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面預算是指在企業戰略目標的指導下,為合理利用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而對企業的經營、資本和財務等方面進行總體規劃和統籌安排。
[關鍵詞] 全面預算 戰略目標 經營管理 業績評價
全面預算是指在企業戰略目標的指導下,為合理利用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而對企業的經營、資本和財務等方面進行總體規劃和統籌安排。
一、全面預算的功能
全面預算是企業追求穩定及增長,在經營管理上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全面預算可以發揮規劃、控制、溝通、協調和業績評價功能。
1.規劃功能。規劃是預算的首要功能,是整個管理過程展開的基礎,是其他功能發揮作用的基礎。預算的規劃功能主要體現在制定企業目標及政策、有助于預測未來的機會與威脅、促進資源有效運用三個方面。
2.控制功能。規劃與控制是相對應的兩個方面,如果只有規劃而沒有控制則規劃容易流于形式;如果只有控制而沒有規劃,則控制將沒有目標與依據。
3.溝通功能。預算的規劃、控制、協調和激勵作用,有賴于溝通功能的發揮,其主要包括減少預算執行的障礙和便于目標的達成兩個方面。
4.協調功能。協調企業的資源利用,調整經營活動使其與預算環境相適應。
5.業績評價功能。企業可以通過預算評價每個部門和員工的業績,并據以實施獎懲。
二、預算的模式
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處的市場環境、企業的規模、組織方式、經營方式、對資金等的需求不同 。企業的發展階段一般可分為初創時期、成長期、市場成熟期、衰退期四個不同的發展時期。1.在企業初創時期,一方面存在大量的資本支出與現金支出,使得企業凈現金流量為絕對負數,;另一方面,新產品開發的成敗及未來現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時期的預算管理應當以資本預算為重點,即實行以資本預算為起點的預算管理模式。
2.企業成長期的預算管理,主要是以銷售為起點的預算管理模式。在企業的增長期,盡管企業對產品生產技術的把握程度已大大提高,但仍然面臨產品能否被市場完全接受、接受的價格有多高、現金流量是否充足以及由此所產生的財務風險等風險。
3.市場成熟期的預算管理:以成本控制為起點的預算管理模式。在市場成熟期,企業的生產環境與企業的應變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產品的產量、價格、市場及現金流量均較為穩定,在這一階段,成本控制成為財務管理的一直企業管理的核心。
三、統籌配置資源,深化預算管理
企業應當根據自己所處的時期,制定適合本企業的預算管理模式,采取適合本企業的有針對性的預算方法,完善全面預算管理內容,增強預算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完善預算指標體系,加強定額核定和動態管理,完善細化定額體系,滿足企業對預算的具體需要。
任何一個企業都要在變動中求生存、謀發展,但是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就必須從長計議、合理規劃,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
1.企業整體規劃預算應當考慮的因素
(1)應當考慮企業社會及經濟目的。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它對社會的能有所貢獻,即它能很好地利用社會資源,合理合法地賺取利潤,謀取經濟利益。因此企業規劃首先應確立該“經營使命”,來滿足某種社會經濟目的。
(2)決策者的價值觀念。高層決策者的價值觀念是指其道德觀念與管理風格。它對企業基本目的的確立及其與員工、顧客、同行、供應者甚至于同政府部門等關系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影響,也會對企業規劃產生影響。
(3)環境分析。環境分析主要包括內部環境、外部環境、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環境等。內部環境主要是指企業內部的生產要素、技術、經營方式等方面。外部環境主要是社會、政治、經濟、同行業之間的競爭等
以上三種因素對企業的整體規劃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企業在做整體規劃、全面預算時應統籌兼顧、全面考慮、突出重點的原則,確保所制定的全面預算符合本企業的整體規劃、經營目標。
2.企業在做全面預算時應包括的內容
(1)有明確的企業目標。目標是企業經營最終要達到的目的。隨著預算和經營活動的逐步展開,這個目標從開始的籠統到逐漸清晰、具體,經過多次調整與修訂,最終的目標才能最終形成。明確的目標可以使企業由一個明確的方向:促進企業成長,提高企業獲利能力、維持企業的穩定。
(2)擬定經營戰略或政策。企業的經營戰略并非是惟一的,但最佳戰略卻只有一個,最佳戰略的確定要在對未來的環境或情況以及對企業本身條件進行科學合理評估后,才能確定。確定后的經營戰略也并非是一勞永逸的,也要具有一定的彈性,才能隨著內部的、外部的環境的變化而做適當的調整,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四、預算的實施
企業的預算編制完成并得到批準后,就需要確保得到嚴格執行。
1.預算的實施。建立預算實施體系,這是企業建立并實施預算的重要內容,它通過目標分解下達、編制方法、匯總審批、執行控制、差異分析與考核等進行貫穿與銜接,為預算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2.預算的事中控制。實施預算的事中控制,能及時發現企業在預算執行和經營過程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查找問題的所在,及時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向各級決策者提交報告并采取西歐昂應的措施,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健康運行。
3.差異分析。一個預算期間執行完畢,應進行差異分析,把實際成果與預算目標進行比較,差異較大的,企業的管理層應引起重視,并審慎調查、判定其發生的原因,采取適當的矯正行動,并進行業績分析與評價、調整對策。
五、預算的考評與激勵
預算制度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根據預算的執行結果對各責任單位和個人進行考評和獎勵。
考評是對企業內部各級責任單位和個人預算執行情況的考核和評價,應以各級預算執行主體為考評對象,以預算目標為考評標準,以預算完成情況的考察為考核中心,通過預算執行情況與預算目標的比較,確定差異并查明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據以評價各級責任單位和個人的工作業績,并與相應的激勵制度掛鉤,使利益與相應的業績緊密相關,以充分調動各級人員與部門的積極性,激勵員工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整體效益的提高。