1995年2月26日,擁有233年歷史的英國巴林銀行宣布倒閉銀行,以1英鎊的象征性價格被荷蘭國際集團收購。也是因為一個期貨交易員的鋌而走險,造成了震驚世界的這一經濟事件。
3.企業代理人的敗德行為
企業管理層在企業并購中往往會擔當主要談判者,因為他們擁有充分的信息優勢,更了解企業的真實價值,但是因為是委托代理的關系他們卻缺乏按照真實價值討價還價的動力,往往會利用企業所有權易主的機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忽視和損害企業所有者的利益。
在徐工集團并購案中,企業代理人的道德風險問題在國有資產的賤賣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徐工集團的企業管理層在得到外資的利益承諾后即原有企業管理層保持穩定和并購后享有股權獨占或絕對控股,便置國家利益于不顧,作出不利于政府的逆向選擇:徐工機械控股的徐工科技2004年前一直保持年贏利1億元左右,但在凱雷并購的2005年卻突然顯示了極不正常的業績軌跡:虧損1.29億元,比2004年降幅達230%,而其2005年主營業務收入仍為30.84億元,只比2004年降低10%。于是凱雷得以極低的價格并購了優質的國有大型企業。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雙匯并購案中,雙匯集團事先對并購中的受讓方提出了多達13項的限制條件,使國內外食品企業或其它有實力企業集團被強制排除在外,有資格購買的只能是早已圈定的幾家國外投資銀行,從而使并購完全達到了雙匯集團管理層事先選擇的結果。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如此有預謀有準備的敗德行為帶來的是給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造成了企業的低價賤賣。
4.另外對經理的評價、激勵程度和懲罰程度、經理的預期任期等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也影響著經理行為選擇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委托代理成本是企業財務管理中需要大力控制的重要成本,妥善處理代理成本問題,才能有效降低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應有效控制代理成本
那么該如何協調經理人員與股東的利益取向,限制經理人利己行為產生的代理成本問題呢?
1.有效的激勵方式能使管理者選擇最有利于股東利益的行為
研究證明,在持股權與公司績效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所以讓經理人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和股票期權,將其個人利益和企業長遠利益結合在一起,能夠長期激勵經理人為企業創造價值,有利于保持二者利益一致。
2.提高管理者的持股權
高比例的持股權還解決了管理者的不同風險偏好問題, 可以避免憑個人的主觀臆斷,鋌而走險的冒險行為, 作出更符合股東利益的投資決策。
3.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代理成本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對稱,那么建立職業經理人聲譽機制和獨立而強大的外部會計和審計制度,充分有效地揭示相關信息,可以最大限度的約束職業經理人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股東利益的行為。
在企業財務管理中找到造成代理問題的原因,嚴格控制代理成本,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不良代理問題給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 以促進企業的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