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會計人員財務舞弊是非道德和反倫理的。我們在進行會計人員對財務舞弊行為認知的問卷調查及分析的基礎上從倫理視角提出會計人員財務舞弊行為的矯正是一個教育、自律、制度為一體的綜合懲防體系,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處理好求利與求德的關系,通過自律—監管—約束力多個方面齊抓共管,才能真正達到防范會計人員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
[ 關鍵詞 ] 會計人員 財務舞弊 會計倫理道德 防范
一、樣本設計與調查問卷說明
1.樣本設計與調查問卷說明
為切實了解在職會計人員對會計人員財務舞弊認知的實際情況,《會計人員財務舞弊行為的倫理分析》課題組自2010年1月中旬開始,至3月初結束,在湖南省內對部分在職會計人員進行問卷調查。
2.本次調研,共計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有效回收調查問卷400份。調查問卷從認識會計人員財務舞弊的形式、產生舞弊行為的原因、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加強會計誠信的途徑等方面進行問卷設計,每份問卷共11道選擇題,其中3道多選題,8道單選題。均采用不記名方式。
二、問卷回答統計與分析
1.通常所說的會計誠信是指(多選):
分析:
(1)會計誠信表達了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現實經濟活動反映出來,并忠實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選擇按國家規定辦事的占84.3%,其次,選擇按經濟業務實質辦事的占55%,說明大部分人能認同執業以德是會計精神的靈魂所在,愿意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
(2)選擇B的占30%和選擇C的占15%,說明還是有相當部分的人將企業的“小利”置于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沒有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持有這兩種觀念的人是產生財務舞弊行為的潛在人員。
2.會計倫理道德的最基本原則是:
分析:
(1)會計倫理道德原則是指調整人們經濟關系與利益的最基本的出發點和一定社會條件下的會計道德關系的根本概括,是會計道德規范體系的核心部分,處于支配地位,發揮引導作用,它包括誠信、公平正義、集體主義原則和客觀公正原則。
(2)71.5%的人選擇誠信作為會計倫理道德的最基本原則,說明大部分會計人員誠信為本,不愿意做假賬。
3.我國會計業誠信危機問題
分析:
從以上數據可見大多數人已經意識到了目前我國會計秩序的紊亂已非局部現象,最典型的問題就是財務舞弊,已深深的侵害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肌體。從多方面解決會計業誠信危機已迫在眉睫。
4.會計人員目前的職業道德素質:
分析:
(1)要實現會計目標,其前提是會計人員要提供真實的、規范的會計信息。共有72.5%的選擇了A和B,表明目前大部分的會計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將職業道德變成自身信念,能自覺地抵制各種負面影響,從而達到會計行為真實化、合法化、合理化的“持久效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保證。
(2)選擇C和D的占27.5%,表明部分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在私欲的驅動下,抵擋不住各種物質誘惑,把誠信為本、客觀公正的道德規范拋在腦后,不能堅持原則,這部分人是要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甚至法律制裁的對象。
5.不實會計信息大多屬于:
分析:
(1)選擇A的有25%,說明部分會計人員的理論水平低,業務能力差,平時不注意加強業務學習,以致工作中出現失誤。由于技術差錯導致的會計信息不實雖然不是主觀上造假,但此類會計人員對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選擇B的有50.5%,說明大多數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是由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自覺性缺失,面對眼前的“糖衣炮彈”,他們開始一步步將誠信踩在腳下。隨著他們底線的不斷匱乏,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與西方享樂主義思想的不斷膨脹,為保護和謀求一己私利,他們不惜舍棄和損害千萬人的利益。
(3)選擇C的有24.5%,說明我國企業的“內部人控制”、現行《會計法》威懾力不足等制度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是舞弊行為產生的客觀原因之一。
總之,以上的三個選項,揭示了會計人員財務舞弊的機理是主觀因素為主導,客觀因素通過主觀因素起作用而發生結果這樣一個過程。
6.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體有(多選):
分析:
從財務信息形成所牽涉的利益關系看,財務舞弊的主體可分為決策指揮者、具體操作者及協同參與者。
(1)決策指揮者是指決定財務造假方案是否實施的各級領導人,他們往往為了“集體利益”而充當財務舞弊的決策指揮者,處于主動、主導地位。
(2)具體操作者是指財務舞弊的具體實施者,一般為企業內部的會計人員(會計機構負責人和一般會計人員)。會計人員既是會計信息的制造者,也是會計信息的鑒證者,同時還是會計信息的傳播者。無論是真實的還是失真的會計信息最終都是出自會計行為主體——會計人員之手。
(3)協同參與者多是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的會計事務所的審計人員。對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導致他們主動或被動財務舞弊行為。
7.會計人員財務舞弊的形式有:
分析:
(1)64.8%的人選擇B,說明會計不是獨立于企業的,他們個人的生存、發展以及升遷都依附于為之服務的企業,處于“食人俸祿,聽人差遣”的被動地位,一般不會主動舞弊,是財務舞弊的脅從者。
(2)選擇A的占35.2%,一方面說明部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淪喪,在利益的驅使下,為謀求自己的私人收益(如利潤、權勢、工資、晉級等)而主動故意偽造、編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另一方面說明趨利化的會計師事務所為追求最大化的利潤,主動進行財務舞弊。
8.會計人員產生財務舞弊的動因有(多選):
分析:
(1)選擇A和C的占80%,根據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說明會計人員財務舞弊的主觀因素(內因)是決定性的。沒有需要、貪婪和敗德,就不可能有會計人員舞弊的發生。
(2)選擇B的占54.2%,說明制度和法規無論多么完善,在利益驅動下,會計人員財務舞弊還是時有發生。
(3)選擇D的占35%,說明暴露的危險性是財務舞弊的預期成本之一,舞弊成本越高,舞弊動機越低;舞弊收益越高,舞弊動機就越高。
總之,會計人員財務舞弊的機理是主觀因素為主導,客觀因素通過主觀因素起作用而發生結果這樣一個過程。
9.當國家、社會公眾利益與單位利益發生沖突時,會計人員應:
分析:
(1)79.5%的人選擇A,說明絕大部分人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能誠信為本,能正確處理利己與利他的關系,能公平公正地維護國家和公眾利益。
(2)共有20.5%的人選擇了B和C,說明有少數人將企業的領導和利益放在首位,知識錯誤的。一旦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產生矛盾時,他們有可能產生財務舞弊行為。
10.目前會計人員對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誠信喪失應承擔的責任有:
分析:
對于會計人員,一方面,他們負有真實陳述會計信息以維護公眾利益的責任,但另一方面,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在地位上屬于從屬關系,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在單位的發揮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從屬性,其會計行為直接受著管理當局的授意、指使或強令。財務舞弊主要涉及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需要界定劃分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和會計人員的會計責任。
(1)會計責任人在執業過程中,受利益驅動而違反《會計法》規定的財務舞弊行為若是會計人員的個人行為,則會計責任由其個人承擔;若為會計人員和單位負責人的共同行為,則兩者都應承擔相應的會計責任。
(2)會計責任人在執業過程中,由于他們在企業內部處于從屬地位,被動實施財務舞弊的若為個人行為,則會計責任有個人承擔;若為共同行為,會計行為則由相關聯的人員承擔。
(3)單位負責人或關系人,受利益或某種目的的驅使,玩忽職守,放縱會計人員財務舞弊的,單位負責人應承擔較大會計責任,會計人員也應就其舞弊行為承擔會計責任。
(4)單位負責人或關系人,受利益或某種目的的驅使,濫用職權,脅迫會計人員違反《會計法》的舞弊行為的,單位領導應承擔此會計責任,而會計人員無需承擔會計責任。
11.加強會計信息真實的根本途徑有:
分析:
(1)選擇A、B、C、D項的人占的比例達到了74%,這是屬于業內人士對政府方面的建議。人們認為加強會計信息真實的根本途徑是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根據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優化制度設計,進而改善會計執業環境。其中選擇A項的最多,說明會計人員是贊成治理財務舞弊需要恩威并舉的。
(2)選擇E的有26%,體現了會計人員意識中一種強烈的會計職業道德責任感和在意識中依據一定的會計職業道德準則進行自我普及的能力。說明會計人員認為對于財務舞弊的治理不能僅僅依靠法治和經濟的手段,還需要倫理的調節,通過道德之手遏制自利性行為,實現“經濟人”和“倫理人”統一,從而降低舞弊行為的發生。
三、調查結論對建立防范會計人員財務舞弊的有效機制的啟示
會計人員財務舞弊是非道德和反倫理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任其泛濫,而是采取各種措施對其進行治理。會計人員財務舞弊行為的倫理矯正是一個教育、自律、制度為一體的綜合懲防體系,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處理好求利與求德的關系,通過自律—監管—約束力多個方面齊抓共管。才能真正達到防范會計人員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
1.建設效能完備的會計誠信體系
會計誠信文化的丟失不僅是會計領域僅有的現象,也不僅是會計人員僅有的現象,它成了社會的普遍現象。會計誠信建設絕不僅僅是會計一個行業問題,而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沒有良好的外部誠信環境,僅僅要求會計誠信是有難度的,要建立高純度的行業誠信環境也是不現實的,要塑造會計業的誠信,還必須改善會計業所處環境。在單位方面,首先要提高單位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的誠信度。從枝桿理論來講,領導是本,會計是末,領導干部誠實守信了,事情解決起來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提高單位會計從業人員的團隊職業道德水準、執業技能和服務水準。在社會方面,首先要完善會計執業法規、處罰法規;其次,要營造外在公開、公平、有序的執業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依托社會大背景,向遠高于社會平均誠信水平方向努力。
2.建立健全企業會計監管體系
企業倫理和會計倫理觀念的企業財務信息質量控制體系的建設不能單純地訴諸于口頭上,如果僅僅只從口頭強調提高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的倫理水平以期達到控制公司財務信息質量是不行的。企業倫理和會計倫理要落實于具體行動就要有具體的措施,制度可以充當這樣的中介。制度具有很好的操作性,一旦形成就具有極好的適應力、調控力和穩定性。我們要把企業倫理和會計倫理規范化、制度化,寫入企業的規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這樣,制度就可以把企業倫理和會計倫理轉化為工作范圍、工作態度、標準、責任、義務等具體要求,使其得到更好的把握和執行,提高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的倫理水平,強化財務約束,標本兼治,從而保證企業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和真實性,提高會計工作質量,根治財務舞弊。
建立健全信用監督、失信懲戒制度和行業執業質量檢查制度,有效加強行業的誠信監督和管理。通過誠信檔案制度、業務報備制度、談話提醒制度、執業質量檢查制度和自律懲戒制度等的實施和完善,構建起功能完整的行業自律監管體系,進一步提高行業自律水平。企業會計執行《會計法》、會計規章制度的能動性取決于國家財務監督的有效性。一方面施行會計監督,使單位會計人員增強對會計法規威懾力量的感覺,從而提高會計人員自覺執行會計法規的認真性;另一方面獎勵會計舉報,財務舞弊的知情者莫過于會計,會計舉報獲得利益大于舉報成本的時候,財務舞弊就遇上了致命的攔路虎。
3.加強會計職業道德缺陷自我矯治
自我矯治主要是指職業道德缺陷的會計個體,內在地形成矯治缺陷的自我壓力,自覺或自動地改正和補救所犯的職業道德缺陷。。
(1)反省
“人類最根本的特性,其中之一便是內省”,“但一個人停止了反省,便面臨著失去所有人類特有品性和成就的危險”。會計人員必須經常對照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不斷進行自我批評,嚴于解剖自己,反思過去。對于職業道德行為進行深刻反省,是自我矯治的第一步。在反省過程中,有了對于過去職業道德問題的全面查究,接著就會產生追悔的深刻情感。就會激發改正錯誤的急切愿望和內在壓力。
(2)補過
在反省過程中滋生的深刻的追悔情感,促使其采取進一步的活動,“強調職業判斷的重要性,強化自我管制”,改正以往的職業道德錯誤,補償自己的職業道德過失。若果說,反省之錯是道德缺陷的自我矯治的心理準備,那么,補過就是自我矯治的實際操作,必須以實際行動來改正錯誤。
(3)慎獨
指在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謹慎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原則,在無人監督,有做財經紀律并不會被發現的情況下,自覺堅持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按照職業道德原則行動,而不去做任何壞事,這是職業道德修養所達到的崇高境界。
總之,為加強會計信息真實性,遏制會計人員財務舞弊行為發生,是需要會計法制運作、科技環境改善和會計人員道德提高三者同步實施的。
參考文獻:
[1]安東尼 吉登斯 周紅云:失控的世界[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康拉德 羅倫茨 徐筱春譯: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3]Macdonald Commission,The Report of Commission to Study the Public’s Expectations of Audits Toronto:CICA,June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