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日本經濟出現了嚴重的泡沫,到了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經濟才逐漸破裂,使得日本經濟出現長達了10年的蕭條。雖然中國與日本經濟存在一些不同,但是許多專家指出當前的中國經濟和處于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我們要時刻警惕我國出現與當年日本泡沫經濟一樣的情況,造成經濟的損害。
[ 關鍵詞 ] 日本泡沫 經濟 思考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課題,是全面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本文分析了當年日本泡沫經濟發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泡沫經濟破滅以后帶來的嚴重后果和對日本今后的經濟影響,這對我國保持經濟穩定發展,防止陷入泡沫經濟起著相應的啟發作用。
一、泡沫經濟發生的背景及過程
20世紀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戰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發展,美元嚴重外流,帶來美國貿易收支狀況的惡化。美國黃金儲備大量減少,美元陷入危機,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開始崩潰。而此時,日本的對外貿易摩擦加劇。特別是美國對日本貿易,在1965年轉為逆差之后,1971年美國的貿易赤字猛增至35.6億美元,1972年又增至41.6億。由于美元危機后日本的大量出口遭到非議,國際社會在1973年3月承認浮動匯率制的同時,也要求日元升值。此后,由于世界性通貨膨脹愈演愈烈,加之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受到很大沖擊,為日后的蕭條埋下了禍根。1985年五國財政部長會議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1985年9月至1988年11月的3年多一點的時間里,從1美元兌換23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兌換121日元。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元經歷了一次迅速升值過程。日元的升值推高了股票市場,而且日本推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得社會公眾堅信東京有望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后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銀行、證券公司蜂擁而至,東京迅速暴露出地產發展滯后問題,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土地神話”,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價格急劇上升,銀行也給股票和房地產投資者提供了大量優惠貸款。由于金融資產快速膨脹,財富效應發生作用,社會經濟出現空前的繁榮和異常的景氣。這就是著名的“泡沫經濟”。一度的經濟過熱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擔心,政府開始采取行政手段對土地投機加以壓制;另一方面,日本銀行也擔心波斯灣戰爭引起通貨膨脹,于1989年至1990年連續5次調高再貼現率,使貼現率水平達到6%,對證券市場產生了巨大沖擊,股價地價雙雙大幅滑落,“泡沫經濟”于是破滅。
二、日本泡沫經濟產生的原因
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是內外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于泡沫經濟的形成,“廣場協議”后的日元升值和其后的刺激政策都屬于外部因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
1.日本泡沫經濟生成的內因
(1)企業相互持股結構
日本企業的自有資本率普遍較低,資本結構的這一缺陷是通過相互持股彌補的。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銀行之間相互持股,為全面推升股價提供了基礎性條件。由于大部分股份控制在銀行、公司等法人手中,市場上流通股有限,很容易將股價炒高。股價越高,資產收益就越多,反過來又成為進一步炒高股價的題材。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問題。在泡沫膨脹過程中,銀行等金融機構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銀行繞過制度限制,通過旗下子公司,將資金轉投于房地產,金融機構將房地產視為最可靠的“硬擔保”,甚至按房地產預期升值的價值提供貸款。銀行之所以敢于如此放膽貸款,又與“土地神話”密切相關。日本國土狹小,土地資源非常寶貴,金融機構堅信地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
(2)監察制度不健全
在日本,與銀行、保險、證券等相關的制度,其制定、推行和監督檢查權,都集中于大藏省一個部門,外部監察制度嚴重缺失,致使“銀證分離”等金融制度中的“防火墻”形同虛設,對于銀行體系中的問題、證券公司的違規操作、企業的投機炒作等,無法做到及早發現,自然也談不到及時糾正。投機風潮四起,“虛業”壓倒“實業”。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國內市場趨于飽和,出口又面臨與歐美日趨尖銳的貿易摩擦,企業經營日趨艱難。在這種背景下,各種教導企業和人們如何巧妙賺錢的“財技”大量涌現,投機風潮席卷日本列島。許多企業不再專注于做“實業”,而是投身于土地、股票、名畫、古玩等的炒作。“玩財技”壓倒了“做實業”。
2.日本泡沫經濟的生成的外因
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外部直接原因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日本貨幣政策曾經失去平衡,出現過三次重大失誤。
1986年,日本出現了短暫的經濟衰退,史稱“日元升值蕭條”。實際上,“日元升值蕭條”的時間很短,僅僅是日元升值后市場的自動調整,當年年底日本經濟便恢復增長。但是,出于對日元升值的恐懼,日本政府對“日元升值蕭條”作出了錯誤的判斷,采取了錯誤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國際因素的影響,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也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大幅上漲。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一次失誤。
1987年秋,世界經濟出現了較快增長。為了對付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美國、西德等相繼提高利率,日本銀行也準備升息。恰在此時,1987年10月19日,被稱作“黑色星期一”的“紐約股災”爆發。在西方國家的聯合干預下,“黑色星期一”僅表現為一種市場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們原先對世界經濟的悲觀預期為樂觀情緒所代替,各國經濟均出現了強勁增長。但日本經濟的災難卻由此開始。當時美國政府擔心,如果日本銀行提高利率,資金不能及時向歐美市場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國際市場動蕩,因此,建議日本政府暫緩升息。
日本政府也擔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日本,推動日元升值,引起經濟衰退。并且當時日本正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需要以較低的利率來增加國內投資,減少儲蓄,縮小經常項目順差。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銀行決定繼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維持貼現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變,一直到1989年5月日本銀行才提高利率,這時距離“黑色星期一”已經19個月,距離日本實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經27個月。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二次失誤,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誤”。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日本“經濟體系內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1985~1989年,日經平均股價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價格指數平均增長了三倍以上。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調至6%。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緊跟其后,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貨幣政策突然收縮,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這是日本貨幣政策的第三次失誤。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經濟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
三、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啟示
2004年以來,中國經濟也呈現出人民幣面臨升值和房地產價格急劇上升的趨勢,雖然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經濟的熱度有所緩解,但是避免重蹈覆轍,就有必要借鑒日本經驗,減小當前中國產生泡沫經濟的可能性。更加完善中國的金融體制是必然選項,這里主要就宏觀政策加以分析。
1.注重科研創新,正確引導投資流向
日本制造了上個世80年代的最大的經濟泡沫,其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投資并未流向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而是集中于房地產和股市。“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貨幣供應過多或金融創新過度,另一方也應該視作是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不足以充分吸納資金的增加。中國應該更加注重具有效益潛力的科研開發,不僅要引進、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更重要的是具備科研的“造血”功能,通過新興技術運用帶動的相關產業,展投資渠道,使投資領域、投資工具多樣化、避免資金的過度集中造成的過熱現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日新月異,開展國際貿易、發揮比較優勢無疑是占優策略,但是過于依賴國外市場就喪失了對經濟的主動權,尤其是在自己經濟實力與貿易伙伴不對等的情況下,更易受到國際因素波動的負面影響。中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在完善出口導向型經濟同時,也要及時培育國內市場。若是過于依賴國外市場,等到發現國外市場受阻才匆忙轉戰國內市場就延誤時機了:速度過快,國內市場的一時接受不了,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就會助長泡沫;速度過慢,經濟卻又不可遏止的下滑了。可以說,國內市場的蓬勃發展能在該國的國外市場受到沖擊時起到緩沖作用。
2.客觀評價經濟指標,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日本政府一直奉行“生產第一,增長至上”的觀念。追求增長數字、以增長率高低論政策成敗的觀念根深蒂固, 80年代后期的政策連環失誤均與此相關。為了避免日元升值造成的經濟下滑,日本政府將資金注入了大批公共工程。其實實行擴張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無可厚非,但是一味的追求經濟的華麗指標,忽視了股市和房市所醞釀的風險,無疑是短視的做法。
3.把握好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時間和力度
日本政府在泡沫經濟時期的貨幣政策起伏過于猛烈,而且時機掌握得也不好。一方面,1985年“廣場協議”后的日元升值導致日本經濟陷入蕭條,但由于日元升值引發的交易條件改善的效果逐漸體現,以及金融、財政方面的景氣政策發揮了作用,日本經濟在1986年開始走出低谷,增長明顯加速。但日本政府對此反應有點遲鈍,一直將寬松的貨幣政策延續至1989年才有所改變,從而給泡沫經濟的膨脹創造了足夠的時間。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初通過緊縮的貨幣政策戳破資產價格泡沫時又顯得有些操之過急,結果泡沫倒是破了,但宏觀經濟陷入持續的低迷和蕭條中。我國當前的貨幣政策趨于緊縮,但要防止緊縮過度,使宏觀經“濟硬著陸”。
4.加大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力度
日本的教訓表明,房地產價格膨脹很容易引發經濟泡沫和銀行危機。目前我國的房地產業已出現泡沫化的跡象,比如部分地區房產投資增長過快,房地產價格升幅過高,房屋空置比率上升,房貸違規現象增多等。近幾年由于房地產過熱,政府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來抑制房地產行業的過度發展,如“從國六條“”國八條”到“國十五條”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除了宏觀調控政策顯效具有滯后性以外,某些地方政府的權力托市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和增加作為其政績衡量標準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與銀行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相互配合,把大量資源投入房地產業的發展,甚至主動參與房地產市場的炒作,助長了房產泡沫的膨脹。我國開發房地產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的貸款,如果我國房地產出現嚴重泡沫并破滅,對銀行和金融機構將產生很大的殺傷力。
5.中國需要為熱錢流入增設屏障
警惕高報出口價、低報進口價等典型的熱錢流入途徑,房地產公司海外IPO對中國來說并無意義,它將外資引入經濟中最熱的、泡沫性的部門,完全違背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應予停止。對于非貿易性的、非QFII的證券投資資本的流入,也要嚴加監管。日本泡沫經濟的一個主要的教訓是金融自由化不是自由放任。資本賬戶的開放要與國內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的程度相適應。當金融體制成為發展的桎梏,必須對體制進行調整乃至變革。但是體制的變革必須采取合適的方式和符合發展規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速度。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按照想當然的時間表以超常規速度推進。因為結構調整、經濟模式的轉移都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資本賬戶的開放更要把握節奏,欲速而不達。必須設計與自身的發展相適應的速度和方式,不可不切實際地拔苗助長。全球化、貿易自由化、資本全球自由流動是非常理想的國際貿易的秩序和目標。但是各個國家向這個目標努力的途徑和進程會差距很大,不能強行復制,更不能重復別人的錯誤。從中長期來說,一定要按照中國經濟改革的時間表,加速改革的進程,按照“十一五”的戰略發展規劃,盡可能減少,或不受干擾地穩步推進金融體系的改革,經濟增長模式的轉移,經濟結構的調整,保持經濟持續健康地增長的新途徑。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當年日本泡沫經濟所帶來的不足問題在中國也同樣需要密切關注和努力解決。因此,日本的相關經驗可以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張季風. 日本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與走勢探析[J]. 世界經濟與政治, 1993,(06)
[2] 王凌云. 當心,日本 泡沫經濟中國重演[J]. 資本市場, 2005,(08)
[3] 韓霈煖. 日本經濟面面觀(4)——泡沫經濟的膨脹和破滅[J]. 日語知識, 2008,(04)
[4] 劉煉. 從現代通貨膨脹看日本泡沫經濟[J]. 世界經濟研究, 1993,(06)
[5] 王樂陶. 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影響和思考[J]. 商情(教育經濟研究),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