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隨著市場經濟日益發展,會計信息質量正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會計信息失真是困擾會計界多年的問題。會計信息,尤其是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于企業本身,甚至于整個國民經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計信息失真一直是我國會計領域的“頑癥”,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已經對國家經濟秩序構成了嚴重威脅.本文就會計失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展開探討。
[ 關鍵詞 ] 會計失真 監督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概念
會計信息失真就是指會計信息對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實客觀性,它可以分為主觀會計信息失真和客觀會計信息失真。客觀會計信息失真是指由物價指數變動、幣值變動,會計原則之間不協調導致主觀方法介入等客觀因素導致的會計失真。一般說來,會計人員無意識的失誤也被稱為客觀的會計信息失真,它是無法避免的。主觀會計信息失真是相關人員由于利益驅使而人為制造的會計信息失真。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第一,會計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體系不完善。主要是會計法律法規相對滯后,會計法律法規與實際操作之間的不協調,會計政策和會計制度有較多的靈活性和真空地帶等。會計理論研究有待加強,會計準則體系有待完善。
第二,會計監督與控制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制度不完善和不能嚴格執行制度上。有的地方的領導為什么能為出“政績”而調整數字? 說到底就是沒有執行或建立起有效的會計監督與控制制度。制度不完善必然導致經營管理混亂,帳實不符,影響經濟發展及滋生貪污腐敗。
第三,會計人員知識素質不高。一方面,部分單位存在任人唯親的情況,這使得部分濫竽充數者混跡于會計隊伍之中;另一方面,在“會計熱”的影響下,眾多學校和教育機構開辦會計專業,擴招會計專業學生,而學校的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均是有限的,這種情況必然造成學校的教育產品——會計人員知識素質不高。一般說來,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同會計信息質量成正比。然而在現實中,因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不高而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卻十分普遍。一些會計人員為了保住飯碗、提高工資、分到住房等原因昧了良心作假賬。一方面,在一些會計基礎薄弱的單位,會計人員的業務量太少,因而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另一方面,部分單位忽視了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新的會計知識和會計處理方法得不到傳授和應用,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自然很難提高。還有就是會計人員法律知識不足,那些低學歷上崗甚至是無證上崗的會計人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懂經濟法等會計相關法律的“法盲”;在業務素質較好的會計人員中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況。
第四,我國雖然出臺了《會計法》、《公司法》、“兩則”等一系列財務會計法規和相關制度, 但是這些法規還很不完善, 法律條文比較籠統, 可操作性較差。如缺乏嚴密的會計規范體系, 一些重要法規制度沒有制定出相應的實施細則; 又如會計監督不力, 許多單位為了牟取私利而將經營行為置于法律之上, 有法不依,明知故犯; 同時在執法過程中, 對于那些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違法行為, 懲處的力度不夠。
第五,收入分配不均和對經營者的激勵機制不適應經濟的發展,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國收入分配制度還未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東西部等之間的收入差距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經營者的收入聯系的緊密度低,對經營者的積極性激勵不夠,導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鋌而走險,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第一,危害社會經濟秩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作用的正常發揮需要各種公平交易的秩序,使市場行為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而平等的要求之一,就是市場交易雙方必須遵守公允、公平的原則。而會計是向國家、社會和企業的各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所以會計信息的質量更加重要。然而觀察我們的會計市場會計誠信問題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無論是出于融資的目的還是逃稅的目的,各種造假手段都有,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影響國家的方針政策,威脅著市場經濟秩序。
第二,會計失真會引發會計信息信任危機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依靠從投資市場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而投資決策的依據是企業所提供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績效的會計資料。會計資料的真實與否就關系到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是否實現利用市場來完成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序流動。因此,企業的經營者或會計人員的各種行為造成的會計失真都會對投資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上的損失。而當投資者認識到這一點時,會對企業會計工作的真實性產生深重的疑慮,從而對企業會計信息產生信用危機。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是經審計后公布的會計報表,而會計報表的失真,將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近段時期我國證券市場出現的股指不振現象,有機構就認為這是源于信任危機。現在投資者對上市企業及中介機構不信任感急劇上升,市場籌資功能受到嚴重挑戰,大盤受到拖累也便是必然。由于缺乏良好的公眾對會計信息的信任,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發展,都將面臨嚴重困難。
四、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1.完善法規建設,強化法律意識,嚴格執法
近年來我國雖制定了不少財務會計法規,但從實際來看,還很不完善和健全,有些條文的操作性較差。這樣,會計人員執行時就無法跟從,沒有統一標準,造成會計信息混亂、失真。因此,首先應當從完善和健全財務會計法規和其他相關法規入手,加大實施“新會計法”的力度,使財務會計法規盡可能地全面、配套、及時,并且有可操作性,堵住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樹立學法、懂法、執法的良好環境,確保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嚴格執行國家法規;確保企業經營者、財務會計人員等自覺遵紀守法,維護《會計法》的權威,保護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再次,要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法,對于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嚴肅處理,不能以罰代法。同時,要對執法隊伍嚴肅整頓,提高執法水平,重塑執法隊伍的形象。
2.建立以強化內部管理為中心的會計管理體系
明確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監督與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標,確立單位負責人與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制約關系,加強內部控制,搞好財務監察及內部稽核。通過單位內部財務管理辦法的建立和健全,規范化、制度化地對會計工作進行管理。
3.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使會計信息在質量上無技術性差錯。在全社會范圍內實施誠信工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來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對全體會計從業人員進行誠信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建立一套會計職業道德評價系統,結合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實現監督評價作用。良好的會計環境應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等,其中以企業會計制度最重要,明確會計人員只能做什么、怎樣做,重在調整職業行為;建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準則,明確會計人員應該做什么、怎樣做更好、重在調整內心的思想;單位領導人不能利用其特殊地位干涉會計工作、施加影響使其背離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應帶頭保證會計工作的獨立性,保護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4.搞好外部監督
加強綜合監督力度政府審計、財政、稅務門是進行財務監督審查的關鍵部門,這三部門應該加強溝通,根據情況及時檢查,發現問題,嚴格執法,才能樹立起監督的權威。會計信息質量是會計監督的核心,財政部門應該定期檢查事業單位財務報表信息的真實性,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抽查事業單位的會計計量是否符合標準、規定。稅務監督要認真檢查納稅人是否依法納稅,審計單位要按規定進行審計,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另外,要歡迎輿論監督和廣大干部職工對財務監督的參與,只有上下一致,內外一致,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責任,通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務失真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葉:事業單位會計監督淺談. [C]. 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2009:47
[2]岳本曉:會計監督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5,(1):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