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當前,世界不少發達國家加大這方面投入,研究開發新技術,力圖占據領先位置,我國也將這項技術發展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因為物聯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熱點,它更是信息化時代最終的發展方向,它是人類從信息化、自動化邁向智能化的必然之路。像工業革命一樣,物聯網的興起,將催生世界產業格局的重大變革,可以說,誰掌握了物聯網技術,誰將占領全球產業的制高點。
[關鍵詞]物聯網傳感器終端設備
一、什么是物聯網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泛在網絡的融合應用,打破了之前的傳統思維,人類可以實現無所不在的計算和網絡連接。傳統的思路一直是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分開:一方面是機場、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數據中心,個人電腦、寬帶等。而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芯片、寬帶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在此意義上,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塊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運轉就在它上面進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生產運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物聯網”使得人們可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管理未來的城市,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
二、我國物聯網的發展狀況
在“物聯網”這個新興產業中,我國的技術研發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目前已擁有從材料、技術、器件、系統到網絡的完整產業鏈。2009年10月24日,在中國第四屆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博覽會上,西安優勢微電子公司宣布:中國的第一顆物聯網的中國芯——“唐芯一號”芯片研制成功,中國已經攻克了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我國物聯網的優勢不僅僅表現在技術上,還表現在極大的產業化可實現性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上。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這是“物聯網”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也意味著物聯網的發展進入了國家層面的視野。目前,中國已經規劃2020年之前投入3.86萬億元資金用于物聯網研發。
在國家政策利好的情況下,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必將大踏步前進。物聯網時代的來臨,不僅僅是一場技術上的新革命,同時也為中小企業帶來了無窮的商機。每一次技術革命都能孕育出一批新興企業,在這個目前尚屬空白的市場中,蘊含著無限可能,占得先機的中小企業或者能分得一杯羹,或者能成為市場的主導,成為物聯網市場的“微軟”。
就目前來看,“物聯網”產業的最大受益者是移動通訊運營商。移動通訊運營商是物聯網產業鏈的中間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首先,所有物聯網的終端設備,包括RFID標簽、讀寫器和無線傳感器終端都必須通過網絡來“互聯互通”,終端采集的數據必須通過無線的方式傳送到互聯網上共享才有價值。而移動運營商提供了一個現成的無線通信網絡,無可爭議地成為“物聯網”網絡支撐體系。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
當然,物聯網的發展也不是一片坦途。在物聯網技術發展產品化的過程中,中國一直缺乏對一些關鍵技術的掌握,缺乏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是限制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目前,中國的RFID產業仍是一片混亂,技術標準還如鏡中之月。物聯網的產業化必然需芯片商、傳感設備商、系統解決方案廠商、移動運營商等上下游廠商的通力配合,在體制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強廣電、電信、交通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動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統的建立,加快三網融合進程。產業鏈的合作需要兼顧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機制及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如何突破產業鏈之間的壁壘,也是制約中國物聯網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隨著兩會的召開,這些體制上的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一旦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則意味著中國物聯網發展將進入快車道。
三、物聯網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也許哪一天,一位空調維修工站在你家門口按門鈴,告訴你你家的空調壞了,你千萬不要覺得意外,因為物聯網時代到來后,網絡將控制你的手機、冰箱、空調等等,空調維修工將比你自己更清楚你家的空調是否在正常工作。”在剛剛結束的全國政協科技界別小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用這個例子形象地介紹了物聯網。
《南京日報》載文認為,“進入物聯網時代,我們的家電都配備了傳感器,家電哪里壞了,或者哪里即將壞了,還不等它“罷工”,生產廠家的“售后服務”就跑到你家來幫你維修了,因為“家電”已經自己開口告訴廠家了。這么方便的東西,你肯定愿意淘汰舊的,換個新的。所以,最簡單、最直觀的就是,一旦物聯網大規模普及,無數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加裝更加小巧智能的網絡化傳感器,這將給市場帶來巨大商機。”
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黃澄清說:“如果物聯網與手機3G網絡結合,將很快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之更加便捷安全。比如商場超市里銷售的禽肉蛋奶,在包裝上嵌入了微型感應器,顧客用手機掃描就能了解食品的產地和轉運、加工的時間地點等每個環節,甚至還能顯示加工環境的照片,是否綠色安全,一目了然;家中老人們戴上嵌入智能傳感器的手表,在外地的子女可以隨時通過手機查詢父母的血壓、心跳是否穩定;智能化的住宅在主人上班時,傳感器自動關閉水電氣和門窗,定時向主人的手機發送消息,匯報安全情況。”
據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介紹,運用物聯網技術,上海移動已為多個行業客戶度身打造了集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業務管理于一體的整套無線綜合應用解決方案。而最新數據顯示,上海移動目前已將超過10萬個芯片裝載在出租車、公交車上,形式多樣的物聯網應用在各行各業大顯神通,確保城市的有序運作。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車務通”將全面運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統,以最先進的技術保障世博園區周邊大流量交通的順暢;面向物流企業運輸管理的“e物流”,將為用戶提供實時準確的貨況信息、車輛跟蹤定位、運輸路徑選擇、物流網絡設計與優化等服務,大大提升物流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四、物聯網對我國產業發展的意義
物聯網是一個典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盡管目前還處于概念階段,但是就像當初的互聯網一樣,在剛開始的時候誰都無法預料其最終的前景。任何國家的技術和產業戰略,最終都需要民族產業來支撐。發展物聯網是我國民族產業和企業的共同使命。只有真正具備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在物聯網早期發展的不確定環境中生存下來,并成為國家未來信息產業的棟梁。
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目前,美國、歐盟等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我國也正在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正在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
從6月22日在上海開幕的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上了解到,物聯網將成為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的萬億元級新興產業。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聯網的終端將達到500億個。我國作為全球互聯網大國,未來將圍繞物聯網產業鏈,在政策市場、技術標準、商業應用等方面重點突破,打造全球產業高地。物聯網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性發展。
有權威機構預計,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物聯網被稱作全球下一個萬億元級規模的新興產業之一,其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各行各業。正因如此,物聯網將擔起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的動力,物聯網技術在產業中的應用也將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