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速,國與國之間的商品和貿易往來愈發頻繁。由于具有更高的有效性、技術進步性及價格優勢等特性,國際性和全球性采購被看作提高采購效率和獲得利潤的一種戰略武器。一國政府可以在國際市場中進行政府采購,以追求更低的成本。
WTO政府采購協議(Agreement on Goverment Procument)作為世界貿易組織中的四個諸邊貿易協定之一,與世界貿易組織多邊協定的區別在于它不要求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無條件接受,它只對簽署方有效,所以成員國有權利決定是否加入此諸邊貿易協定。對本協定的研究,對于中國平穩順利加入協定,在國際政府采購市場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并增加強大的自身實力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關鍵詞 ] WTO 《政府采購協定》 政府采購
政府采購制度國際化的趨勢是伴隨著國際貿易一體化的進程而來的,然而卻落后于這一進程。經濟全球化促進政府采購市場開放,逐漸形成政府采購的多邊化和國際化,在20世紀80年代被納入多邊談判范圍的GATT東京回合期內,直至WTO對《政府采購協定》的確定,原來屬于“純粹”的國內法問題,開始具有國際法意義。就其效力而言,《政府采購協定》作為世界貿易協定的特殊附屬性協議(也稱復邊協議),是關于政府采購最重要的國際法文件。
一、WTO《政府采購協定》制定背景和歷史
WTO《政府采購協定》的產生與發展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可以說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在于世界各國每年政府采購的數額不斷上漲,它所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一方面,如今的政府采購行為與以前的政府采購相比情況變得更加復雜,需要更詳細,完備地法律加以規制;另一方面,以前的政府采購本屬于一國的國內事項,如今,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貿易的自由化,一國的采購供應商可以參與到另一國政府采購實體所從事的政府采購中去,政府采購的內涵已經不再屬于一國的國內事項,也上升到了更高的國際層面,因此,迫切需要一部具有在世界范圍內普遍適用的法律來加以規制世界各國的政府采購行為。外因在于,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生產資源過剩,加之國內的市場承受能力已達到了極限,這些發達國家迫切需要在國際海外市場開辟出新的市場來解決國內經濟面臨的問題。
1.1979版GPA
世界各國為了解決上述提到的這些問題,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形成了政府采購政策,程序和規則草案。該草案的成功之處在于,今后,在政府采購領域,世界各成員國要向其它成員國逐步開放本國的政府采購市場,就越來越高的政府采購壁壘,提出讓各成員國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GPA在關貿總協定東京回合被納入談判議題,1979年4月12日在日內瓦簽署,1981年1月1日生效。這就是1979年的政府采購守則。該守則的成果就是在政府采購領域引入了國民待遇原則。該原則可以使國外的供應商在政府采購過程中享受到與國內供應商同等的待遇;保證發展中國家的供應商在政府采購過程中的特殊與差別待遇。但是,該守則在取得這些成果的同時也有一定的不足:第一,該守則規定的采購實體范圍過窄,僅限于中央一級采購實體;第二,在采購對象方面,該守則僅限于貨物貿易領域;第三,在爭端解決方面,該守則也沒有建立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
2.1994版GPA
為了進一步開放政府采購守則各成員國的政府采購市場,1994年4月15日在馬拉喀什簽訂了新的政府采購協議,與1996年1月1日起生效。該政府采購協議與1979年的政府采購守則相比,擴大了政府采購實體的范圍,納入了地方政府和公用事業單位,采購對象也延伸到了工程和服務貿易,并且建立了雙層爭端解決機制。
《政府采購協定》未被納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貨物貿易的多邊協議體系當中,而被稱為復邊貿易協定(Plurilateral Trade Agreements).所謂復邊貿易協定,就是指只對接受和加入的成員國才有約束力,對于未接受的成員既不產生權利也不產生義務的貿易協定。對于復邊貿易協定而言,是否接受,并不是稱為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必要前提條件,它們是作為世貿組織最終文本的附件出現的,只在簽字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生效。
3.2007版GPA
2006年12月8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委員會暫行通過了1994版GPA新的修訂文本,2007版GPA就此誕生。該協定規定,凡今后參加WTO政府采購協定的國家都要按照2007版GPA的規定執行。2007版的GPA將避免利益沖突和打擊腐敗行為作為立法宗旨,健全和完善了之前政府采購版本的規定。
為了吸引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WTO政府采購協定,WTO政府采購委員會就1994版的政府采購協議做了一定的框架修改,2007版的GPA將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化原則貫穿于始終。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在支持我國加入WTO時所要求的條件之一就是今后盡快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我國對此也做出了相關承諾。我國在2002年加入WTO時,并沒有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而是成為了該協定的觀察員,并承諾盡快啟動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的談判程序。我國已于2007年12月由財政部長謝旭人提交了政府采購的初步議價清單,正式啟動了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的談判程序。
二、WTO《政府采購協定》的目標和原則
1.目標
GPA在其序言中明確了協議目標,即:減少或取消對貿易的限制性和破壞性的壁壘,減少和取消非關稅措施,保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額外利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特殊的、更優惠的待遇。重視發展中國家中最不發達國家的特殊情況和特殊問題,并強調需要保證這些國家在談判期間采取的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一般或具體措施方面得到的特殊待遇。在政府采購法律、規則、程序和措施方面,需要設立一個共同議定的有關權利義務的國家規定,以期實現世界貿易的更大自由化和擴展,并改善指導世界貿易的國際體制。
2.基本原則
GPA規定了國民待遇和非歧視待遇原則、公開原則、對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原則,例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
為了防止在政府采購中對其他國家供應商的歧視,GPA在第五條中明確規定了國民待遇和非歧視原則,即:各締約方不得通過擬定、采取或者實施政府采購的法律、規則、程序和做法來保護國內產品或者供應商而歧視國外產品或者供應商。在招標過程中,GPA要求招標的公開并確保招標程序以非歧視的方式進行,各機關不得以任何足以構成妨害競爭的方式向任何供應商提供有關材料;另外在資格審查階段,各機關必須對個供應商實施同樣的待遇。
公開性原則,即各締約方有關政府采購的法律、規則、程序和做法都應公開。GPA在第6條“政府采購制度的信息”和第16條關于“采購信息的透明度”中明確規定了公開原則。公開原則主要表現如下:首先,每一成員方應當在官方指定的,可廣泛傳播,并可為公眾取得而保留的電子或者紙質媒體上,及時公布任何法律,法規,司法判決和普遍適用的行政裁決。根據法律或法規,公布公告和招標文件中供引用的標準合同條款,采購的程序,以及上述各項的修改的文件等。第二,在附錄2中列明每一成員方用于公布采購制度信息的電子或者紙質的媒體。第三,在附錄3中公布第7條、第9條第7款、第16條第2款要求的公告的電子或者紙質的媒體等規定。
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原則,即有關締約方應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特殊待遇,如提供技術援助,以照顧其發展、財政和貿易的需求。協定第5條還規定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即發達國家應當向提出請求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合適的技術援助,以解決發展中國家在政府采購中遇到的問題。
例外原則。在對于關系到國家安全的物質的采購上可以不適用GPA的規定,即若政府采購涉及到一國的國家安全、公共道德秩序、公共安全、知識產權、居民及動植物健康、慈善機構或監督勞動產品等,可以不適用GPA的有關規定。
透明度原則。在采取公開招標或者選擇性招標采購時,受采購協議約束的商品或服務應當在制定的刊物上發表投標或邀請通知。
三、WTO《政府采購協定》的適用范圍
GPA適用范圍從政府采購的采購實體、采購內容、采購數量以及采購合同的類型四個方面進行規定。1.采購實體。在加入該協定時,各方應提供一份采購實體(即采購部門或組織)清單,歸入協定的附件一。只有被歸入清單的實體才受協議的約束,名單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門的采購是不受限制的。GPA還規定,適用于“本協定所列實體的法律,法規和慣例。”,它的含義:屬于根據本協議管轄的政府機構應按照GPA的要求制定本國法律:如果這些機構在過去已有相應的法律或規章,但其內容與本協議有矛盾,就應修改本國的規定,使之與GPA的規定相一致。2.采購內容。政府采購協定適用于貨物,工程和服務項目的采購。政府在采購武器,彈藥,軍用物資等以國防和國家安全為目的所需要的物資時,可以不受政府采購協定的約束。另外,GPA允許締約國為保護公共道德,秩序,安全,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知識產權利益等方面的產品采購措施,或為殘疾人,慈善機構或犯人產品的采購而采取的措施。3.采購數額。GPA從以下四個層次分別對采購數額進行規定:第一,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實體采購貨物和服務的數額是價值在13萬特別提款權(SDR)或以上的合同。第二,地方政府:各國的標準不一,一般情況下,地方政府采購實體采購貨物和服務的數額略高于中央一級采購實體。但總的來說應該是:地方政府實體采購的貨物或服務超過20萬特別提款權以上者,適用本協議。第三,公用事業單位:貨物或服務的采購價值超過40萬特別提款權以上者適用于本協定。第四,建筑合同的數額超過500萬特別提款權以上者適用于本協定。4.采購合同的類型。從GPA的規定來看,它只是對采購合同的數額做了具體規定,GPA并沒有對采購合同的類型做出限制,其范圍非常廣泛。
四、WTO《政府采購協定》的政府采購方式
根據GPA規定,政府采購可以采取四種方式,分別為公開招標、選擇性招標、限制性招標和談判采購。公開招標使用范圍最廣,也是透明度最大的一種方式;選擇性招標是指在符合GPA第10條第3款的情況下,由采購實體邀請的供應商進行投標。在此過程中,采購實體在選擇參加招標的供應商時應該遵循協議所要求的非歧視性原則,即各實體在與采購制度的有效實施相一致的情況應該最大程度邀請國內外供應商參加。限制性招標是允許采購實體和供應商單獨聯系并可以簽訂相關合同的采購方式。因為采購直接決定了與哪個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所以對限制性招標協議做了比較嚴格的限制,第15條明確列舉了10種可以采取限制性招標的情況。第四種是談判采購。在招標過程中,有時需要招標人和投標人通過面對面的談判來解決某些問題,而談判的結果可能會損害其他投標者公平競爭的利益,因此對此種采購方式協議第14條對談判的條件,內容和要求做了嚴格的限制,而且在談判過程中不得對不同的供應商實行差別待遇。
參考文獻:
[1] John Meredith Smith. Item Selection for Global Purchas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1999,117~127
[2]潘 江:政府采購協議與中國政府采購[D].[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外交學院,2003
[3]任 際:政府采購協定的非歧視原則及其適用例外[J].法學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