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慢城市運動是城市的新型發展模式,通過對慢城市發展的闡述,探究慢城市運動的核心及旅游資源在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之后結合昆明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對城市現存自然和人文景觀的進行研究,歸納總結出,城市居民不同的旅游形式和旅游對城市慢生活的積極影響,提出春城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優化建議,推動昆明向慢城市的發展。
[ 關鍵詞 ] 慢城市 旅游資源 城市空間形態 休閑娛樂
旅游資源作為城市的寶貴財富,不僅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科研價值,對弘揚民族文化,推動城市的經濟,迎合都市人們追求新型生活方式,都發揮積極地作用。
旅游業作為昆明市最具活力的第三產業,其山水、地貌、人文、服飾、建筑等等都極具特色。在城市空間形態下,對其進行分析和資源整合,建設適合春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是當下社會快節奏發展,城市資源環境日趨匱乏,人們身心不堪重負的情況下,選擇慢向發展,讓心靈、環境、傳統得到和諧共存的新型城市發展模式。
一、慢城市與旅游資源
1.慢城市的發展及中國“慢城市”現狀
1999年,第一屆“慢城市”大會在意大利奧維多召開,提出50多條倡議,其目的是提出新的城市發展模式。
慢城市是綜合現代和傳統生活中,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的因素,特別是對城市原有的本土化和具有地區象征性的產品,進行產業化規范。韓國外國語大學全球文化產業協會會長,李永求教授在《亞洲最初的慢城市及該品牌的世界化》的講座中闡述:慢城運動的精髓在于將綠色環保、健康和諧、人文人性同步推進,最終目的就是將傳統文化與自然生態相結合,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截止到2009年9月,全世界已有42個城市宣稱為“慢城”。全歐境內已有波蘭、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國、法國、英國、瑞士等十幾個國家加入,亞洲國家日本、韓國也有“慢城市” 。如今,慢城市運動已經引入中國學術界,廣州已于2009年當選國際慢城市,同時還有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漢都在向慢城市發展。
2.旅游資源在春城向慢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
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在昆明向慢城市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昆明作為西南邊疆省會,坐落在云貴高原中部,城市的山水景觀、自然風貌秀美,人文薈萃、建筑形式等特色突出,少數民族藝術源遠流長,城市擁有眾多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保持這些城市本土特色和特有的城市肌理,是慢城市發展模式的精髓;(2)由于城市地域特點,與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昆明城市經濟較為落后。昆明市委、市政府根據城市旅游資源優勢的特點,確立了“發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場、建立大產業”的指導思想。旅游觀光產業被喻為21世紀的“新世代的產業金礦”,以觀光休閑創新為輔,打造城市區域特色產業群,以此來帶動城市經濟發展;(3)受氣候和環境影響,城市居民喜歡舒緩的生活節奏——烤太陽、吃茶、沖殼子(聊天),是昆明城市居民市井人生的三件大事。慢城市是慢生活的延伸,慢生活就是要讓工作和生活適當地放慢速度,以欣賞的心態來感受周圍的人和事,講求慢開車、慢食、慢愛和慢運動等等,這些都較為貼近昆明市居民親近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活狀態。
二、對昆明城市空間形態中現存旅游資源的整體分析
1.城市空間形態現狀及旅游景點空間分布研究
受自然地形限制,昆明城市空間拓展東西向蔓延被山體阻隔,形成南北徑向長、東西徑向短的“環形+放射”以及單中心圈層空間形態結構。
城市中的旅游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模式。根據《中國旅游資源分類系統與類型評價》,在《昆明人手冊》對昆明著名旅游景點推薦的基礎上,把昆明城市主要旅游資源的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進行分析,羅列出5大景類,27種景型,約200個旅游資源單體。
2.昆明城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及慢生活旅游形式
昆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輻射強度的快速發展,城市呈現動態的發展模式。為研究需要,按照洛斯烏姆的區域城市結構模式,把昆明城市由環城路與一二一大街圍繞的城市區域稱為主城區,視為城市旅游資源分布的中心圈層;把二環路圍繞的城市邊緣區,稱為城市資源分布的內圈層;而昆明城市二環線以外三環路以內的城市影響區,稱為城市旅游資源的外圈層;除此之外的農村腹地,周末或季節性的生活空間,稱為遠郊圈層,其旅游資源呈現南北、東南、西南三大放射指向。
(1)中心圈層
歷史遺產、現代人文吸引物共同組成了昆明城市的人文景系,在城市“單核心”空間形態下,呈點狀分布。中心圈層以青年路為中心,到三市街,到金馬碧雞坊,到武成路,到翠湖,還有祥云街,形成了昆明城市休閑購物旅游圈。擁有文化巷、南屏街、景星花鳥市場、尚義街、錢局街、正義路、青年路、祥云街等民族文化特色購物街;還是城市廣場、公園聚集地,適合昆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短時間的徒步出行。有研究表明,徒步運動的方式,有助于緩解日常壓力,減少神經癥狀等疾病,可以使體力增加,焦慮、抑郁、憤怒以及敵對情緒減少,是改善情緒的最佳方法。
(2)內圈層
昆明市內圈居民的主要活動地,城市高等學校大多集中在此圈層,形成了昆明城市主要的文化藝術交流和美食街區。如新迎路、豐寧小區是體驗美食和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好處,有來自迪慶的藏族餐廳、馬吉阿米藏族餐廳、中甸酥油茶館、大理的白族餐廳龍美園、騰沖地區的酒九莊和騰沖風味酒樓、曲靖的羊肉火鍋、彝家鯽殼魚農家飯莊等,身在其中的人,無論文化、地位、階層差異,都可以讓感官沉浸在民族特色中,盡情地享受。
(3)外圈層
以西山區的興苑路、盤龍區北面的北京路、世博大道區域、官渡區的關上中路、關南路、雙橋路等街區為例,是昆明外圈層城市居民集中地,擁有許多廣場和會展中心,形成昆明城市的會展旅游區,適合居民暢談交流,近距離的周末戶外出游,是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筑、民族風情集中地。如滇池路及其周圍,海埂公園和民族村,是節假日自駕車攜家人、朋友或同學乘車郊游休閑的好去處,還有那里的汽車電影,是昆明城市的觀光旅游圈。
(4)遠郊圈層
城市居民在周末或節假日,離開居住地走進遠郊大自然,并短暫停留的休閑度假方式,有助于親近陽光和空氣,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滿足城市民居,尤其是年輕人好動與探索的本性,是調節城市快節奏生活,放松身心的慢運動類型。昆明城市自然景觀資源根據城市居民出行和意愿的不同,主要三大指向。
①沿北京路延長線、銀河大道、龍泉路向北軸發展,順市中心的五華區和盤龍區,向近郊嵩明縣,遠郊富民縣和少數民族自治區祿勸、尋甸兩縣發展。這些縣區大多群山環繞,河川縱橫。山水、氣候優美,適合發展綠色戶外運動、景觀生態郊游、觀光游覽等。這條線路上,擁有的許多特質景點,如:轎子雪山、尋甸北大營高山草原牧場、龍鳳灣景區、鐘靈農業生態觀光園、東川紅土地、小江泥石流、祿勸秘樂谷旅游風景區、皎平渡紅色旅游區等,都可以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時,通過視覺感官達到舒緩心情的作用,是城市年輕人群喜歡的戶外旅游地,能夠滿足他們對登山、探險、地理現象、郊野自然風景的興趣和需求。
②沿十里長街、廣福路、官南大道向南圈層發展,順官渡區,將呈貢縣、石林縣、宜良縣連接的東南片區。此區域作為城市發展的新方向,是未來昆明承擔產業職能最重要的綜合新城,在農業生態、觀光游覽、地質勘探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適合學生參觀學習,補充知識,是結伴騎自行車或徒步運動的戶外運休閑方式,可以沐浴燦爛的陽光,呼吸充分的氧氣,是昆明城市東南線旅游景點的資源優勢。南線旅游,能夠增強呼吸器官、心臟活動的能力,改善身體各組織器官的機能,提高關節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使城市居民更具有生命活力。
③沿昆玉高速公路、中干道向西南軸向發展,順西山區向西南行駛41km即到安寧市,通往晉寧縣。沿途滇池、西山、龍門石窟都獨具特色。西南片區依山傍水,空間開闊,是天然的景觀通道、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風情、溫泉產業集中,是休養閑療養的好去處,適合假日攜家人自駕車短程郊游。此線路旅游景點特點,是利用自然條件的刺激來提人們對體溫調節的能力,達到增進體格的健康的目的。城市居民長期處于工作狀態之下,會出現諸多職業病,通過天然養生,心情放松的辦法,達到治療和增強對外界環境的變化的適應能力,讓身心健康得到恢復。
綜上所述,昆明城市居民形成的兩大具體的旅游形式,即:以人文景系為主的三大戶外旅游圈層和以自然景系為主的三大遠郊游憩,是現代都市生活快節奏下,追求的休閑娛樂方式,對城市居民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有很大的益處。
3.昆明城市旅游景觀的空間結構優化
昆明城市各圈層現存的自然、人文景系組合良好,五大類別景類在各圈層均有分布,且各有側重,特色鮮明,對其進行統籌規劃,在緩解城市居民工作、學習壓力,放松精神和增長見聞見識、增進情感交流等基礎上,讓工作和生活的協調發展,為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提供保障。
而昆明城市旅游資源和旅游景點的空間分布,并孤立存在的,在城市旅游資源的整體發展中,有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在強調各圈層單體旅游資源特色開發的同時,其空間結構優化應遵循以下幾點:
(1)符合旅游資源及旅游景觀的特色吸引
旅游資源是城市旅游發展的基礎,旅游資源的品味、規模對城市旅游發展有著極大的意義。明確區域單體旅游資源的旅游形式,如生態旅游、鄉村景觀旅游、紀念性景觀、觀光采摘園、風景園林景觀等,主要吸引的是城市居民中那些群體,在此基礎上,根據群體特征和需求,來合理構建旅游形式。
(2)符合旅游資源及旅游景觀的空間擴散
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者主要向城市環城地帶擴散,這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斷追求新生活方式的情況下,使城市周邊地區成為出游活動頻發地帶的現象。昆明市近郊圈的旅游資源及旅游景觀符合空間擴散的要求。
(3)統籌兼顧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相結合
旅游業和其他產業存在共生關系。城市在旅游開發及空間結構優化過程中要注意城市內各產業的和諧關系。在挖掘區域特有的旅游資源同時,順應其的空間形態和分布特征,并結合當地其他產業,統一規劃,適度開發。
三、結合慢城市標準談昆明城市旅游資源
目前,昆明市旅游資源的規劃和開發主要以推動地區經濟為主要目的,對營造城市和諧居住環境、改變城市居民生活條件方面的統一規劃涉及較少。城市作為居民生活的載體,城市環境建設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慢城市運動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盡量避免和克服城市無休止的快節奏生活,讓城市居民生活在充滿溫情和多樣性的宜居城市。倡導昆明向慢城市發展,還需要參照慢城市標準,在城市環境保護、城市設計、城市的質量、當地產品的保護和開發、對慢城市的公共宣傳、公眾有關慢速城市教育等方面統一規劃,建立適合居民休閑的城市旅游環境。
參考文獻:
[1]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國際學術講座之二: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李永求講述慢城主義[EB/OL]. http://www.ici.pku.edu.cn/academic/rscenter/citycul/3274.html, 2008-4-22[2010-03-15]
[2] soso百科.慢城市[EB/OL]. http://baike.soso.com/v5951105.htm,[2010-03-15]
[3] 張文超.昆明城市發展研究(1978-2006年)[D] .昆明:云南財經大學, 2008. 25-62
[4] 周昕.昆明城市空間形態演變趨勢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127-134
[5] 巫寧.慢城市:都市白領趨之若鶩[N] .中國旅游報,2007
[6] 成應翠.采風昆明[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7] 卞顯紅.城市旅游空間分析及其發展透視[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 1-36
[8] 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魏來,梁永寧.昆明市旅游資源對城市旅游發展規劃的影響[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 25( 2) :85-89
[10]歐陽常貴.昆明人手冊[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272
[11]洪昭光.慢生活[M]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