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經濟法責任在經濟法學中是一個基本概念,目前學術界對經濟法責任的看法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在結合各家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經濟法責任的概念。在探討經濟法責任概念的基礎之上,對經濟法責任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探討,認為經濟法基本特征包括了三個主要方面,即經濟法責任的雙重性、綜合性和經濟法責任形式多樣性等。
[ 關鍵詞 ] 經濟法責任 基本特征
一、經濟責任的概念
目前學術界對經濟法責任的概念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四種,分別是: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責任指的是人們由于違反了經濟法中所規定的基本義務,而對此所付出的代價;第二種觀點認為,經濟法責任指的是經濟法的主體由于實行了經濟法中所規定的法律法規行為而應該承擔法律所規定的強制性的法律義務;第三種觀點認為,經濟法責任是指對于那些違反經濟法學的相關義務或者是不正當的行使經濟法的權利,由此而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第四種觀點認為,經濟法的主體由于實行了違反經濟法律中所規定的行為而必須承擔的相應法律后果,也可以這樣說,經濟法主體由于侵犯了經濟法中所保護的法律權益,經濟法主體必須對這種違法行為而接受法律的制裁。
法學界的專家學者,在對經濟法責任的概念進行界定的時候,是從“責任論”和“后果論”這兩個方面出發來加以界定的。將法律責任認定為是一種否定性的評價,其優點主要表現在,這是從法律價值標準之一角度出發的。認為法律責任是與法律上所認定的不希望發生或者是明確加以反對的相聯系,其缺點是法律之中的否定性的評價,不一定就與法律責任相一致。將法律責任認定為是一種在法律上具有特定意義的義務,其優點就在與能夠有效揭示責任和義務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將法律責任認定為是法律上所產生的不利后果,這種界定方法的優點主要在于,是從利害關系這一角度出發來對法律責任和法律行為進行揭示的,也就是說行為人如果只是從自身的切實利益出發而將法律放在一邊,那么所產生的預期利益和現實利益就不能夠得到法律的承認與保護,甚至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綜上所述,經濟法責任是獨立存在的,其責任關系與責任的方式也是獨立的。經濟法責任是與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部門法中所規定的責任具有相一致的責任形態,但是經濟法責任還包括了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等責任的方式,其具備綜合性和動態的發展性。從學科劃分和部門法劃分的相關理論來看,經濟法責任完全能夠獨立存在。按照違法行為違反的相關法律的性質,可以將法律責任分為兩個方面,分別是公法責任與私法責任,其中的公法責任指的是違憲責任、訴訟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等,而私法責任主要指的是民事方面的責任,很明顯上述劃分所采用的依據主要是部門法的存在。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是獨立存在的,經濟法作為一門部門法也是獨立存在的,那么經濟法所確定的責任關系就勢必會存在。從目前來說,經濟法理論和實踐之中,還沒有提出經濟法責任的專有方式,也就是說經濟法責任的相關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但是這還不能夠否定經濟法責任關系是獨立存在的,也不能夠認為經濟法責任的相關責任方式是獨立存在的。經濟法責任可以說是屬于經濟法范圍的一個概念,是經濟法將權利和義務看作是一個進行調整機制的調整方式,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考察應該從經濟法獨立性的相關歷史邏輯的角度來加以考察。
二、經濟法責任的基本特征
經濟法是同行政法和民商法等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法律部門所并列的較為新的法律部門,因為我國經濟法從開始到正式的確立時間才只有20多年,經濟法責任是傳統法律責任形式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并且將傳統的責任形式和相關的內容加以創新,形成具有經濟法特色的一整套的特殊責任制度體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法責任的雙重性
經濟法責任從本質上來看是國家對那些違反相關的經濟法義務時,所給予的否定性的評價,國家對相關的責任主體實行一定的抑制或者是強制行為,以便能夠維護相關侵害者的合法利益,使社會經濟秩序與關系能得到恢復的有效手段,所以經濟法責任具有懲罰與補償的雙重效用。在這里提到的補償是指,具有經濟法責任的相關主體以金錢的形式對其所帶來的侵害進行支付的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后果,這種具體的表現形式是指,具有相關責任的主體對受經濟法所保護的相關當事人在其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用金錢的形式所給予的補償。
然而,在經濟法的責任之中,占有主體地位的方面還是體現在其懲罰性上,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法中所認定的違法行為能夠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危害性,會使得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所以說必須采取太嚴格的法律制度來對其加以規范,進行強制性的制裁,最終達到對行為加以控制,并且保證經濟的立法目標能夠得到實現。這里談到的懲罰性,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指有責任的主體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向國家和社會對其違法行為進行交代,并付出一定的代價;另一方面是指必須對其違法行為加以及時的矯正,并對其它的適合本法律的相關人員或組織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經濟法中的很多方面都充分體現了其懲罰性的方面,例如在行政處罰的方面表現為加強罰款,在民事責任的方面則表現為加強賠償,刑事責任方面則表現為強化制裁,在很多的方面實行嚴格的制裁措施。經濟法責任與民事責任的不同之處表現在不將相關責任的主體對所侵害對象在價值方面的補償放在了首要的位置,這主要是因為在絕大多數的縱向型的法律關系之中,主體之間的地位并不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對價型的有償關系。因為補償對象沒有辦法將補償進行具體的價值化合數量化,也就是說經濟法的補償職責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進行相關的具體操作時遇到了困難,對其作用的范圍和領域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經濟法責任都具備補償性,其往往更傾向于懲罰性。
2.經濟法責任的綜合性
經濟法責任按照相關原則的要求,責任是和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程度相適應的,針對不同的違法行為按照其基本型性質和程度的不同可以設定的責任措施是有所區別的,也就是說行為本身的差序格局和一定的差別責任是按照不同的比例來進行安排的。另外,法律責任本身的外在的界限與內在的界限之間都是由社會關系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主要是由于社會本身能夠選擇著來對社會進行調整的各種各樣的限度。社會方式本身的選擇則主要是體現了社會關系的要求,責任設定的依據便是根據這里來的,法律責任的合理性也是從這里出發所得到的。
經濟法責任本身所體現出來的綜合性也是主要有經濟法中的那些違法行為的多樣性來決定的。經濟法中的違法行為是各種各樣的,其產生社會危害性的程度與性質也是不相同的,對那些違反經濟法的相關行為主要規定了三種主要的形式,這些形式分別是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表現出了多形式的一種特殊性。比如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第五條中的第一款第二項認為,擅自使用相關知名商品的包裝、名稱、裝潢,或者是使用和知名商品比較接近的包裝、名稱、裝潢,產生與知名商品相混淆的情形,從而誤導消費者認為是知名商品,如果是根據此來進行偽劣商品的銷售,給他人的經濟帶來損失的,也要追求其相應的民事責任。監督質檢部門可以讓其停止一切違法行為,并且將違法所得予以沒收,還要處以罰款,進而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如果是構成犯罪的主管人員和直接的相關責任人員,還有可能追究其刑事責任,以及要受到相應的刑事追究。這里不難發現,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權益如果受到侵害的話,在民事責任追究中可以得到補償;行政責任可以使各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能夠及時得到制止,使得已經遭受破壞的競爭秩序能夠得到及時恢復,社會公眾的利益可以得到有效保護;而刑事責任則主要是通過法律來對各種較為惡劣的情節和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進行依法懲治,并且保證犯罪活動能及時得到制止。經濟法責任保護的綜合性與多樣性得到了有效的體現。
3.經濟法責任形式多樣性
經濟法主體,一般是認為凡是能夠參加國家的經濟進行協調的過程之中的多種經濟關系的相關組織或者是個人。經濟法主體的外延性范圍是很廣的,也就是說經濟法所認定的主體的社會形態也是各種各樣的,經濟法主體的相關體系可以被認定為是“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框架與政府、社會中間層和市場的這樣一種模式,我們將這兩種模式進行進一步劃分可以知道,經濟法的主體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國家管理的市場主體、市場當中的中介組織和市場主體。在市場主體中最為活躍的形式是企業。將市場主體看作是最主要的形式、市場主體本身的職能和承擔方式的責任的標準進行劃分的話,企業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勞動者和經營者等。經濟法主體中的外延的廣泛性特征,還說明了經濟法責任中的另外的特點,經濟法責任本身的不對稱性:不同的經濟法主體本身的行為不同、法律地位的不同;國家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的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行為往往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經濟法主體具備的能力或者是主體之間的資格是不同的,經濟法主體形態具有的多樣性進一步決定了經濟法責任形式多樣性。
如果是根據法律責任本身是否具備直接的物質利益來進行進一步的劃分的話,可以分為非經濟責任與經濟責任。經濟法責任中還包括了懲罰性的經濟責任和補償性責任;然而在非經濟責任之中還包括了信譽責任、行為責任等具體的形式。
如果是根據責任的主體來進行劃分的話,經濟法責任可以分為管理主體承擔的責任與被管理主體承擔的責任。被管理主體的責任形式在目前在經濟法學界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管理主體所應該承擔的經濟法責任的具體表現形式在很多國家的經濟法中還沒有加以明確。可是對按照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的看法卻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國的經濟管理主體應當包含經濟管理相應機關和國家機關中工作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在國家經濟管理主體對經濟法中所明文規定的經濟管理方面的義務加以違背的時候,將會被限制,甚至是被剝奪其從事經濟管理活動的身份。國家管理主主體中承擔經濟法責任的相關形式是對資格進行減免。
綜上所述,我們在探討經濟法責任概念的基礎上,對經濟法責任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探討,主要是分三個方面來進行,這三個方面分別是:經濟法責任的雙重性、經濟法責任的綜合性和經濟法責任形式的多樣性等來進行的。經濟法責任的概念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在探討過程中對各種觀點進行探討,提出了切合經濟法責任較為準確的概念;而經濟法責任的基本特征探討也是在與民法和行政法等傳統法律的比較當中出來的,并且探討了經濟法責任特征。
參考文獻 :
[1]杜 波 李紅楓:論經濟法責任[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2]華 錳 陳偉昌:試論經濟法責任[J].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3]楊 益:試論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4]王利軍 馮兆蕙 : 論經濟法責任[J].河北法學,2004年第5期
[5]稅杰雄: 論經濟法責任[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6]翟繼光: 論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J].當代法學,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