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但發展層次低,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本文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只有完善政府職能,才能促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 政府職能
所謂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以農民為主體并由農民自愿組織起來,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遵循國際公認的合作社基本原則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現代化農業的載體,是農村實行家庭承包制的必然趨勢,是農業市場化和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必然產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是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必然選擇。從各地實踐來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了農民收入、發展了農村社區,對于破解“三農”問題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2007年7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后,我國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截至去年6月底,全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7.91萬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登記6.82萬戶,比去年底增長了61.5%。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于初級階段,同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人才匱乏。第一,合作社組織結構松散,管理制度、規章制度不完善,民主制不健全,合作社內部缺乏活力。第二,合作社大多產權不清,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歸屬都不確定。最后,大多合作社沒有自己的獨立財務,利益分配不合理,合作社與社員關系不緊密。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大部分青壯年或有點才華的人都外出打工或另謀生路了,參加合作社的大部分是文化低,年齡大的人,合作社的發展面臨人才瓶頸。如,在對山東莘縣徐莊某村的一個農資統購合作社的調查中發現,該社的社員1/3沒文化,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只有2人,合作社的董事長、監事長也是沒有小學畢業; 在對浙江省10家有代表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中發現,社員的年齡在40—60歲的比重超過70%,平均年齡高達46.87歲。
2.融資難,財政支持不到位。近年政府加強了對金融市場的整頓,一度比較活躍的非正規融資渠道被遏制,而正規融資渠道又沒有建立或打開,使得合作社的籌資難度加大,同時,農村信用合作社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財政支持非常少,目前中央和地方財政只是小規模地對合作組織發展提供了支持,且這些小部分的資金很難落到實處。因此,資金短缺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瓶頸。
3.政府支持政策不夠,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近年,為了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各地也出臺了一些扶持和優惠政策,但從實際情況看,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合作社依然存在登記門檻高、資金緊缺、貸款難、公共服務缺位、技術供給不足等問題。在法律法規上,雖然國家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但大多地方政府沒有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使得合作社在運行中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的支持和保護。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有賴于政府相關職能的完善
在發達國家的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史中,合作社的發展歷來和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而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境的原因,恰是公共物品的缺乏,這反映出政府職能上的不完善。從宏觀上來看,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一直落后于經濟體制等其他方面的改革,目前在經濟體制改革已進入縱深階段之時,面臨的許多深層次問題,直指政府職能的轉變,而政府的職能和運作方式還沒能打破計劃經濟下的舊模式,政府一方面不正當地干預微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為經濟主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因此,只有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完善,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所需的經濟、制度性的公共物品,才能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利條件。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對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的提供。因為產品價格等農村市場各類信息的流通不暢,使得農戶不能準確及時地把握相關信息,進而在交易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還有農村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不足,同樣影響到農村市場主體在消費、交換方面的便捷性,而這種便捷性對于地區經濟和市場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政府應不遺余力加大對農村公共物品的提供。
2.促進農村市場物流等市場體系的建設。政府應加大農產品、消費品物流體系的建設.一方面,政可以鼓勵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發育出專門的物流主體,另一方面,也可以將現代化的工業物流體系引入到農村市場,將一些物流企業作為龍頭企業來扶持。通過這兩類主體形式培育出農業物流主體,而不僅僅是農業生產主體,進而構成一個更加完整的現代農業市場體系。
3.完善法規、政策體系。首先,各級政府在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的內涵、地位和作用的基礎,從當地實際出發,制定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配套的法規和執行辦法,具體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和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確保扶助合作社發展有法可依。要對基層程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對農業合作經濟的重視程度,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政策落到實處。再者,工商部門要進降低門檻,便利合作社登記,要放寬對合作社經營范圍的限制,取消有歧視性的商業監督規定。同時有關各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如,對合作社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標準化生產、品牌建設、災害補助等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對于合作社發展倉儲、保鮮、加工、等方面的貸款,要給予貼息扶持;在合作社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等稅種上給予優惠;對合作社給予傾斜性信貸支持等。
4.加強培訓,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建設,健全治理機制。首先,由于農民文化素質比較低,對合作社了解不多,可通過參與項目手段向農民推廣合作社知識;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培養農民的合作精神、契約精神、為合作社的發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同時要有針對性地對社員開展業務知識培訓,培養合作社需要的專門人才和領袖;要加強基礎教育和研究,可在大學開設合作社院系,資助研究機構開展專業研究活動,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人才。再者,要指導和幫助合作社制定發展規劃,壯大組織規模;幫助合作社規范并實施章程和制度,引導其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加強組織內部治理機制建設,同時要規范政府行為,側重對合作社的服務和引導,真正建立合作社自主決策、自主發展的運行模式。
5.引導合作社創新發展模式,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好更快發展。由于我國人地資源關系緊張,農民擁有的資源量太少,加之農民自身素質不高,在面對大市場的時候,小農民便更加脆弱,與此同時,合作社發展面臨的資金、人才等瓶頸性問題在短時間內又難以解決,為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好更快地發展,政府還可以引導合作社創新模式,發展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即,農民以土地,勞動,資金等作股入股合作社,政府把支農資金作股入股合作社,只占股不占收益,收益用于合作社的積累,社保,農民教育等方面,以支持合作社的發展。這方面可借鑒臺灣的一些農業合作社,政府投資一般占股達到40%-50%,且投資后不允許拿走利潤,以防合作組織私有化。另一方面,政府可同時向合作社投入人才(管理人才),幫助合作社完善內部治理制度,促使合作社快速規模化,提高效率和競爭力。只是其中要處理好政府和合作社的關系——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政府應及時退出合作社的經營管理過程,使其自主決策,自由競爭,尤其避免對合作社“官本位”的管理方式和不當干預,以造成合作社的失敗。
與此同時,應加快政府部門的大部門制改革。因為政府職能的轉變與完善有賴于政府部門體制與結構的改革與重組。不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條塊分割,效率低下的舊體制,就不能從根本上轉變和完善政府職能。大部門制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用的體制,是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的。只有建立一個職能完善、明確、高效、透明、民主、法制的政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矛盾,也才能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掃清道路。
參考文獻:
[1] 韓俊:中國經濟改革30年:農村經濟卷[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2] 慕永太:合作社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3] 程瑤 陳永正:農村市場主體發展狀況分析——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J].農村經濟,2008(10)
[4] 溫鐵軍:農村的真問題是什么[J].發展論壇,2005(2)
[5] 姜奕波:政府職能轉變視角下的“大部制”改革[J].中國商界,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