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這不僅動搖了發展經濟的環境資源基礎,制約了經濟發展,也使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出現了緊張和不協調的局面。企業面對大量的環境活動,不能置身事外,企業環境管理中均需要以必要的會計信息作為基礎和保障。本文分析了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根據環境會計研究的發展方向,探討構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并提出了相關的措施,以期對環境會計的真正建立與推廣有所裨益。
[關鍵詞]環境會計 信息披露 問題 措施
一、 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環境會計是在環境資源惡化和批判傳統會計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它是指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的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聯系,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環境資產與負債,以及環境污染、防治、開發和利用的成本與費用,分析環境績效與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環境信息披露是指將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各種顯性和隱性的信息加以收集整理,并在一定范圍內以適當形式公開,用以提供各種刺激與激勵機制,從而改進環境行為,改善環境質量。
1.從整個社會分析來看需要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環境會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內生產總值等經濟指標失真問題的解決。環境會計的披露有利于政府推動制定相應的環保政策法規,政府利用環境會計信息,可以更好地制定相應的環保法律政策、稅收規定,以規范經濟主體的行為,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環境質量。環境會計有利于加強對經濟主體的考核,通過對環境成本、環境費用、環境收入的核算,政府可以更好地確定經濟主體在一定期間的環境經濟效益,考核其對社會的貢獻。
2.企業經營發展需要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他們所擁有的環境資源,這些資源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企業盈利或虧損。環境活動應作為企業經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這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掌握經營決策可能引起的環境問題,高度重視產品和服務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質量對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企業管理者也可利用環境會計信息檢查企業的環境業績,評估企業環境工作成果,減少環境風險,促進企業不斷發展。
3.企業有關信息使用者需要環境會計信息披露
環境信息使用者要求企業提供有關環境活動和環境管理對企業財務的影響和環境績效的會計信息。目前,我國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政府管理機構、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等。企業投資者出于對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慮,必將關注投資對象的環境保護活動。如果企業出現污染環境的狀況,不僅影響企業未來的收益,更增加了債權人的風險。為降低企業環境污染給債權人帶來的風險,債權人希望了解企業的環境信息,評價企業的環境信用,準確把握企業的償債能力,從而決定是否對企業進行長期投資。
二、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透支”獲得的。鑒于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要求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披露環境信息的情況并不樂觀。
首先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比例和披露內容不全面。而且在進行了環境信息披露的企業中,大部分只是對某些會計科目中存在的環境信息做簡要的說明,而未能在獨立的環境項目中對環境信息進行反映。其次,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且相關性和明晰性不夠。目前,企業環境會計報告的披露方式不規范,行業間可比性差;披露的項目不完整,未能體現環境信息的相關性與明晰性。再就是我國企業信息披露受國家法規強制要求多,自愿主動披露的情況少。
1.企業環境和資源意識淡薄,參與積極性不高
企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基本細胞,國家一直提倡企業的利益要與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一致,在經濟利益上強調微觀利益和宏觀利益相結合、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相結合、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面臨的壓力很大,一心要降低成本,考慮環境的支出無疑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會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所以企業不會太愿意考慮環境方面的問題,致使企業環境和資源意識淡薄,參與積極性不高。即使對環境問題進行考慮的單位,最重要的促進因素還是來自政府的壓力,包括環境法規及行業政策,而非企業的主動所為,更非來自社會公眾的壓力。可見,我國目前普遍存在環保意識不強的問題。
2.缺少統一的環境標準,難以科學地對環境信息進行考核
我國開展環境會計的研究比較晚,在環境信息的披露上缺少統一的環境標準,對環境信息難以科學地考核。目前,如何在會計上揭示環境成本和負債也已經成為不少國家和社會公眾關注的問題,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歐洲會計師聯合會等組織已經開始涉及到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環境信息問題,也有不少企業自行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但是,目前基本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出系統的環境會計準則或指南,一些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也缺乏可比性,所披露的環境信息還停留在定性信息上,缺乏定量的信息披露。
3.缺少相應的人員,難以開展工作
在環境會計的知識結構中,包括了會計學、環境學、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學和工業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說環境會計是將會計的“知識共同體”和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知識重組”,以解決跨學科的環境問題。可見,環境會計的開展對會計人員的要求非常全面,但是我國的會計人員基本上由會計、財務、審計和其他相關專業的人員所組成,知識面比較側重于會計、財務等方面,缺乏相應的精通環境、生態、工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技術人才,環境技術人員參與程度不夠,這制約了環境會計的有效開展。
三、構建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與措施
1.深入開展環境會計理論研究
我國會計界應該積極開展環境會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使我國的環境會計和環境信息披露從開始就走上健康、高效的發展軌道。相關研究機構也應該對環境會計這門新興學科進行深入地探討與研究,力求解決諸如計量等基本理論問題,以突破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中的障礙。鑒于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幾乎沒有直接涉及環境問題,企業也未曾向注冊會計師咨詢過環境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環境審計的研究,成立某些學會以推動環境審計實務的開展。
2.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社會和政府監督
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不會全面、如實地披露環境會計信息,而信息使用者也希望通過環境會計信息的鑒證,提高其可靠性。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應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評,以取信于社會公眾,并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對于各種違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行為,應堅決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以保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順利開展。
3.提高企業內部有關人員的素質
推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要求會計人員和企業內部其他有關人員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備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能力,這是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走向現實的基礎性保證。可以通過在校和后續教育對會計人員加強教育和培訓,使其能夠勝任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并履行其職責。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和培訓不僅要注重環境會計技術和環境會計方法,還要加強諸如環境學等的學科教育;與此同時,學校的會計教育更應該把環境和環境保護知識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來看待。
參考文獻:
[1]陳元媛.淺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形式.會計之友(上),2007(01):19~20
[2]張紅.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科技資訊,2007(09):118~119
[3]唐忠輝.我國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立法初論——以環境會計制度為中心.法制與社會,2007(02):71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