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本科評教中同名課程不同教師教學評價有差異,教師個體存在隱性知識是差異的原因之一,SECI模型是知識管理中關于知識轉化的原理模型,本文基于此轉化原理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步驟供同行參考。
[ 關鍵詞 ] SECI 隱性知識 轉化 組織行為學
一、引言
在知識管理過程中,比較難于有效利用和管理的是隱性知識,因為其難以共享和傳播而增加了交流和轉移的難度,但由于隱性知識是個體長期經驗積累的成果而成為了個體競爭力優勢的來源,因此如何對其進行轉化和管理是知識管理的關鍵點。
教師在教學中有時會出現同名課程統一教材,教學效果差異大的情況,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教師在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知識從教科書中無法獲取,但是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如何對教師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成為了很多教育管理者關心的問題。
二、基于SECI模型對組織行為學學科及本科教學特點分析
隱性知識這一術語最早是由英國哲學家邁克爾#8226;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其代表作《個人知識》中提出的,其中日本的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廣隆提出了著名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換的SECI螺旋式模型 (圖1)。
這個螺旋狀模型從轉化機理的角度解釋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間的循環轉化過程。教師在進行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中也存在類似的轉化機理,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兩點:
1.組織行為學的學科特點
相較于工科和理科課程,組織行為學從學科特點來分析,具有如下特點:
(1)更強調適用性。管理類學科教學中進行的方法論的討論中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這個與自然科學中固定計算規則和實驗步驟所得到的計算結論相比,更強調適用性。例如在組織結構設計中,每一種組織結構都有其優缺點,按照企業或組織的實際情況,結合其內外部環境提出的一個組織結構不一定是當時最先進的組織結構,但是卻是最符合其當時實際情況的最適用的組織結構。隨著企業或組織的不斷發展,其組織結構又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適應企業或組織自身及環境變化的需要。
(2)強調授課中的靈活性。與數學、物理學等突出邏輯推理和方法演繹不同,組織行為學在授課中更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有時甚至需要即興處理或分析諸如案例討論、舉例等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出現的特殊情況,需要教師有一定的知識深度和寬度,這些隱性知識存在于教師的腦中,是組織行為學教科書中不易尋獲的。
2.本科教學的特點
(1)側重應用性學習。與中學教育強調基礎性學習不同,大學教育側重應用性學習。對本科生進行組織行為學教學,需要在進行理論講授的過程中結合經典或前沿性的案例進行討論,輔助以體驗式教學檢驗學生的應用學習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更新理論和案例知識,以使課程更貼近時代。為達到本科教學的這一要求,教師在此過程中會積累一些隱性知識。
(2)教學中存在交互性啟發。應用性學習在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存在一個師生交互性學習的可能。在交流式討論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有新意的思想和方法對教師是一個啟發學習,學生錯誤的認識對教師也存在指導性,讓教師認識到學生易犯的認識錯誤,對于教師今后的教學如何側重有指導作用。這些知識如果不交流,就不會存在于教師群體中,而存在于教師個體內。
由于組織行為學的學科特點和本科教學的特點,使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知識在教科書中無法尋獲,但是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對組織行為學教學中隱性知識的檢測主要體現在對于“上課是否理論聯系實際”效果的考察,最直接的表現是學生評教時的相關打分,有時同名課程使用統一教材后出現學生給教師打分會有較大差異的情況。要想縮小教師之間差距,共同提高教學效果,找出促進教師間進行隱性知識的轉化方式非常必要。
三、基于SECI模型的組織行為學本科教學隱性知識轉化策略
結合教師隱性知識轉化和組織行為學本身的學科特點,進行知識轉化過程的模型如下圖2所示:
這個模型的實施策略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 創建學習型組織,實現隱性知識的綜合化過程
彼得.圣杰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了“學習型組織”的概念,企業在實踐中采用的方式多是“每日或定期匯報”,這個在教師中存在時間問題,因每個班級的授課時間不同而使得教師的共同空余時間不集中,因此創建學習型組織,主要目的是形成課程的教學團隊,提供一個在綜合化過程中能夠把個人的隱性知識進行集中的平臺,這個也是轉化的基礎。
2.開展必要的交流與培訓,實現隱性知識的外化過程
組織行為學授課強調“應用性”,如何把書本知識和社會實際恰當而緊密的聯系,是教學效果好壞的一個關鍵環節。學習型組織或課程教學團隊形成后,不定期的交流和適當選派代表參加課程培訓是實現隱性知識外化的主要步驟。可以組織上課效果好的教師通過“精彩一課”或“課程全程錄像”讓其他教師進行課程觀摩、個案集體探討等方式來交流經驗,分享成果,達到啟迪借鑒的目的,讓教師的內在“拿手絕活”傳授給團隊的成員,實現知識外化。
如何促進教師教學效果的提高,讓學生能盡可能的掌握本學科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一直是每個教師的目標和使命,因此對于知識轉化的方式探討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只有大家共同關心和探討,才真正能實現師生間“教有所長,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汪慧玲,韓珠珠:知識管理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路徑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P213
[2]聞曙明:隱性知識顯性化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6(5):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