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保障費與社會保障稅是世界各國范圍內籌措社會保障資金的兩種主要方式。本文從社會保障費與稅的聯系和區別出發,并結合我國當前社會保障運行情況,從提高社會保障費統籌層次、擴大覆蓋面等六個方面為社會保障“費”改“稅”做出了現實路徑選擇。
[關鍵詞] 社會保障 “費”改“稅” 路徑
目前,社會保障費與社會保障稅是世界各國范圍內籌措社會保障資金的兩種主要方式。社會保障稅是為解決社會保障財源問題而專門設立的一種稅,建立社會保障稅制度,是規范社會保障基金籌措方式的根本出路,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從長遠來看,實行社會保障“費”改“稅”,為社會保障提供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是從根本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應對社會保障基金缺口的必然要求。2010年4月,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求是》發文中提出要研究開征社會保障稅,明確了社會保障“費”改“稅”的長期方向。
一、社會保障“費”與“稅”的聯系和區別
社會保障費,又稱社會保險費,是指在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過程中,雇員和雇主按照規定的數額和期限向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繳納的費用。社會保障稅亦稱社會保險稅,是一種直接稅,它是根據受益原則征收的、由獲得某種特定收入的納稅人繳納,用于社會保險開支的稅。社會保障稅與其他稅種最大的不同是稅款專用,社會保障稅入庫后,要集中到政府成立的專門基金會或社會保障部門,按照不同的保險類別和稅種分別納入基金專款專用,這與社會保障費在本質上的專款專用沒有區別。
社會保障費與社會保障稅作為政府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的兩種主要方式,存在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1.在強制性、固定性方面,社會保障稅作為一種稅種,具有固定性、強制性和法定程序性,以國家權威給予法定征收的正當性。而社會保障費僅僅是各級政府的一種相關規定或者是法律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一種確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度強制性,征收困難的可能性較大。
2.在補償性和使用范圍方面,社會保障費具有補償性,收費行為與提供的服務相對應,費的收入應用于原繳費人或某一特定繳費群體,在使用對象上有明顯限制,繳納費用的多少與其獲得社會保障待遇的程度具有對應關系。社會保障稅是按照法定的、統一的標準和程序普遍征收的,具有較強的普遍性,在使用范圍上比收費大得多。
3.在資金管理方面,由于有相關的法制保障,各級政府對以稅收籌集的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均不存在隨意性,也不能根據各自的情況進行相關調整,整個制度運行的成本較低;而各級政府對以費籌集的社會保障資金都有著管理權限,因此難免產生道德風險,甚至發生挪用、侵吞現象,管理成本較高。
正是由于社會保障費和社會保障稅存在的這些區別,通過社會保障“費改稅”較全面徹底地變革社會保障制度,發揮社會保障稅在強制性、高效率、公平性等方面的優勢而較好地解決社會保障基金缺口問題,進而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社會保障“費”改“稅”的現實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存在著覆蓋面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大、各險種條塊分割明顯、不同社會群體間待遇差距較大等問題,在較短的時間內開征社會保障稅無疑會給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帶來較大沖擊,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因此,社會保障“費”改“稅”是一個漸進式過程,應當結合我國國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首先,要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現行社會保障費制度在各省、各地級市甚至各縣市的差別還很大,這嚴重制約了全國統籌進程。具體到各險種,養老保險統籌層次相對較高,在不斷完善省級統籌的同時,下一步要向全國統籌方向邁進,但其它險種如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還存在各地市甚至各縣(市)級統籌的情況,因此,首先要統一各地征收、支付、管理等社會保險費基本制度,逐步實現社會保障費市級統籌、省級統籌,最后達到在全國范圍內統籌。
二是要實現社會保障費(稅)征繳主體從社會保障經辦部門到稅務部門的轉移。在我國較完善的稅收征管機制下,可以利用稅務部門在企業參保登記、人員及工資基數稽核、強制、剛性、高效率等優勢,明確稅務部門為社會保障費(稅)征繳主體。要不斷降低社會保障經辦部門與稅務部門的制度銜接成本,最終實現社會保障稅的順利征收。
三是要逐步擴大社會保障費(稅)覆蓋面方面。要根據當前職工社會保險制度較為完善、公職人員社會保險制度正在醞釀中健全、農民社會保險制度正在逐步推廣的客觀現實,在逐步建立、完善、規范城鎮職工社會保障、公職人員社會保障以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社會保險稅納稅人覆蓋范圍,可以實現從城鎮職工到公職人員到全民三個層次的納稅人覆蓋面。
四是要逐步建立社會保障預算體制。建立社會保障預算體制是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必然要求,要單列社會保障預算,實行專門預算管理,同時,建立在社會保障費或稅收入不足時的預算補充機制,最終在開征社會保障稅后,實現財政通盤安排社會保障費用。具體路徑可以實現由先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費基金預算制度,然后在開征社會保障稅后,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預算體制的路徑選擇。
五是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稅開征的外部制度。這主要包括逐步健全勞動就業合同管理、企業用工情況、工資等的申報、監督機制,健全社會保障待遇的發放制度、個人帳戶資金的投資機制等。同時,要加大社會保障網絡化、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可以在全國范圍內“一卡通”的社會保障號體系。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要加強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要通過法制的形式不斷完善、規范現行社會保障費運行制度,為社會保障費改稅提供必要的制度空間。在各方面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制定和實施《社會保障稅法》,設計出一種能夠體現效益性、社會性、公平性、適度性和可持續性的社會保障稅制度,就各種稅制要素做出規定,從而為開征保障稅提供法律依據。
參考文獻:
[1]錢巨炎:財政社會保障探索與實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朱青:開拓社會保障籌資的新渠道.稅務研究.2000
[3]趙志堅:關于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分析[J].長江論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