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本文對21世紀商科高校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商科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 關鍵詞 ] 商科 商科高校 素質教育
一、商科高校確立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21世紀的人類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的經濟形態中,教育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影響到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教育對社會和經濟作用的實現則歸結于人,歸結于社會成員的素質和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可以說,人是未來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成為決定經濟發展水平、速度和質量關鍵因素。人的培養問題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其涉及以下方面,如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怎樣更好的培養人等。
2.商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商科專業是為企業培養某一領域的經營管理人才,而企業某一領域的經營管理都必須掌握企業整體營運的知識,例如,市場營銷專業的人才,為實現營銷獲利目標,應懂得資金成本、機會成本、利潤計算、保本保利期等財會專業知識;會計專業的人才為充分發揮企業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而增加股東財富,應掌握人事管理和營銷管理知識。同時,商科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必須經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完成知識的轉化。所以,商科專業人才在做出商業決策時,應將企業銷售、財務、物流、人力資源管理等因素整合起來,才能做出正確決策,才能實施有效管理。是為現代金融、保險、貿易、管理、會計、營銷等企業培養,“懂經濟、善經營、會管理”的應用型商務管理人才。
二、完善商科高校素質教育的途徑
1.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高等商科院校在實施全面素質教育時,既要重視商科人才的知識傳授,又要重視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國教育改革的發展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此,要樹立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全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切實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育人為中心的軌道上來,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關心學生的發展和需要,以學生能否適應社會市場經濟需要、是否符合社會對經濟管理人才的各項素質要求為教育評價標準,調動學生學習和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一大批懂經濟、善經營、會管理的從事現代商務活動的應用型商科人才。
2.突出實踐價值,構建應用型商科教育體系。商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要通過實踐給學生以思維素質的訓練、行為規范的訓練、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基本環境的訓練,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觸最前沿的管理活動。首先,要按照強化基礎教育,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的基本思路進行體系的架構,注重掌握管理學基本原理和現代企業管理基本知識,尤其是以創新為特色的最新管理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能力。其次,要認真分析商科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生源素質、師資水平、辦學歷史與現狀及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等實際情況出發構建體系。再次,要充分體現整體優化的原則。處理好德育與智育、理論與實踐、學習與健康、課內與課外之間的關系,要兼顧課程結構模塊化和課程匹配序列化,注重學科交叉滲透,使各學科領域的知識相互交流、相互滲透,形成以商科為主干,以工科、理科等學科為支柱,以人文社會學科為橫梁的商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3.注重商科院校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傳統教育由于以認知教育為中心,過多地強調了智力因素的作用,認為創造力等于人的智力,因而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在人才培養中的巨大作用。創造性活動是人的智力因素(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和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共同結合作用結果。包括意志品質、人格品質和情感教育等,克服理想信念教育中片面和抽象的政治化傾向。商科高校強調素質教育,應首先全面認識非智力因素對創造性人才的決定性作用,加大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擺正學生在人才培養上的主體地位,實質上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個體價值的存在。主體地位表現在學生心理上,是承認獨立人格,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存在的真實意義是創造,只有不斷地創造,才能實現人格完善。主體地位表現在學生行為上,則是自學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就為創造才能的培養提供了必要條件。
4.體現應用取向,建設適應高等商科教育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要解決好商科師資普遍存在的基礎不強、層次不高、數量不足、隊伍不穩的問題,要抓思想教育、抓制度建設、抓體制改革。首先,鼓勵商科教師搞好科學研究,“唯其善學者方能善教”,同時也要有新的政策激勵,使教師走出校門、深入企業、開闊視野、反饋教學。對教師必須探索制定一個在我國現階段使教師既能立足本職工作,又有機會接觸社會和企業實踐的制度規范。其次,高校對目前的人事制度及用人機制進行必要的改革,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靈活的用人機制,形成教師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不斷提高教師福利待遇的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工作業績考核體系,對教師的職稱評定及其聘用應采取靈活的政策,不應設置工作年限等方面的限制。再次,商科師資結構不僅要有知名的學者,也要有著名的企業家和實踐者,應以“能者為師”的胸懷,把國內成功的國企領導人、民營企業家請到學校的講臺上。經過幾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艱苦扎實的努力,力求建設一支主體上德才兼備、結構合理,具有基礎扎實、知識寬、能力強、素質高,能適應高等商科教育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楊偉文,楊曉丹:論我國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J].現代大學教育,2005,(1)
[2]南云崇:培養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等商科人才[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